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一本全面解析游戏美术与绘画设计底层逻辑的大部头应用指南。

内容简介

本书从画面的构成关系对视觉感受的影响这一底层的设计逻辑出发,由浅入深地解析了游戏概念设计的知识点。

本书前3章主要讲解基础的构成关系和节奏感的塑造。第4~8章主要讲解不同层面外观形式对概念设计结果的影响。第9~11章主要从画面框架关系、空间关系及光影塑造的角度讲解对整体画面进行塑造时所应掌握的知识点。第12~14章从游戏概念设计的实际应用出发,讲解游戏概念设计师应如何以产品的目标为导向进行概念设计与美术整体规划。

本书适合美术专业的在校生、游戏美术从业者和爱好者阅读,同时也适合作为游戏概念设计培训机构的教学参考书。

目录

  • 版权信息
  • 彩插
  • 内容提要
  • 前言
  • 推荐语
  • 联合出品方
  • CHAPTER 01 点、线、面基础
  • 1.1 点的定义与作用
  • 1. 造型刺激制造点
  • 2. 动势刺激制造点
  • 3. 色彩刺激制造点
  • 4. 线或面的交汇制造点
  • 5. 生理刺激制造点
  • 1.2 单个点的形式感
  • 1. 点在画面正中心
  • 2. 点在画面正上方
  • 3. 点在画面侧上方
  • 4. 点在画面正下方
  • 5. 点在画面边缘
  • 1.3 两个相似点的形式感
  • 1. 两个相似的点左右对称
  • 2. 两个相似的点在正上方
  • 3. 两个相似的点形成上下排列关系
  • 1.4 多个相似点的形式感
  • 1. 三个相似的点等距排列
  • 2. 多个相似的点的线性排列
  • 3. 多个相似的点形成相对规则的环形排列
  • 4. 多个相似的点等距规则排列
  • 5. 多个相似的点不规则等距排列
  • 6. 多个相似的点非等距排列
  • 1.5 不同分量点的形式感
  • 1. 两个不同分量点的排列
  • 2. 两个不同分量的点层叠
  • 3. 更多不同分量的点的线性规则排列
  • 4. 不同分量的点的不规则排列
  • 1.6 线的定义与作用
  • 1. 线能够制造视觉方向性引导
  • 2. 线能够制造视觉惯性
  • 3. 线能够塑造静与动的倾向
  • 4. 线能够塑造空间关系
  • 1.7 不同形状线的形式感
  • 1. 直线形式感
  • 2. 曲线形式感
  • 3. 粗线形式感
  • 4. 细线形式感
  • 1.8 面的定义与作用
  • 1. 面能够制造视觉方向性或指向性引导
  • 2. 面能够制造视觉惯性
  • 3. 面能够塑造静与动的倾向
  • 4. 面能够塑造空间关系
  • 5. 面能够衬托主体的表现倾向
  • 1.9 不同形状面的形式感
  • 1. 直线形等边面的形式感
  • 2. 规则且长宽比较大的平行面的形式感
  • 3. 规则且趋向性较强的直线形几何形态面的形式感
  • 4. 曲线规则面的形式感
  • 5. 偶然形态面的形式感
  • 6. 自然形态面的形式感
  • 1.10 点、线、面的相互转化关系
  • 1. 线和面呈现点的特性
  • 2. 面呈现线的特性
  • 3. 点或线在画面局部呈现面的特征
  • 4. 面的结构中具有点或线的特征
  • CHAPTER 02 排列节奏
  • 2.1 排列表现节奏韵律
  • 1. 空间层面的节奏韵律
  • 2. 时间层面的节奏韵律
  • 2.2 节奏元素的对比
  • 1. 个体元素的外观形式对比塑造不同的节奏
  • 2. 个体元素之间的间隔对比塑造不同的节奏
  • 3. 个体元素的方向趋势变化塑造不同的节奏
  • 2.3 节奏的变化规律
  • 1. 塑造个体元素外观形式的变化幅度
  • 2. 塑造个体元素之间间隔的变化幅度
  • 3. 塑造个体元素趋势方向的变化幅度
  • 2.4 重复排列的节奏形式
  • 1. 造型重复排列
  • 2. 颜色重复排列
  • 3. 近似元素排列
  • 2.5 特异排列的节奏形式
  • 1. 造型特异排列
  • 2. 颜色特异排列
  • 3. 间隔特异排列
  • 4. 方向趋势特异排列
  • 2.6 渐变排列的节奏形式
  • 1. 造型渐变排列
  • 2. 颜色渐变排列
  • 3. 间隔渐变排列
  • 4. 方向趋势渐变排列
  • 2.7 发射排列的节奏形式
  • 1. 离心式、向心式排列
  • 2. 同心式排列
  • 3. 螺旋式排列
  • CHAPTER 03 节奏的作用
  • 3.1 排列节奏塑造表现力
  • 1. 塑造个体元素外观形式的变化幅度
  • 2. 塑造个体元素外观形式的结构层次
  • 3. 塑造个体元素外观形式的变化规律
  • 3.2 排列节奏塑造表现倾向
  • 3.3 排列节奏塑造动态倾向
  • 1. 恫吓展示表现存在感
  • 2. 雄性展示表现存在感
  • 3. 雌性展示表现存在感
  • 3.4 排列节奏塑造趋势感和速度感
  • 1. 个体元素外观形式对比塑造趋势感
  • 2. 个体元素间距对比塑造速度感
  • 3. 个体元素趋势方向对比影响趋势感
  • 4. 个体元素趋势方向对比影响速度感
  • 3.5 排列节奏模拟自然形态
  • 1. 自然节奏的提炼
  • 2. 自然节奏的夸张塑造
  • 3. 自然节奏的代入
  • CHAPTER 04 轮廓剪影
  • 4.1 轮廓剪影的意识
  • 4.2 轮廓剪影的塑造
  • 1. 通过基础造型塑造不同的轮廓剪影
  • 2. 通过不同视角塑造不同的轮廓剪影
  • 3. 通过不同姿势塑造不同的轮廓剪影
  • 4. 通过概括夸张塑造不同的轮廓剪影
  • 5. 通过不同元素组合塑造不同的轮廓剪影
  • 4.3 轮廓剪影的作用
  • 1. 轮廓剪影塑造最基础的表现力
  • 2. 轮廓剪影塑造最基础的表现倾向
  • 3. 长线条塑造方向感和趋势感
  • 4. 短线条塑造轮廓剪影的层次变化
  • 4.4 轮廓剪影的节奏韵律
  • 1. 轮廓剪影节奏的塑造
  • 2. 轮廓剪影节奏的韵律起伏
  • 3. 轮廓剪影节奏的对比幅度
  • 4. 轮廓剪影节奏的变化规律
  • 5. 轮廓剪影节奏的局部层次
  • CHAPTER 05 平面切割
  • 5.1 平面切割的意识
  • 5.2 平面切割的正负形契合关系
  • 5.3 平面切割的塑造
  • 1. 造型疏密对比塑造平面切割
  • 2. 固有色或材质对比塑造平面切割
  • 3. 光影对比塑造平面切割
  • 5.4 平面切割的作用
  • 1. 平面切割塑造表现力
  • 2. 平面切割塑造表现倾向
  • 3. 平面切割塑造方向感、速度感、趋势感和体积感
  • 4. 平面切割塑造一部分的空间关系
  • 5. 通过辨识度对比塑造空间层次
  • 6. 通过辨识度对比塑造结构层次
  • 5.5 平面切割的节奏韵律
  • 1. 平面节奏的塑造
  • 2. 平面节奏的韵律起伏
  • 3. 平面节奏的对比幅度
  • 4. 平面节奏的变化规律
  • 5. 平面节奏的局部层次
  • CHAPTER 06 体积结构
  • 6.1 体积结构的意识
  • 1. 观察体积结构要忽略纹理颜色
  • 2. 观察整体体积结构要忽略局部结构
  • 3. 局部体积结构包含于整体体积结构中
  • 4. 带有曲面的体积结构由多个直面构成
  • 5. 平面结构的本质是厚度较小的体积结构
  • 6.2 体积结构的塑造
  • 1. 基础几何体结构的塑造
  • 2. 切割基础几何体结构
  • 3. 基础几何体结构相组合
  • 4. 扭曲基础几何体结构
  • 6.3 体积结构的作用
  • 1. 体积结构塑造表现力
  • 2. 体积结构塑造表现倾向
  • 3. 体积结构塑造空间关系
  • 6.4 体积结构的节奏韵律
  • 1. 体积结构节奏的塑造
  • 2. 体积结构节奏的韵律起伏
  • 3. 体积结构节奏的对比幅度
  • 4. 体积结构节奏的变化规律
  • 5. 体积结构节奏的局部层次
  • CHAPTER 07 色彩搭配
  • 7.1 颜色的基本属性
  • 1. 色相属性
  • 2. 明度属性
  • 3. 纯度属性
  • 7.2 色调
  • 7.3 色彩的颜色属性对比
  • 1. 消色对比
  • 2. 色相对比
  • 3. 明度对比
  • 4. 纯度对比
  • 7.4 色彩的造型关系对比
  • 1. 色彩的面积比例
  • 2. 色彩的形状
  • 3. 色彩之间的相对位置
  • 7.5 色彩的材质差异对比
  • 7.6 融合型的色彩搭配模式
  • 1. 类似色搭配
  • 2. 邻近色搭配
  • 3. 同类色搭配
  • 4. 同明度搭配
  • 5. 同纯度搭配
  • 6. 弱对比的消色搭配
  • 7.7 对比型的色彩搭配模式
  • 1. 互补色搭配
  • 2. 分裂补色搭配
  • 3. 交叉补色搭配
  • 4. 对比色搭配
  • 5. 中差色搭配
  • 6. 强调色搭配
  • 7. 强对比的消色搭配
  • 7.8 色彩搭配的塑造
  • 1. 基础色彩搭配与造型的塑造
  • 2. 色彩数量的塑造
  • 3. 色彩的调和与隔离塑造
  • 4. 色彩材质塑造
  • 7.9 色彩搭配的作用
  • 1. 色彩塑造表现力
  • 2. 色彩塑造表现倾向
  • 3. 通过配色能够塑造空间关系
  • 4. 配色能够在视觉上影响分量大小
  • 5. 搭配鲜艳的色彩能够强化色彩刺激
  • 7.10 色彩搭配的节奏韵律
  • 1. 色彩搭配节奏的塑造
  • 2. 色彩搭配节奏的韵律起伏
  • 3. 色彩搭配节奏的对比幅度
  • 4. 色彩搭配节奏的变化规律
  • 5. 色彩搭配节奏的局部层次
  • CHAPTER 08 表现力
  • 8.1 表现力的塑造
  • 1. 个体元素的表现力塑造
  • 2. 整体的表现力塑造
  • 1. 时效性的动态和特效塑造
  • 2. 画面位置影响表现力
  • 3. 音效的表现力塑造
  • 8.2 表现力的作用
  • 1. 通过表现力强弱直接塑造画面权重
  • 2. 通过表现力强弱影响表现倾向
  • 3. 通过表现力强弱塑造等级差异
  • 4. 通过表现力强弱塑造主次关系
  • 8.3 表现力的节奏韵律
  • 1. 表现力节奏的塑造
  • 2. 表现力节奏的韵律起伏
  • 3. 表现力节奏的对比幅度
  • 4. 表现力节奏的变化规律
  • 5. 表现力节奏的局部层次
  • CHAPTER 09 画面构图
  • 9.1 画面的架构意识
  • 9.2 常见的画面架构形式
  • 1. 水平画面架构形式
  • 2. 垂直画面架构形式
  • 3. 对角斜线画面架构形式
  • 4. L字形画面架构形式
  • 5. S字形画面架构形式
  • 6. C字形画面架构形式
  • 7. 三点式画面架构形式
  • 8. 方形画面架构形式
  • 9. 三角形画面架构形式
  • 10. 倒三角形画面架构形式
  • 11. O字形画面架构形式
  • 12. 框架式画面架构形式
  • 13. 十字架形画面架构形式
  • 14. 放射线形画面架构形式
  • 15. 格式结构画面架构形式
  • 16. 支点形画面架构形式
  • 17. 画像形画面架构形式
  • 9.3 画面对比
  • 1. 调整画面疏密对比
  • 2. 分配画面切分比例
  • 3. 调整画面元素的分量
  • 4. 分配画面色彩面积比例
  • 5. 调整画面趋势对比
  • 6. 调整画面刚柔对比
  • 7. 调整画面虚实对比
  • 8. 调整画面动静对比
  • 9.4 画面取景
  • 1. 确定画面主体元素
  • 2. 确定主视觉区间
  • 3. 确定取景视角
  • 9.5 画面动势
  • 1. 通过不同表现力的点影响画面动势
  • 2. 通过不同表现力的线与面影响画面动势
  • 3. 通过视线方向影响画面动势
  • 4. 通过取景视角影响画面动势
  • 9.6 画面平衡
  • 1. 对称的画面平衡
  • 2. 画面重心的平衡
  • 3. 取景视角的画面平衡
  • 9.7 画面留白
  • 1. 小面积的留白形成背景衬托
  • 2. 大面积的留白传达画面意境
  • CHAPTER 10 空间关系
  • 10.1 正空间与负空间
  • 1. 正空间塑造空间关系的框架
  • 2. 负空间塑造空间关系的层次
  • 10.2 正空间的塑造
  • 1. 通过素描和结构层次塑造正空间
  • 2. 通过线塑造强调正空间
  • 3. 通过面塑造强调正空间
  • 10.3 负空间的塑造
  • 1. 利用基础造型结构塑造负空间
  • 2. 利用不同形状的围合塑造负空间
  • 3. 利用空间穿插塑造负空间
  • 4. 利用取景视角塑造负空间
  • 10.4 景别层次表现空间关系
  • 1. 以远景塑造为主
  • 2. 以中景塑造为主
  • 3. 以近景塑造为主
  • 4. 以特写塑造为主
  • 10.5 透视参照表现空间关系
  • 1. 结构参照
  • 2. 相同物体视距参照
  • 3. 相似物体视距参照
  • 10.6 空气透视表现空间关系
  • 1. 空气透视影响物体形体结构层次变化
  • 2. 空气透视影响物体形状虚实变化
  • 3. 空气透视影响物体色调深浅对比变化
  • 4. 空气透视影响物体颜色倾向变化
  • 10.7 菲涅耳效应表现空间关系
  • CHAPTER 11 光影环境
  • 11.1 光的基础知识
  • 1. 漫反射
  • 2. 镜面反射
  • 3. 折射
  • 4. 子面散射
  • 11.2 阴影
  • 11.3 光的吸收
  • 11.4 不同光影环境的塑造
  • 1. 直射光环境的塑造
  • 2. 散射光环境的塑造
  • 3. 点光环境的塑造
  • 11.5 光照方向
  • 1. 正面光的光照方向
  • 2. 背面光的光照方向
  • 3. 侧面光的光照方向
  • 4. 顶光的光照方向
  • 5. 底光的光照方向
  • CHAPTER 12 概念的传达
  • 12.1 建立概念传达的认同感
  • 1. 考据设计对象结构的正确性与可行性
  • 2. 以广泛认识的元素作为设计取材的基础
  • 3. 以先入为主的形象作为设计取材的基础
  • 4. 避免产生设计歧义
  • 12.2 外观形式的印象提炼
  • 1. 时代印象
  • 2. 地域环境印象
  • 3. 文化符号印象
  • 4. 行为印象
  • 5. 自然规律印象
  • 6. 功能印象
  • 7. 本能反应印象
  • 8. 先入为主的形象印象
  • 9. 画面色彩印象
  • 12.3 利用元素传达概念
  • 12.4 利用排列节奏传达概念
  • 12.5 利用色彩传达概念
  • 1. 通过色彩呈现出的物理特性传达概念
  • 2. 通过色彩呈现出的文化特征传达概念
  • 3. 通过不同色调呈现出的情绪特征传达概念
  • 12.6 利用构图传达概念
  • 1. 一般性插图的构图设计
  • 2. 锁定视角的构图设计
  • 3. 自由视角的构图设计
  • 12.7 利用画面叙述故事
  • 1. 通过元素传达画面的故事性
  • 2. 通过元素的排列节奏传达画面的故事性
  • 3. 通过行为传达画面的故事性
  • 4. 通过元素冲突传达画面的故事性
  • 5. 通过排列节奏的冲突传达画面的故事性
  • 6. 通过行为冲突传达画面的故事性
  • 12.8 故事线中的画面节奏韵律
  • 1. 环境氛围
  • 2. 角色
  • 3. 音效和音乐
  • 1. 故事线画面节奏的塑造
  • 2. 故事线画面节奏的韵律起伏
  • 3. 故事线画面节奏的对比幅度
  • 4. 故事线画面节奏的变化规律
  • 5. 故事线画面节奏的局部层次
  • 1. 空间维度的画面节奏
  • 2. 时间维度的画面节奏
  • 12.9 想象力的突破
  • 1. 组合不同的题材元素构成新的概念
  • 2. 代入不同的题材元素构成新的概念
  • 3. 替换不同的题材元素构成新的概念
  • 4. 模拟近似形态的外观构成新的概念
  • 5. 裁切元素的局部外观结构构成新的概念
  • CHAPTER 13 设计语言
  • 13.1 设计语言的意识
  • 1. 整体的设计语言
  • 2. 局部的设计语言
  • 3. 独立于整体的设计语言
  • 13.2 表现手法特征统一设计语言
  • 13.3 概括夸张特征统一设计语言
  • 1. 概括夸张造型结构层次
  • 2. 概括夸张外形趋势变化
  • 3. 概括夸张素描色彩层次
  • 4. 概括夸张材质肌理细节
  • 5. 概括夸张动作
  • 13.4 环境氛围特征统一设计语言
  • 1. 整体色调特征
  • 2. 光影明暗对比特征
  • 3. 明暗面色调倾向特征
  • 13.5 相似的概念统一设计语言
  • 1. 通过外形特征统一设计语言
  • 2. 通过题材特征统一设计语言
  • 3. 通过排列节奏特征统一设计语言
  • 4. 通过标识性的色彩搭配特征统一设计语言
  • 5. 通过动作行为特征统一设计语言
  • CHAPTER 14 规划设计
  • 14.1 解读设计目标
  • 1. 找到核心目标要求
  • 2. 剔除可有可无的需求信息
  • 3. 通过参考元素明确目标要求
  • 4. 区分阶段性的设计目标需求
  • 14.2 基础规范规划
  • 1. 角色比例规范
  • 2. 场景比例规范
  • 3. 贴图精度比例规范
  • 4. 结构衔接规范
  • 14.3 概念规划
  • 1. 整体设计语言规划
  • 2. 概念设计横向规划
  • 3. 概念设计纵向规划
  • 14.4 关卡规划
  • 1. 规划结构满足游戏交互规则
  • 2. 规划结构满足加载规则
  • 3. 规划结构适应模块化拼接
  • 4. 规划结构表现基础的美术框架
  • 14.5 氛围体验规划
  • 1. 场景整体沙盘规划
  • 2. 场景氛围形状规划
  • 3. 场景氛围色调规划
  • 4. 场景氛围形状演变过程规划
  • 5. 场景氛围色彩演变过程规划
  • 6. 场景氛围天气规划
  • 7. 氛围互动体验规划
  • 8. 主线故事氛围变化规划
  • 14.6 视觉引导规划
  • 1. 规划标志物的表现力强弱关系
  • 2. 规划标志物的题材
  • 3. 规划标志物的位置
  • 4. 规划标志物的层次关系
  • 14.7 重复资源规划
  • 1. 连续贴图规划
  • 2. 混合连续贴图规划
  • 3. 连续结构规划
  • 4. 重复组件规划
  • 14.8 资源量化规划
  • 1. 单分量化统计规划
  • 2. 模块化量化统计规划
  • 3. 设计盲区补充统计规划
  • 14.9 设计成本规划
  • 1. 分配工作优先级实现成本优化
  • 2. 重点设计实现成本优化
  • 3. 参考指引实现成本优化
  • 4. 资源复用实现成本优化
  • 5. 减少技术风险实现成本优化
  • 6. 削减制作需求实现成本优化
  • 7. 将不确定的因素控制在成本较低的环节实现城市优化
  • 8. 优化流程实现成本优化
  • 14.10 设计方案的落实
  • 1. 目标同步
  • 2. 目标方向性拆分
  • 3. 目标阶段性拆分
  • 资源与支持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出版方

人民邮电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是工业和信息化部主管的大型专业出版社,成立于1953年10月1日。人民邮电出版社坚持“立足信息产业、面向现代社会、传播科学知识、服务科教兴国”,致力于通信、计算机、电子技术、教材、少儿、经管、摄影、集邮、旅游、心理学等领域的专业图书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