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信睿周报》以人文精神为立足点,关注思想和艺术,以及由当下正在发生的新技术革命带来的崭新议题。

内容简介

本辑包含以下六期:

信睿周报第49期:重新审视城市、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并揭开智慧城市为我们带来更便捷生活的另外一面。

信睿周报第50期:人们在面临重大社会矛盾或外来灾难时,往往会猜疑内敌勾结外敌,并以集体施暴于一替罪羊的方式来化解矛盾与恐惧,今日新冠疫情中的种种事件似乎也同样印证了这一点。本期“起点”板块将 访谈《毒药猫理论》的作者、历史人类学家王明珂,探讨和反思这一人类社会始终延续着的偏见与暴力。

信睿周报第51期:在传统的“童年研究”中,儿童往往被视为不成熟的对象,童年则被认为是成人生活的准备期。而自20世纪后半叶以来,新的“童年研究”开始突破单一学科研究的局限,在多个学科领域掀起热潮,并期望能从传统“童年研究”的主导框架里走出,赋予儿童以新的论述。本期“起点”版块即从不同视角出发,呈现认知人类学、新童年社会学、现代艺术等领域对儿童以及童年的关照。

信睿周报第52期:清朝不仅仅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作为距离现今最近的中国封建王朝,其在治国理政等方面积累的丰富经验与深刻教训,同样能够成为今天有益的历史镜鉴。本期“起点”版块藉由对两位美国清史学者的访谈,审视了海外清史研究,乃至于更广泛意义上的中国史研究的发展与变迁。

信睿周报第53期:照护不只发生在医疗场合,也发生在家里、虚拟世界和现实社区里。照护不只是一个医学问题,也是一个道德问题,一个关于人的存在、关于人与人之间深层次关系的问题。本期“起点”将从关怀伦理学、家庭照护、医疗照护等不同视角重新审视“照护”,并反思如何去破解当下我们所面临的照护难题。

信睿周报第54期:性别经验是身体的,也是建构的;是阶级的,也是叙事的。性别研究不仅把性别经验当作研究对象,更是以性别经验作为研究方法:重新审视知识生产中性别因素的作用,提出传统视角下易被忽视和排斥的研究问题。本期的“起点”文章,分别展现了不同领域的研究者是如何使用性别研究方法推进学科知识的发展的。

目录

  • 版权信息
  • 本期文章
  • 信睿周报第49期
  • 城市:生命的栖息地——环境史与思想史的一席对话
  • 从街道之眼到城市之眼——智慧城市如何改变匿名性?
  • 从话语圈到考古学的公共阐释
  • 从文献出发——“文献集:七个线索”策展手记
  • 现代人的三条出路——对《千与千寻》的伦理探寻
  • 记录家乡的他者——我是如何研究“在广州的非洲人”的
  • 信睿周报第50期
  • 毒药猫理论:反思对内部敌人的暴力——专访历史人类学家王明珂
  • 今天为什么还要读格林伯格?——《克莱门特·格林伯格晚期文论集》导言
  • 皮法雷蒂:孪生的逻辑
  • 讲述“自然故事的故事”——评《讲述环境史:交汇的记忆、叙事与环境》
  • 朝向一种新的太空艺术
  • 天际识归舟
  • 信睿周报第51期
  • 童年与认知——专访认知人类学家石瑞
  • 童年研究的未来: 从发展心理学到新童年社会学
  • 从幼年出发——“幼年与历史”策展手札
  • “亚洲性”研究的方法与边界——专访思想史学者孙歌
  • 作为素材和方法的动画
  • 把北方,纳进一座真实而又不存在的毋虚山——专访摄影艺术家丘
  • 信睿周报第52期
  • 从清史到全球史,兼谈“新清史”——达特茅斯学院柯娇燕教授访谈录
  • “新清史”的不足之处是缺乏对人物的研究——专访华盛顿大学盖博坚教授
  • 我是如何理解韦伯的
  • 从图像学角度看“秤”的形象演变
  • 竹子作为方法
  • 历史:年轻的,和“自然的”
  • 信睿周报第53期
  • 关怀伦理学:通过关怀创造美好
  • 隐形的病人——癌症患者家属的照护体验
  • 急诊室琐记——照护危机与关怀革命
  • 理解失智症患者的日常——专访《内心之光》导演斯蒂芬·西克
  • 规鉴的限度
  • 曹斐 ✕ 王洪喆——记忆之盒
  • 如何理解中国的战略文化
  • 信睿周报第54期
  • 挑战成见——中国妇女/性别史的研究革命
  • 以性别为方法——哥伦比亚大学高彦颐教授访谈录
  • 从1%到99%——阶级视角下的女性主义
  • 在一个过渡空间里——对话陶瓷艺术家艾德蒙·德瓦尔
  • “再物质化”背景下的生物艺术
  • 新闻、传说与招商指南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中信出版集团

中信出版社,成立于1988年,隶属于中国中信集团公司,是全国中央级出版社。2008年改制为中信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中信出版集团满怀激情,关注思想、关注理念、关注人物、关注资讯、关注时尚,为读者提供最前沿的思想与最优秀的学习实践,通过有价值的、有享受的阅读,倡导与展示新的文化主流,启动一个“大众阅读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