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现当代中国文学简史:发展概述与代表作家作品。

内容简介

中国现当代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发展简史以及各类文体最有代表性的作家和作品,选文注重美文、人文、教育、爱情、亲情、友情,粗线条勾勒简史,重点突出作家和作品,作家直接打通现当代的时间界限和文体的界限,凸显小学教育专业的需求,注重文学涵养心灵,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成人与成才并举。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一共三十二章,上编主要介绍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简史,第一章为文学思潮和文学流派第二章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小说发展简史第三章为中国现当代文学诗歌发展简史第四章为中国现当代文学散文发展简史第五章为中国现当代文学戏剧发展简史下编主要介绍作家与作品。

目录

  • 版权信息
  • 编委会
  • 前言
  • 第一章 20年代文学(1917—1927)
  • 第一节 五四新文化运动
  •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及文学革命的发生
  • 二、新文学社团及其创作主张
  • 第二节 20年代——中国现代诗歌的开端
  • 一、诗体大解放
  • 二、象征的表现手法
  • 三、散文诗的兴起
  • 四、代表作家作品
  • 第三节 新诗的开拓者——郭沫若
  • 一、郭沫若生平
  • 二、郭沫若诗歌创作的三个阶段
  • 三、郭沫若对新诗发展的开拓作用
  • 四、《女神》
  • 五、当代读者和《女神》的时代隔膜
  • 第四节 唯美的歌者——徐志摩与戴望舒
  • 一、戴着镣铐跳舞的诗人——徐志摩
  • 二、雨巷诗人——戴望舒
  • 第五节 20年代小说——社团化表征凸显
  • 一、文学研究会主张的“为人生而艺术”
  • 二、创造社主张的“为艺术而艺术”
  • 第六节 现代文学之父——鲁迅
  • 一、鲁迅的文学道路
  • 二、《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 三、《野草》和《朝花夕拾》
  • 四、丰富的杂文
  • 第七节 20年代散文——个人风格凸显
  • 一、《新青年》“随感录”开创的杂文
  • 二、周作人与其倡导的“言志派”散文
  • 三、文学研究会作家的散文
  • 四、创造社作家的散文
  • 五、语丝派和现代评论派的散文
  • 第八节 美文大家——冰心与朱自清
  • 一、冰心
  • 二、朱自清
  • 第九节 20年代——现代戏剧的开端
  • 一、文明戏的“移入”
  • 二、现代话剧理论倡导
  • 三、倾心进行剧本创作
  • 四、20年代现代戏剧代表作家和作品
  • 第十节 中国现代话剧的奠基人——田汉
  • 一、田汉的生平与创作
  • 二、田汉作品鉴赏
  • 第二章 30年代文学(1927—1937)
  • 第一节 30年代的文学思潮
  • 一、人文主义文学思潮
  • 二、左翼文学思潮
  • 第二节 30年代的诗歌
  • 一、政治抒情诗歌
  • 二、唯美诗歌
  • 三、乡土诗歌
  • 第三节 30年代小说——左翼、京派、海派三足鼎立
  • 一、左翼作家联盟和左翼小说
  • 二、京派小说
  • 三、海派小说
  • 第四节 革命现实主义的文学巨匠——茅盾
  • 一、茅盾生平与创作简介
  • 二、茅盾文学创作的特色及成就
  • 三、《子夜》
  • 第五节 北京市民的书写者——老舍
  • 一、老舍生平与创作简介
  • 二、老舍创作的主要特征
  • 三、《骆驼祥子》与虎妞
  • 第六节 封建大家庭的批判者——巴金
  • 一、巴金生平与创作简介
  • 二、巴金创作风格的转变
  • 三、《家》和觉新
  • 第七节 湘西的歌者——沈从文
  • 一、沈从文生平与创作简介
  • 二、沈从文的文学观
  • 三、《边城》
  • 第八节 30年代散文——小品文、杂文、游记、报告文学各领风骚
  • 一、幽默闲适的小品文
  • 二、左翼作家的杂文和散文
  • 三、京派散文与开明同人散文
  • 四、报告文学与游记
  • 第九节 30年代——现代戏剧的发展与成熟
  • 一、“左翼戏剧”运动
  • 二、30年代戏剧代表作家和作品
  • 三、话剧艺术的成熟及戏剧样式的丰富多彩
  • 第十节 中国话剧的杰出代表——曹禺
  • 一、曹禺的生平与创作概述
  • 二、曹禺对中国现代话剧的贡献
  • 三、《雷雨》
  • 第三章 40年代文学(1937—1949)
  • 第一节 40年代文学思潮
  • 一、国统区文学思潮
  • 二、解放区文学思潮
  • 第二节 40年代诗歌——多样化的艺术融合
  • 一、朗诵诗与街头诗
  • 二、艾青与自由体诗的新高潮
  • 三、“为工农兵服务”方向下的新民歌体叙事诗
  • 四、九叶诗人
  • 五、七月诗派
  • 第三节 40年代小说——多样态呈现
  • 一、国统区的“暴露与讽刺”小说
  • 二、沦陷区先锋与通俗混合的小说
  • 三、解放区基于民间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
  • 四、七月派的现实主义小说
  • 第四节 解放区文艺的双星——赵树理与孙犁
  • 一、赵树理与“山药蛋派”
  • 二、孙犁与“荷花淀派”
  • 第五节 40年代散文——杂文与报告文学大放异彩
  • 一、兴盛的报告文学
  • 二、具有鲁迅风格的杂文
  • 三、风致多样的小品散文
  • 第六节 40年代——现代戏剧的黄金时代
  • 一、解放区戏剧的代表:新秧歌剧
  • 二、国统区戏剧
  • 三、沦陷区职业化、商业化的戏剧创作
  • 第四章 50—70年代文学(1949—1978)
  • 第一节 50—70年代文学思潮
  • 一、十七年文学思潮
  • 二、“文化大革命”十年文学思潮
  • 第二节 50—70年代歌颂新时代、新生活的诗歌
  • 一、颂歌潮流
  • 二、郭小川、贺敬之的政治抒情诗
  • 第三节 50—70年代政治意识形态凸显的小说
  • 一、革命历史小说概述
  • 二、农村题材小说概述
  • 第四节 50—70年代纵情歌唱与“诗化”“政论”“知识性”结合的散文
  • 一、报告文学
  • 二、散文复兴
  • 三、60年代初定型的散文模式
  • 第五节 50—70年代政治意识形态凸显的戏剧
  • 一、话剧
  • 二、歌剧
  • 三、戏曲
  • 四、“革命样板戏”
  • 第五章 80—90年代文学(1978—1999)
  • 第一节 80—90年代文学思潮
  • 一、20世纪80年代前期的文学思潮
  • 二、20世纪80年代后期文学思潮
  • 三、90年代文学思潮
  • 第二节 80—90年代由繁荣到衰落的诗歌
  • 一、80年代诗歌的繁荣
  • 二、90年代诗歌的衰落
  • 第三节 80—90年代由多元化探索到个性化写作的小说
  • 一、80年代多元化探索
  • 二、90年代个性化写作
  • 第四节 当代文坛的镜子和旗手——王蒙
  • 一、王蒙概说
  • 二、王蒙在当代文坛的地位
  • 三、《青春万岁》
  • 第五节 乡土生活历史的记录者——莫言
  • 一、莫言的文学道路
  • 二、对战争历史的新审视:《红高粱》
  • 三、《蛙》
  • 第六节 路遥与蒋子龙
  • 一、平凡人生的歌者——路遥
  • 二、改革文学的书写者——蒋子龙
  • 第七节 王安忆与铁凝
  • 一、王安忆
  • 二、铁凝
  • 第八节 毛茸茸生活的记录者——池莉
  • 一、池莉的文学道路
  • 二、《烦恼人生》和《太阳出世》
  • 第九节 80—90年代散文:由回忆和悼念散文独领风骚到“世纪末的狂欢”
  • 一、新时期的报告文学
  • 二、80年代初期的悼念散文
  • 三、老作家的回忆性散文
  • 四、抒情散文
  • 五、90年代散文创作的“世纪末的狂欢”
  • 第十节 通透生命的书写者——史铁生
  • 一、史铁生的生平与创作概述
  • 二、史铁生的生死观
  • 三、《我与地坛》
  • 四、“我手写我心”
  • 第十一节 文化散文作家——余秋雨
  • 一、余秋雨的文学道路
  • 二、《文化苦旅》
  • 第十二节 80—90年代艰难发展的戏剧
  • 一、现实主义戏剧
  • 二、探索剧
  • 三、小剧场戏剧
  • 第六章 21世纪文学(2000—2020)
  • 第一节 21世纪在困境中挺立的诗歌
  • 一、诗歌的生态失衡与诗歌创作的复苏
  • 二、21世纪诗歌的特征
  • 第二节 21世纪“新三足”鼎立的小说
  • 一、以文学期刊为主导的传统型文学
  • 二、以商业出版为依托的市场化文学
  • 三、以网络媒介为平台的新媒体文学
  • 第三节 中原大地的书写者——李佩甫
  • 一、李佩甫的文学道路
  • 二、中原三部曲
  • 第四节 21世纪传统散文衰落与新媒体散文繁荣
  • 一、传统散文的衰落
  • 二、文化散文的余热
  • 三、新媒体散文的繁荣
  • 第五节 21世纪迎来转机的戏剧
  • 一、话剧
  • 二、小剧场戏剧
  • 三、戏曲
  • 第六节 守正创新的剧作家——陈涌泉
  • 一、陈涌泉的文学道路与戏曲观念
  • 二、《阿Q与孔乙己》《风雨故园》
  • 三、《程婴救孤》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南京大学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是南京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大学出版机构,自1984年成立之日起,就秉承“学术立社、品牌兴社”的出版理念, “昌明国粹、融化新知”的出版宗旨,坚持以精品出版为“魂”、学术出版为“本”的经营思路,形成了自身在高品位学术专著、高校精品教材、传统思想文化出版、国外学术名著译介等方面的出版特色,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出版高地,中华民国史出版重镇,国外学术前沿重要译介平台。迄今出版的万余种图书中,多种图书获得了包括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等在内的各类图书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