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总结自金融的发展背景及核心企业的动力机制,结合金融科技的发展探讨创新模式下的风险管理与控制问题。

内容简介

区块链架构代表的是法律规则与会计准则,将现实世界的规则固化到虚拟世界中,使得虚拟世界具有了秩序,进而形成交易环境。所以,分布式记账和众多的法律规则是区块链技术背后的逻辑和业务规则,是分析“自金融+区块链票据”内涵的视角。对此,本书从分布式记账的原理、票据的基本特性与功能分析出发,系统化阐述了供应链自金融的演化机理,介绍了数字票据的业务逻辑,进而提出风险管控的主要原理与方案。

目录

  • 版权信息
  • 作者简介
  • 内容简介
  • 推荐序
  • 第1章 绪论
  • 1.1 供应链金融创新的产业背景
  • 1.2 供应链金融模式与机制的局限性
  • 1.3 区块链票据应用概况
  • 1.4 产业链“自金融”模式兴起的意义
  • 第2章 理论与技术基础
  • 2.1 区块链分布式记账的模式与价值
  • 2.2 票据的核心功能是融资
  • 2.3 票据的无因性及法律问题
  • 2.4 核心企业推进产融服务的动力机制
  • 2.5 核心企业参与供应链金融对动产质量的影响
  • 第3章 区块链架构下的数字票据
  • 3.1 数字票据的内涵与颠覆式创新
  • 3.2 数字票据的重要价值
  • 3.3 数字票据的特性与功能
  • 3.4 数字票据平台
  • 3.5 智能合约的法律问题
  • 第4章 供应链自金融的设计与模式
  • 4.1 供应链自金融的内涵
  • 4.2 基本模式一:核心企业直接提供资金
  • 4.3 基本模式二:多级票据拆分与流转
  • 4.4 基本模式三:企业间借贷
  • 4.5 综合模式之一:财务公司产业链金融
  • 4.6 综合模式之二:产业集群供应链的金融创新
  • 4.7 综合模式之三:产业银行
  • 第5章 区块链系统架构
  • 5.1 应用架构
  • 5.2 技术解决方案
  • 5.3 交易真实性解决方案
  • 5.4 “区块链+发票”的应用模式
  • 第6章 风险管理
  • 6.1 企业间借款的合法性及法律风险
  • 6.2 财务公司风险因素与风险控制
  • 6.3 人工智能在风险控制中的应用
  • 第7章 产业链金融与产业升级实践案例
  • 7.1 产业升级与金融创新思路:以磁云科技为例
  • 7.2 产业路由器与“自金融”案例:冻品汇
  • 7.3 汽车新零售供应链金融:众云车服案例
  • 7.4 财务公司产业链自金融:国清控股
  • 7.5 产业集群供应链金融创新:磁云唐票
  • 7.6 小结
  • 第8章 票据多级流转及交易创新实践案例
  • 8.1 中企云链云信方案
  • 8.2 丰收科技的多级流转方案
  • 8.3 链融科技的区块链票据方案
  • 8.4 伊斯特威尔化工产业供应链产融实践
  • 8.5 “开放银行”背景下平安银行创新供应链金融服务
  • 第9章 总结与展望
  • 9.1 内容总结
  • 9.2 主要创新点
  • 9.3 供应链金融创新的实践建议
  • 9.4 展望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3.6
5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一本对新技术金融有想象空间和启发的书

    《供应链金融 5.0:自金融 + 区块链票据》是一本引领读者领略供应链金融未来发展趋势的经典之作。作者以简洁明了的行文风格揭示了区块链技术的核心价值 —— 信任创造,详细剖析了自金融与区块链票据的巨大潜力。书中深入浅出的方式,阐述了区块链架构如何将现实世界的规则固化到虚拟世界中,形成了一种代表法律规则与会计准则的秩序,从而塑造理想的交易环境。如果你想了解供应链金融的未来,这本书可以带给你很好的想象空间。但是去中心化的金融还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另外要考虑好他的商业模式和政治风险。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区块链让人相信商业演进存在确定性的技术方向

      这是一本试图融合区块链、商业运行和金融业务的案例研究著作。如果正在开发区块链项目,这本书可以很直观地扩展商业应用视野。
      这是一本以案例为基础的技术方案探索。如果正在为创新商业模式寻求技术开发思维,这本书可以用于深度直达应用模块的对标管理。
      这是一本以数字票据为核心、以自金融为标杆的金融业务创新的说明书。如果正在谋求金融机构的合作,这本书提供了最简短的捷径。
      但是,这本书有两点残缺美:
      1,就区块链数字票据业务功能的开发而言,缺乏对数字票据作为一种结算工具在商业交易场景中广普应用的设想:
      1.1. 企业使用数字票据后的提款清算如何操作;
      1.2. 企业转让数字票据时如何用 token 完成背书;
      1.3. 企业收取数字票据时如何对单份票据分拆;
      1.4. 数字票据兑付清算后退出流通的双重验证;
      对这 4 个关系商业实务的问题,书中还没有明确的思路。
      2,就供应链中引入区块链数字票据后对商业交易习惯和供应链交易结构的改变,缺乏尽量量化的分级判断,尤其是 “金融支撑实体” 逻辑与现金流逻辑的平衡点,并没有在书中看到。
      2.1. 有了数字票据,商业交易还需要定金吗?
      2.2. 创设数字票据,企业能否只需做好现金流数学题?
      2.3. 书中观点可以概括出,区块链既是让数字票据与供应链合一、又是建立可以脱离供应链独立存在的映射关系,这个想法很大胆也极富洞见,只是当数字票据在供应链中同时体现出合一性和分离性时,谁来 “监控” 和 “处理” 这种工具与供应链的量子纠缠关系?虽然书中同时介绍了金融科技公司和银行的案例,尤其是以 token 公开发行方式创设数字票据模式,案例间并没有 “广普适用的” 体系关系。
      这就不得不说到央行数字货币了。目前关于央行数字货币的公开信息是只在商业银行间发行、是 M0,那可不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可拆分份额并将拆分份额独立流通的央行数字票据?而商业银行基于这部分数字货币再贴上自己的 token、进一步分拆、融合进新创设的数字票据、对新票据再分拆流通…… 依此循环,这就在底层数字货币上建立了 “广普适用性”,那么,还有必要在供应链中做数字票据吗?
      我的观点是依然有必要,这个必要性恰恰在于数字票据自身的 “合一 / 分离” 属性,金融服务实体逻辑就藏在这里面 ——“合一 / 分离” 属性既不是合二为一也不是分离,而是同时具备两种截然相反的与供应链实务 (交易与交易结构) 紧密联系的属性,这样才能避免金融陷入无休止地衍生开发局面。
      我并不上述两个缺漏部分会影响这本书的价值,因为商业演进存在确定性的技术方向是毋庸置疑的。这种确定性并不会由于局部效率 / 成本的压制 (例如西部流通供应链运行以牺牲效率保护成本) 而失去,这种确定性是全局性的演进需要。
      只需要回到我提出的问题 2.1 来看就一目了然了,有了数字票据,商业交易还需要定金吗?



      _ _ _ _ _ _03/03/2020 分割线_ _ _ _ _ _
      随着《标准化票据管理办法 (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 “意见稿”) 截止时间临近 (3 月 10 日),基本上显存的供应链金融专著都有了修订的必要。尤其是本书,因为兼顾产品思维和技术路径、干货多多,反而会更先受到影响。书中第四章对 “供应链自金融” 商业模式的论述,自标准化票据推行始,基本可以说将由一种创新方向变成极有限的可选方案之一。
      都是针对票据融资,本书中的 “区块链票据” 是一种可由银行自行采取的技术方案,主要还是依托分布式账本的真实记账功能。而 2 月 14 日央行发布的意见稿《第四章标准化票据创设》并未确定须采用区块链,且标准化票据的登记托管、清洁算适用之《银行间债券市场登记托管结算管理办法》、《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交易管理办法》以及上海票据交易所的交易规则及票据交易基础设施都未将区块链明确列明为数字票据的创设形态,考虑到意见稿公布的时间,基本能确定,本书中提出的区块链票据至多只能作为意见稿《第五章信息披露》的形式之一。
      不光是这种应用形式的地位问题,标准化票据在供应链融资时的效率和规模,毫无疑问将远远超出本书所设想的程度,其结果必然是 “区块链自金融” 的边缘化,甚至于整个 “供应链金融” 市场都将不再需要这个名字 —— 直接通过标准化票据就可以完成各种供应链融资需要。
      当然,这个局面并不可能一蹴而就实现。对于那些资金不足又有现实业务的企业而言,对交易标的产品进行质押融资和信用融资也会继续存在一段时间,只不过随着供应链脆弱性的暴露以及违约风险升级,具有兜底功能的链主已足以该换标准化票据这种方式同时满足结算和融资的需要。由此推断,2-3 年内标准化票据就可以完成对供应链融资市场的重构。
      这一确定性的趋势,对于金融科技公司和金融市场是底层约束条件。所有此领域的创新亦须服从该趋势的指引。
      撇开这一部分,本书的技术路径依然是一个理想的辅助解决方案。

        2
        2

      出版方

      电子工业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成立于1982年10月,是国务院独资、工信部直属的中央级科技与教育出版社,是专业的信息技术知识集成和服务提供商。经过三十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已成为一家以科技和教育出版、期刊、网络、行业支撑服务、数字出版、软件研发、软科学研究、职业培训和教育为核心业务的现代知识服务集团。出版物内容涵盖了电子信息技术的各个分支及工业技术、经济管理、科普与少儿、社科人文等领域,综合出版能力位居全国出版行业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