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以“建模”为点题,以模型思维为范式,介绍了数字化建设和组织转型中所需的模型思维及其特点。

内容简介

本书分别从社会技术系统、企业架构、战略管理、流程管理、产品研发、生命周期管理、成熟度、规模定制、制造运营、产品研发、客户关系等领域介绍了组织运营管理的特点、挑战、范式及其如何与数字化建设有效地进行结合。

目录

  • 版权信息
  • 作者介绍
  • 前言
  • 第1章 概论
  • 1.1 数字化的本质形式是“以虚驭实”
  • 1.2 数字化之“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 1.3 数字化建设需要模型思维
  • 1.4 单模型思维不如模型多思维
  • 1.5 模型多思维不如多模型思维
  • 1.6 数字化思维的重点在于模型思维的修炼
  • 1.7 扩展阅读:数字化模型思维与解决方案的开发
  • 1.7.1 解决方案中对技术的考量
  • 1.7.2 解决方案中对人员的考量
  • 第2章 模型思维的定义、分类和形式
  • 2.1 模型思维的定义
  • 2.2 模型思维的分类
  • 2.3 模型思维的形式
  • 2.4 扩展阅读:数据建模思想概述
  • 2.4.1 概念建模
  • 2.4.2 逻辑建模
  • 2.4.3 物理建模
  • 第3章 社会技术系统模型思维
  • 3.1 财富分配
  • 3.2 决策落实
  • 3.3 美感营造
  • 3.4 知识共享
  • 3.5 冲突管理
  • 3.6 扩展阅读:解读ERP
  • 3.6.1 ERP的内涵
  • 3.6.2 ERP的本质
  • 3.6.3 ERP的定位
  • 3.6.4 ERP的挑战
  • 第4章 企业架构模型思维
  • 4.1 企业架构的三个层面和六类构件
  • 4.2 IT和业务的六个主要沟通点
  • 4.3 企业架构的三种实践过程
  • 4.4 扩展阅读:制造企业的战略、流程与IT系统
  • 4.4.1 战略
  • 4.4.2 流程
  • 4.4.3 IT系统
  • 第5章 立体和合模型思维
  • 5.1 多与一合
  • 5.2 内与外合
  • 5.3 下与上合
  • 5.4 后与前合
  • 5.5 知与行合
  • 5.6 器与道合
  • 5.7 扩展阅读:战略思考——企业IT规划框架
  • 第6章 流程管理模型思维
  • 6.1 企业整体层
  • 6.1.1 业务流程与战略的策应
  • 6.1.2 流程架构的定义与开发
  • 6.1.3 流程绩效的度量
  • 6.2 业务流程层
  • 6.2.1 业务流程的清晰定义
  • 6.2.2 利益相关者的诉求平衡
  • 6.2.3 业务流程的运行监控
  • 6.2.4 业务流程的持续改善
  • 6.3 实施与资源
  • 6.3.1 人力资源的开发
  • 6.3.2 IT系统的实施和应用
  • 6.4 扩展阅读:制造企业数字化建设的几个方向
  • 6.4.1 策应
  • 6.4.2 致同
  • 6.4.3 集成
  • 6.4.4 贯通
  • 6.4.5 深化
  • 6.4.6 赋能
  • 第7章 生命周期模型思维
  • 7.1 价值
  • 7.2 方法
  • 7.2.1 生命周期管理
  • 7.2.2 生命周期评价
  • 7.3 对象
  • 7.3.1 产业生命周期
  • 7.3.2 企业生命周期
  • 7.3.3 产品生命周期
  • 7.3.4 用(客)户生命周期
  • 7.3.5 员工职业生涯周期
  • 7.3.6 信息生命周期
  • 7.4 周期
  • 7.4.1 阶段的划分
  • 7.4.2 量变和质变
  • 7.4.3 无形和有形
  • 7.4.4 生生不息
  • 7.5 模型
  • 7.5.1 功能模型
  • 7.5.2 行为模型
  • 7.5.3 结构模型
  • 7.5.4 模型综合
  • 7.6 实施
  • 7.7 扩展阅读:从数据的生命周期看企业的数字化建设
  • 7.7.1 数据
  • 7.7.2 信息
  • 7.7.3 知识
  • 7.7.4 洞察
  • 7.7.5 决策
  • 7.7.6 行动
  • 第8章 成熟度模型思维
  • 8.1 成熟度模型的特点
  • 8.2 成熟度模型的变式
  • 8.2.1 能力成熟度
  • 8.2.2 流程管理成熟度
  • 8.2.3 IT架构成熟度
  • 8.2.4 系统集成成熟度
  • 8.2.5 业务分析成熟度
  • 8.2.6 IT管理成熟度
  • 8.2.7 项目管理成熟度
  • 8.2.8 工厂运行成熟度
  • 8.2.9 供应链管理成熟度
  • 8.3 扩展阅读:智能制造成熟度模型与实施路径
  • 8.3.1 进化阶段和路径
  • 8.3.2 组织范围和能力要求
  • 8.3.3 成熟度模型的应用
  • 第9章 规模定制模型思维
  • 9.1 需求者视角的“定制”
  • 9.2 生产者视角的“规模”
  • 9.3 产品、流程和工厂的解耦
  • 9.3.1 产品结构的解耦
  • 9.3.2 流程结构的解耦
  • 9.3.3 工厂结构的解耦
  • 9.4 小结
  • 9.5 扩展阅读:柔性制造的实施愿景、逻辑与策略
  • 9.5.1 实施愿景
  • 9.5.2 实施逻辑
  • 9.5.3 实施策略
  • 第10章 全息信息模型思维
  • 10.1 整体系统论
  • 10.1.1 背景
  • 10.1.2 功能
  • 10.1.3 过程
  • 10.1.4 结构
  • 10.2 决策与执行
  • 10.2.1 PDCA经营管理循环
  • 10.2.2 5W1H决策考量
  • 10.2.3 推式和拉式计划流
  • 10.2.4 PPT能力模型
  • 10.2.5 SIPOC流程模型
  • 10.2.6 5M1E执行模型
  • 10.3 精益求精的实践
  • 10.4 扩展阅读:企业数字化建设的“四化”策略
  • 10.4.1 标准化
  • 10.4.2 简便化
  • 10.4.3 精益化
  • 10.4.4 一体化
  • 第11章 取象比类模型思维
  • 11.1 方法
  • 11.1.1 特性之象
  • 11.1.2 行为之象
  • 11.1.3 形状之象
  • 11.2 价值
  • 11.2.1 修辞
  • 11.2.2 解释
  • 11.2.3 发现
  • 11.3 举例
  • 11.3.1 城市规划之于企业架构
  • 11.3.2 歌曲创作之于产品开发
  • 11.3.3 水库模型之于JIT生产
  • 11.4 扩展阅读:数字化工作者的知识体系
  • 第12章 制造运营模型思维
  • 12.1 制造的本质
  • 12.2 结构的定义
  • 12.3 资源和使能
  • 12.4 体系和方法
  • 12.5 度量和绩效
  • 12.6 扩展阅读:制造企业管理问题纪实
  • 12.6.1 人治
  • 12.6.2 流程
  • 12.6.3 权责
  • 12.6.4 质量
  • 12.6.5 计划
  • 12.6.6 成本
  • 12.6.7 库存
  • 12.6.8 采购
  • 12.6.9 供应
  • 12.6.10 文化
  • 第13章 集成研发模型思维
  • 13.1 研发特点
  • 13.2 战略背景
  • 13.3 产品定义
  • 13.3.1 系统视角
  • 13.3.2 解构视角
  • 13.3.3 生命周期视角
  • 13.3.4 成果类型视角
  • 13.4 管理体系
  • 13.4.1 交付物
  • 13.4.2 方法论
  • 13.4.3 能力要素
  • 13.4.4 组织管理
  • 13.5 集成要点
  • 13.5.1 价值集成
  • 13.5.2 功能集成
  • 13.5.3 流程集成
  • 13.5.4 职能集成
  • 13.5.5 数据集成
  • 13.6 技术方案
  • 13.6.1 赋能维度
  • 13.6.2 PLM软件
  • 13.6.3 ALM软件
  • 13.6.4 数字主线
  • 13.6.5 数字孪生
  • 13.7 扩展阅读:产品研发的创新创造历程
  • 13.7.1 对待律
  • 13.7.2 转化律
  • 13.7.3 和合律
  • 13.7.4 产品研发中的“不易”——基础和要素
  • 第14章 客户关系模型思维
  • 14.1 营销的社会学特点
  • 14.2 营销的主要工作内容
  • 14.2.1 关系
  • 14.2.2 交互
  • 14.3 营销的商业目的
  • 14.4 营销的技术工具概览
  • 14.5 扩展阅读:数字化营销方法论
  • 14.5.1 核心要素
  • 14.5.2 用(客)户旅程
  • 14.5.3 数字化
  • 第15章 整体系统模型思维
  • 15.1 系统思维
  • 15.2 运营思维
  • 15.3 设计思维
  • 15.4 扩展阅读:数字化成功之钥
  • 15.4.1 数字化之法
  • 15.4.2 数字化之道
  • 第16章 数字化转型思维
  • 16.1 来自实际案例的启示
  • 16.2 数字化转型思维的核心
  • 16.3 数字化建设中的要素联结
  • 16.4 数字化建设中的流程集成
  • 16.5 数字化建设中的数据驱动
  • 16.6 数字化建设中的场景体验
  • 16.7 数字化建设中的模型仿真
  • 16.8 数字化转型与组织战略
  • 16.9 能力要素之间的融合和替代
  • 16.10 扩展阅读:建设“四通一治”的交付能力
  • 16.10.1 流程贯通
  • 16.10.2 职能贯通
  • 16.10.3 数据贯通
  • 16.10.4 系统贯通
  • 16.10.5 体系治理
  • 后记
  •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3.6
9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知识探索

    每日一书:《建模:数字化转型思维》。整合式创新需要具备 π 字形知识结构的数字化从业人员。数字化从业人员 π 字形知识结构中的 “左撇”,代表数字化技术知识,而其中的 “上横”,则代表各个领域的业务知识。数字化从业人员 π 字形知识结构中的 “右勾”,代表的是对未知知识的学习和探索。整合式创新需要大量的具备 π 字形知识结构的知识工作者和数字化从业人员。数字化从业人员 π 字形知识结构中的 “左撇”,代表软件设计和开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知识,而其中的 “上横”,则代表各个领域的业务知识,比如产品研发知识、生产和供应链管理知识、市场营销和服务知识等。数字化从业人员 π 字形知识结构中的 “右勾”,代表的是对未知知识的学习和探索。因此,π 字形知识结构的数字化工作者不仅需要有大量的阅读量和知识储备,还需要有系统性思维能力,能够执简驭繁,从已知推测未知。数字化建设之所以能发挥其价值,靠的也是工作形式上的 “以虚驭实”。“实” 是什么?是现实中的物理世界,比如与客户的互动,产品的设计和开发,产品的制造和加工,产品的使用和运营,供应链及物流的组织等。“虚” 是什么?是物理世界的数字化映射,是运行的工业和管理软件系统,是各种形式的工业 App。数字化的本质形式是 “以虚驭实”,数字化的目的是 “穷理尽性以至于命”,而数字化的关键则是建模。作为数字化从业人员,需要模型思维,而且是多模型思维,这就需要我们学习各种思维模型及其应用背景。为了达成相关共识,IT 和业务可以从以下六个沟通点展开:运营模式、业务策略、业务能力、关键业务痛点、业务流程和业务需求。根据业务流程的 SIPOC 模型,任何流程都有其供应商(Supplier)、输入(Input)、流程活动(Process and Activity)、输出(Output)和客户(Customer),只有将上述五种要素都准确和完整地识别,业务流程的定义才算基本清晰。基于全生命周期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念,可大体归纳为生命周期中的 “6R” 原则,即反思(Rethink)、拒绝(Refuse)、精简(Reduce)、复用(Reuse)、重置(Repurpose)和再生(Recycle)。数字化转型思维的核心是 “转换”,即敢于和善于把企业所面临的各种问题转换为数字化建设的问题;进一步来讲,转换为要素联结、流程集成、数据驱动、场景体验和模型仿真的问题。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机械工业出版社有限公司

    机械工业出版社是全国优秀出版社,自1952年成立以来,坚持为科技、为教育服务,以向行业、向学校提供优质、权威的精神产品为宗旨,以“服务社会和人民群众需求,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己任,产业结构不断完善,已由传统的图书出版向着图书、期刊、电子出版物、音像制品、电子商务一体化延伸,现已发展为多领域、多学科的大型综合性出版社,涉及机械、电工电子、汽车、计算机、经济管理、建筑、ELT、科普以及教材、教辅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