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考察国内和国际经济史研究中经济学范式的应用,以诺斯开创的新经济史学为例,分析其成果制度变迁理论,并尝试案例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国内经济史研究中经济新范式的应用",内容为第一至三章,基于文献统计分析国内经济史研究中经济学范式应用的现状与问题,以经济学界的新经济史学为例,探讨促进国内经济史研究中经济学范式应用的学科发展。

第二部分"国际经济史研究中经济学范式应用的发展历程",内容为第四至六章,以新经济史学为例,梳理国际经济史研究中经济学范式应用的发展历程,还分析了新经济史学的学科内容、学科地位及作用,以及新经济史学运动对中国的影响和意义。

第三部分"经济史研究中经济新范式应用的理论成果:制度变迁思想",内容为第七至十章,以诺斯、埃西姆格鲁和马克思等为例,综合分析制度变迁理论。

第四部分"应用制度变迁理论的经济史案例研究",内容为第十一至十四章,针对井田制、计划经济时代工农关系、1978年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迁以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案例,通过模型化分析,阐述应用制度变迁理论。

目录

  • 版权信息
  • 前言
  • Preface
  • 第一部分 国内经济史研究中经济学范式的应用
  • 第一章 国内经济史研究中经济学范式应用的现状:基于文献统计分析
  • 一 经济史论文发表数量和时间趋势的动态考察:史学界的重视与经济学界的冷落
  • 二 经济理论和定量方法在经济史研究中的使用:作为分析工具被运用
  • 三 使用脚注、尾注和参考文献情况:考据传统与开放程度
  • 四 论文作者个体特征:各自研究范式主导下的不同学术生命周期
  • 五 论文著者署名情况:经济学界强调合作与合作的多样性
  • 六 研究主题:话题导向、时空范畴和学科类目的差异性
  • 七 学科内和学科间论文引用率:史学对经济学的影响更强
  • 八 小结
  • 第二章 对国内经济史研究中经济学范式应用的思考:基于现状的分析
  • 一 经济史在经济学界的衰落和兴起:客观原因与主观因素
  • 二 史学界经济史研究中运用经济学范式的滞后:史学范式主导下对经济学范式的困惑
  • 三 对史学界困惑的回应:经济学研究范式的优劣
  • 四 推进国内经济史发展的可行路径:相互尊重、借鉴与合作
  • 五 小结
  • 第三章 国内经济史研究中经济学范式应用的展望:沟通、合作与机遇
  • 一 加强学科间沟通,把握交叉学科研究的特征
  • 二 呼吁史学和经济学界学者通力合作
  • 三 抓住发展的机遇,吸引学界关注和参与
  • 四 小结
  • 第二部分 国际经济史研究中经济学范式应用的发展历程对西方经济史研究中运用经济学范式所形成的学科成果,国内学界意见不一。例如,有学者认为西方的历史计量学(或称计量史学、计量历史学、量化史学)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形成,是把定量分析方法运用于历史研究,特别是经济史研究的一个学科,而不应该包括经济理论的应用。福格尔是历史计量学最主要的代表人物,诺斯只能算是历史计量学派的早期代表人物。诺斯后来运用新古典经济理论、新制度经济学方法来分析西方经济发展史,创立了新经济史学或称制度经济史学,此时他就已经与历史计量学学派分道扬镳了。所以,此后出现的新经济史学、制度经济史学、制度变迁理论、历史的制度分析等,都应属于经济学理论,而不应列入历史计量学(或称计量史学、计量历史学、量化史学)的范畴,最多算是经济学理论与历史研究包括经济史研究的结合。
  • 第四章 新经济史学的萌芽及在历史科学中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至今
  • 一 新经济史学的萌芽及研究主题的变迁
  • 二 作为历史科学分支的新经济史学的基本特征、学科定位、范式冲突和发展前景
  • 三 小结
  • 第五章 与新制度经济学结合的新经济史学:20世纪70年代至今
  • 一 新经济史学以问题为导向,实现与新制度经济学的结合
  • 二 中国学界的反应
  • 三 与新制度经济学结合的新经济史学的学科地位、范式冲突与分裂
  • 四 小结
  • 第六章 超越新制度经济学的新经济史学:20世纪90年代至今
  • 一 走向认知科学等跨学科发展的道路
  • 二 综合经济学和史学研究范式创新新经济史学
  • 三 回归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方法论发展新政治经济学视角的制度分析
  • 四 回归新经济史学定量研究的传统进行实证分析
  • 五 新经济史学的发展前景、学科定位与意义
  • 六 小结
  • 第三部分 经济史研究中经济学范式应用的理论成果:制度变迁思想
  • 第七章 经济史中制度变迁研究三种范式的比较分析:以诺斯、埃西姆格鲁和马克思为例
  • 一 诺斯和埃西姆格鲁制度变迁理论
  • 二 诺斯、埃西姆格鲁和马克思制度变迁理论的比较分析
  • 三 小结
  • 第八章 制度变迁视角下的意识形态理论分析:以诺斯和哈耶克为例
  • 一 意识形态的概念及内涵
  • 二 诺斯、哈耶克“有限理性”基本假设的对比分析
  • 三 诺斯意识形态理论、哈耶克道德进化论具体内容的对比分析
  • 四 诺斯意识形态理论、哈耶克道德进化论基本方法论的对比分析
  • 五 小结
  • 第九章 制度变迁理论的比较与综合:基于新制度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视角
  • 一 有限理性经济人和社会人假设的分析
  • 二 基本方法论和具体方法论的分析
  • 三 对诺斯和马克思理论中制度变迁动力与方式的分析
  • 四 小结
  • 第十章 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研究的两个视角:实证分析与模型研究
  • 一 寻找制度和经济绩效间相关性的证据:制度实证分析
  • 二 分析和模型化制度和经济绩效的作用机理:模型化制度及其变迁
  • 三 小结
  • 第四部分 应用制度变迁理论的经济史案例研究
  • 第十一章 井田制兴衰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一个理论模型的应用
  • 一 诺斯理论模型对井田制兴衰的应用分析
  • 二 井田制与庄园制衰落后的结果差异和原因分析
  • 三 小结
  • 第十二章 工农业关系与经济发展:计划经济时代的再考察
  • 一 计划经济时期发展战略得失的争论
  • 二 中国大陆1952~1978年工农业关系的描述:一个制度及其变迁的视角
  • 三 工农业关系制度变迁的博弈论模型
  • 四 反历史事实假设下的实证分析
  • 五 小结
  • 六 本章附录
  • 第十三章 游说、权力分配与制度变迁:以1978年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迁为例
  • 一 引言
  • 二 相关文献评述
  • 三 1978年前后土地产权制度变迁:一个描述
  • 四 土地产权制度变迁的博弈模型
  • 五 相关实证分析
  • 六 小结
  • 七 本章附录
  • 第十四章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中国农业增长的再考察:来自面板工具变量法的证据
  • 一 引言
  • 二 文献回顾
  • 三 数据
  • 四 实证策略与结果
  • 五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是专业的人文社科学术出版机构,以“创社科经典,出传世文献”为己任,出版经管、社会学、历史、文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