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学总论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752千字
字数
2018-12-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是国内第一本肿瘤分子流行病学专著,总结了30余年来国内外肿瘤分子流行病学的发展历程和研究进展。
内容简介
肿瘤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对于肿瘤的病因探讨及与个体化防治等具有重要价值,是目前肿瘤研究领域的热点。我国许多流行病学、肿瘤学及临床医学工作者均从事肿瘤相关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但此前国内尚缺乏专业的"肿瘤分子流行病学"专著。因此,该专著的编写符合我国国情,对我国现阶段肿瘤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肿瘤分子流行病学》详尽介绍了肿瘤分子流行病学研究的方法学,以及国内外肿瘤分子流行病学的发展历程和已经取得的重要进展,尤其是以重墨介绍了国内肿瘤分子流行病学家在我国人群肺癌、食管癌、胃癌、胰腺癌等10余种常见恶性肿瘤分子流行病学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都是肿瘤遗传学和分子流行病学的研究范例,引领了本学科的研究方向,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参考价值。
目录
- 版权信息
- 编审者
- 序
- 前言
- 第一章 肿瘤分子流行病学概述
- 第一节 肿瘤分子流行病学发展简史
- 一、肿瘤分子流行病学的概念
- 二、肿瘤分子流行病学的发展
- 第二节 肿瘤发生发展的分子生物学基础
- 一、癌基因
- 二、抑癌基因
- 三、细胞周期调控和DNA损伤修复基因
- 第三节 肿瘤分子流行病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 一、环境致癌物暴露的检测及评价
- 二、肿瘤遗传易感性研究
- 三、基因-环境交互作用
- 四、肿瘤诊断、治疗及预后生物标志物研究
- 第四节 肿瘤分子流行病学的应用
- 一、研究恶性肿瘤发生发展的环境暴露因素及其作用机制
- 二、评估个体易感性和确定肿瘤高危人群
- 三、建立合理、有效的预防策略
- 四、筛检及临床干预评价
- 第五节 肿瘤分子流行病学研究面临的问题及挑战
- 一、流行病学研究的设计问题
- 二、不同研究的异质性
- 三、生物标志物的转化应用
- 四、医学伦理学问题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设计
- 第一节 肿瘤分子流行病学常用的研究设计方法
- 一、病例-对照研究
- 二、队列研究
- 三、预后研究
- 四、基于家系的研究设计
- 五、其他研究设计
- 第二节 生物标本的采集及处理
- 一、肿瘤分子流行病学研究中常用的生物标本
- 二、生物样本的采集及存储
- 三、DNA、RNA及蛋白等的提取及制备
- 四、实验室检测技术
- 五、实验检测的质量控制
- 第三节 研究实施及资料分析
- 一、研究的实施步骤
- 二、样本含量的估算
- 三、传统的流行病学分析指标
- 四、基因多态性与疾病的关联研究分析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生物标志物检测技术
- 第一节 肿瘤蛋白标志物的检测技术
- 一、液相芯片技术
- 二、免疫标记技术
- 三、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 四、蛋白标志物-质谱检测
- 第二节 肿瘤核酸分子标志物的检测技术
- 一、实时定量PCR检测技术
- 二、DNA甲基化检测技术
- 三、基因芯片检测技术
- 四、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技术
- 五、原位杂交技术
- 六、SNP检测技术
- 七、DNA测序技术
- 第三节 小分子代谢物与代谢组学技术
- 第四节 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全基因组关联研究
- 第一节 全基因组关联研究背景和研究现状
- 第二节 全基因组关联研究流程
- 一、GWAS芯片高通量分型
- 二、数据的质量控制
- 三、数据关联分析
- 四、GWAS结果的验证
- 第三节 中国肿瘤全基因组关联研究现状
- 一、食管鳞状细胞癌GWAS
- 二、胰腺癌GWAS
- 三、肺癌GWAS
- 四、肝细胞癌GWAS
- 五、乳腺癌GWAS
- 六、其他肿瘤GWAS
- 第四节 研究展望——后全基因组关联研究
- 一、GWAS数据挖掘与验证
- 二、GWAS数据的Meta分析
- 三、交互作用分析
- 四、通路分析
- 五、SNP的功能研究
- 六、精确定位和深度测序研究
- 七、表达数量性状位点研究
- 八、GWAS和表遗传研究相结合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交互作用和危险度评估
- 第一节 交互作用的定义
- 一、相加效应模型
- 二、相乘效应模型
- 三、交互作用与混杂因素
- 四、生物学交互作用与公共卫生交互作用
- 第二节 识别统计学交互作用的方法
- 一、交互作用的统计学模型
- 二、交互作用的定量描述
- 三、交互作用的分层分析
- 四、相乘交互作用的回归分析
- 五、相加效应交互作用的回归分析
- 六、广义相对危险度模型
- 第三节 基因-基因及基因-环境交互作用
- 一、基因-基因和基因-环境交互作用的分析方法
- 二、基因-环境交互作用研究中的设计问题
- 第四节 危险度模型在分子流行病学中的应用
- 一、危险度评估
- 二、常用的危险度模型
- 三、危险度模型的评价
- 四、基于遗传标志物的肿瘤危险度评价的前景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高危人群筛检
- 第一节 筛检概述
- 一、筛检的概念
- 二、筛检的类型
- 三、筛检的研究设计
- 四、筛检的评价
- 五、筛检的偏倚
- 第二节 分子筛检类型
- 一、癌变标志
- 二、分泌标志
- 三、反应标志
- 四、风险标志
- 第三节 新型筛检生物标志物
- 一、循环miRNA
- 二、循环肿瘤细胞
- 三、游离DNA
- 第四节 肿瘤干预
- 一、肿瘤干预概述
- 二、肿瘤干预措施
- 第五节 挑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七章 个体化治疗和预后生物标志物研究
- 第一节 概述
- 一、肿瘤的治疗方法及研究进展
- 二、肿瘤的个体化治疗
- 三、肿瘤预后及相关影响因素
- 第二节 常见的个体化治疗和预后评估标志物
- 一、单核苷酸多态性
- 二、突 变
- 三、甲基化
- 四、基因的表达水平
- 五、蛋白质表达水平
- 六、其他分子标志物
- 第三节 主要研究方法
- 一、常用的研究设计方案
- 二、评价指标的选择
- 三、生存分析
- 第四节 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八章 头颈部肿瘤
- 第一节 流行概况与危险因素
- 一、流行概况
- 二、危险因素
- 第二节 暴露生物标志物
- 第三节 效应生物标志物
- 一、蛋白质组和代谢组效应标志物
- 二、表观遗传改变
- 第四节 易感性生物标志物
- 一、候选基因研究
- 二、全基因组关联研究
- 第五节 临床相关生物标志物
- 一、诊断生物标志物
- 二、治疗生物标志物
- 三、预后生物标志物
- 第六节 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九章 鼻咽癌
- 第一节 流行概况和危险因素
- 一、流行概况
- 二、危险因素
- 第二节 EB病毒
- 一、EB病毒基本情况
- 二、鼻咽癌相关EB病毒分子标志物
- 第三节 易感性生物标志物
- 一、人类白细胞抗原基因
- 二、致癌物代谢相关基因和DNA修复基因
- 三、癌基因和抑癌基因
- 四、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发现的易感基因
- 五、遗传易感基因筛查研究手段
- 第四节 临床相关生物标志物
- 第五节 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十章 食管癌
- 第一节 流行概况与危险因素
- 一、流行概况
- 二、危险因素
- 第二节 暴露生物标志物
- 第三节 效应生物标志物
- 一、癌基因与抑癌基因
- 二、DNA甲基化
- 三、microRNA
- 第四节 易感生物标志物
- 一、叶酸代谢基因
- 二、致癌物代谢基因
- 三、DNA修复基因多态
- 四、免疫及炎性反应相关基因
- 五、食管癌全基因组关联研究
- 第五节 诊断生物标志物
- 第六节 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十一章 胃癌
- 第一节 流行概况与危险因素
- 一、流行概况
- 二、危险因素
- 第二节 暴露生物标志物
- 一、化学致癌物
- 二、幽门螺杆菌感染
- 第三节 效应生物标志物
- 一、DNA加合物
- 二、血清学生物标志物
- 三、基于组织芯片技术的生物标志物
- 第四节 易感性生物标志物
- 一、家族性胃癌
- 二、散发性胃癌
- 三、GWAS研究
- 第五节 临床相关生物标志物
- 一、诊断生物标志物
- 二、预后生物标志物
- 第六节 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十二章 结直肠癌
- 第一节 流行概况与危险因素
- 一、流行概况
- 二、危险因素
- 第二节 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
- 一、结直肠腺瘤癌变的序贯学说
- 二、基因组不稳定性
- 第三节 暴露生物标志物
- 第四节 效应生物标志物
- 第五节 易感性生物标志物
- 一、遗传性结直肠癌
- 二、散发性结直肠癌
- 第六节 临床相关生物标志物
- 一、血清标志物
- 二、遗传标志物
- 三、表观遗传标志物
- 四、结直肠癌的分子分型
- 第七节 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十三章 肝癌
- 第一节 流行概况与危险因素
- 第二节 乙型肝炎病毒
- 一、HBV基因型与肝细胞癌的关系
- 二、HBV病毒变异与肝细胞癌的关系
- 第三节 易感性生物标志物
- 第四节 临床相关生物标志物
- 一、诊断生物标志物
- 二、治疗生物标志物
- 三、预后生物标志物
- 第五节 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十四章 胰腺癌
- 第一节 流行概况与危险因素
- 一、流行概况
- 二、危险因素
- 第二节 暴露生物标志物与效应生物标志物
- 第三节 易感性生物标志物
- 一、吸烟代谢相关基因
- 二、DNA修复基因多态性
- 三、叶酸代谢相关基因
- 四、全基因组关联研究
- 第四节 临床相关生物标志物
- 一、诊断生物标志物
- 二、个体化治疗生物标志物
- 三、疗效监测和预后生物标志物
- 第五节 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十五章 肺癌
- 第一节 流行概况与危险因素
- 一、流行概况
- 二、危险因素
- 第二节 暴露生物标志物
- 第三节 效应生物标志物
- 第四节 易感性生物标志物
- 一、候选基因研究
- 二、全基因组关联研究
- 第五节 临床相关生物标志物
- 第六节 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十六章 皮肤癌
- 第一节 流行概况与危险因素
- 一、流行概况
- 二、危险因素
- 第二节 暴露生物标志物
- 一、叶酸及维生素D
- 二、化学毒物
- 第三节 效应生物标志物
- 一、DNA加合物
- 二、DNA损伤修复
- 三、表观遗传学改变
- 第四节 易感性生物标志物
- 一、候选基因研究
- 二、全基因组关联研究
- 第五节 临床相关生物标志物
- 参考文献
- 第十七章 乳腺癌
- 第一节 流行概况与危险因素
- 一、流行概况
- 二、乳腺癌病理特征
- 三、危险因素
- 第二节 暴露生物标志物
- 一、内源性雌激素及其相关生物标志物
- 二、外源性雌激素或类雌激素生物标志物
- 三、DNA损伤性内暴露生物标志物
- 四、其他暴露生物标志物
- 第三节 效应生物标志物
- 第四节 易感性生物标志物
- 第五节 临床相关生物标志物
- 一、临床常规应用分子标志物
- 二、临床选择应用的分子标志物
- 三、临床潜在应用分子标志物
- 第六节 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十八章 子宫颈癌
- 第一节 流行概况与危险因素
- 一、流行概况
- 二、危险因素
- 第二节 人乳头瘤病毒
- 一、HPV亚型
- 二、HPV变异体
- 三、HPV病毒载量
- 四、HPV DNA整合
- 五、HPV E6/E7表达
- 第三节 效应生物标志物
- 一、细胞周期蛋白
- 二、表观遗传学改变
- 第四节 易感性生物标志物
- 一、候选基因研究
- 二、全基因组关联研究
- 第五节 临床相关生物标志物
- 第六节 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十九章 卵巢癌
- 第一节 流行概况与危险因素
- 一、流行概况
- 二、发病机制
- 三、危险因素
- 第二节 易感性生物标志物
- 一、全基因组关联研究
- 二、候选基因研究
- 第三节 诊断生物标志物
- 第四节 治疗和预后相关生物标志物
- 第五节 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十章 前列腺癌
- 第一节 流行概况与危险因素
- 一、流行概况
- 二、危险因素
- 第二节 暴露生物标志物
- 第三节 效应生物标志物
- 一、DNA加合物
- 二、表观遗传学改变
- 第四节 易感性生物标志物
- 一、遗传性前列腺癌
- 二、散发性前列腺癌
- 第五节 临床相关生物标志物
- 一、前列腺特异抗原及其相关指标
- 二、人类腺体激肽释放酶
- 三、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
- 四、前列腺癌抗原3
- 五、α-甲酰基辅酶A消旋酶
- 六、其他生物标志物
- 第六节 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十一章 膀胱癌
- 第一节 流行概况与危险因素
- 一、流行概况
- 二、危险因素
- 第二节 暴露生物标志物
- 第三节 效应生物标志物
- 一、蛋白质组学
- 二、染色体损伤
- 三、代谢组学
- 第四节 易感性生物标志物
- 一、代谢酶基因
- 二、DNA修复基因
- 三、凋亡基因
- 四、MicroRNA
- 五、全基因组关联研究
- 第五节 临床相关生物标志物
- 一、诊断生物标志物
- 二、治疗生物标志物
- 三、预后相关生物标志物
- 第六节 展望
- 一、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 二、生物治疗的研究进展
- 三、研究前景
- 参考文献
- 第二十二章 脑瘤
- 第一节 流行概况
- 第二节 环境危险因素
- 一、高发人群
- 二、环境因素
- 第三节 效应生物标志物
- 一、电离辐射
- 二、其他效应生物标志物
- 第四节 易感性生物标志物
- 一、候选基因研究
- 二、候选生物学通路研究
- 三、全基因组关联研究
- 第五节 临床相关生物标志物
- 第六节 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十三章 淋巴瘤
- 第一节 流行概况与危险因素
- 一、流行概况
- 二、危险因素
- 第二节 暴露生物标志物
- 第三节 效应生物标志物
- 第四节 易感性生物标志物
- 第五节 临床相关生物标志物
- 一、体细胞变异与淋巴瘤预后
- 二、基因多态性与淋巴瘤预后
- 第六节 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十四章 白血病
- 第一节 流行概况与危险因素
- 一、流行概况
- 二、危险因素
- 第二节 暴露生物标志物
- 第三节 效应生物标志物
- 第四节 易感性生物标志物
- 一、候选基因研究
- 二、全基因组关联研究
- 第五节 临床相关生物标志物
- 第六节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生物信息学相关数据库和网络资源
- 常用综合性数据库与网络资源
- 基因组相关数据库与网络资源
- 一、DNA序列数据库
- 二、基因突变数据库
- 三、基因组通路相关综合数据库
- 四、基因组功能区预测和注释
- 蛋白质组相关数据库和网络资源
- 一、蛋白质组数据库
- 二、蛋白质互作、蛋白质网络数据库
- 三、蛋白质三维结构数据库
- 四、蛋白质基序数据库
- 转录组相关数据库与网络资源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人民卫生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直属的中央级医药卫生专业出版社,成立于1953年6月1日,是中国规模大、实力强、出版品种多的医学出版机构。1993年被中宣部、新闻出版署评为中国首批优秀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