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167千字
字数
2016-02-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研究了《七月》《希望》这两份刊物对于现代文学史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内容简介
国内对于20世纪40年代,抗战时期的文学刊物还未引起相应关注,这本书正好弥补了这一时期研究的不足。作者根据那时的大量作品和文学理论,认为《七月》《希望》设定了明确的文学立场,坚守不让位的文学精神,沿着五四所开创的“启蒙文学”的道路前进,在救亡的浓厚氛围之中,集聚了“启蒙”的力量。
这两份刊物在现代文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催生了七月派,为新文学发展输入新的力量。
目录
- 版权信息
- 前言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对象的推出
- 一、胡风文学思想的研究文章
- 二、胡风研究专著
- 三、对胡风编辑身份的研究
- 第二节 《七月》《希望》的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 第四节 《七月》《希望》的文化环境及其发展历程
- 第一章 《七月》《希望》的文学立场
- 第一节 《七月》《希望》的文学生态环境
- 一、作家的战时定位
- 二、文学刊物缺失
- 三、文学定位弱化
- 四、文学的通俗化热潮
- 第二节 文学立场的设立
- 一、创刊词对于文学立场的设立
- 二、伟大作品产生的讨论
- 第三节 文学立场的体现
- 一、小说、报告文学作品
- 二、诗歌创作
- 三、译文的参照
- 第二章 《七月》《希望》的内质思维
- 第一节 《七月》与《希望》的文学越位
- 一、《七月》的文化建设趋向
- 二、《希望》的文化建设大气魄
- 第二节 《希望》的精神探索
- 一、对市侩主义、色情主义、客观主义的批驳
- 二、精神圣战方式的选择
- 三、政治与艺术的关系解读
- 四、欧化文化取向——文艺大众化的另一种方式的思考
- 第三节 对话精神
- 一、作家、作品独特的编排方式
- 二、编者与作者的对话
- 三、《七月》《希望》的整体性思维
- 四、对话精神的缺失
- 小结
- 第三章 《七月》《希望》作家构成
- 第一节 中青年作家的承续与对话
- 一、中年作家的引领
- 二、青年文化性格的掘发
- 第二节 多地域来源
- 一、延安作家
- 二、各个战区的战士作家
- 第三节 知识结构、教育背景
- 一、大学教育背景
- 二、延安文学环境
- 三、异域文学的影响
- 小结
- 第四章 运作模态及编辑策略
- 第一节 同人性质定位
- 一、同人性质定位的表现
- 二、同人定位的来源及意义
- 三、同人定位的不合时宜
- 第二节 鲁迅精神的显性引导
- 一、鲁迅的领袖位置的选择
- 二、《七月》《希望》对于鲁迅思想的解读
- 三、书信中的鲁迅影像
- 第三节 刊物外形策略
- 一、精英读者、作者群的塑造
- 二、座谈会、语录片断以及书信的思想共享
- 三、出版机构与丛书系列
- 小结
- 第五章 特殊的编辑主体
- 第一节 胡风个性对于刊物的塑造
- 一、胡风与“左联”——创刊前的胡风
- 二、胡风在刊物的个性体现
- 三、茅盾与胡风的编辑个性差异
- 第二节 胡风文学思想对于刊物的塑造
- 一、胡风对于抗战文学的期待
- 二、胡风与《七月》《希望》
- 第三节 《七月》《希望》对于胡风的影响
- 一、《七月》《希望》对胡风文学思想的塑造
- 二、创办《七月》《希望》对于胡风命运的影响
- 小结
- 第六章 《七月》《希望》对新文学的影响及贡献
- 第一节 《七月》《希望》的发展终点
- 一、《论主观》引发的连锁反应
- 二、同人小刊物的催生
- 第二节 《七月》《希望》与“七月派”
- 一、“七月派”的促生
- 二、“七月派”与“宗派”
- 三、“七月派”成员的人格建构
- 第三节 《七月》《希望》对于新文学的贡献与启示
- 一、“启蒙”的坚守与超越
- 二、新型文学品格对文学格局的拓展
- 三、对左翼文坛批评精神的贯注
- 后记
-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出版方
湖北长江传媒数字出版有限公司
湖北长江传媒数字出版有限公司成立于2009年,是长江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是国内最早由出版机构成立的专业数字出版公司之一。 公司秉持诚信、务实、创新、协作的理念,定位于成为专业的数字内容服务提供商,建立数字内容服务产业生态链,为用户提供多元、多层次服务。 公司运营以来,先后取得了多种资质和认证,包括: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湖北省高新技术企业证书、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秘密载体印刷资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