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一部“美好年代”剪影集,多角度展现19世纪后期欧洲的社会画卷。

内容简介

本书多角度地展示了十九世纪后期欧洲的社会画卷,追忆了一战前老欧洲最后的和平与繁荣,通过对伏尔泰、腓特烈二世、拿破仑三世、俾斯麦、威廉二世、弗兰茨·约瑟夫皇帝、弗洛伊德、普鲁斯特等人物性格、命运、事业的细致梳理和精到分析,作者对这一时段的历史进行了极富新意的解读,一个个被湮没的历史细节被呈现出来。

书中,哈布斯堡大君主国超越民族与人性狭隘的高贵理想,维也纳优雅懒散的风气,上流社会耽于享乐而绝望的情绪;普鲁士帝国崛起于铁与血却成为遗响的黯然命运;罗曼诺夫王朝摇摆于东西方之间的彷徨;以及诸多政治人物在十九世纪的最后谢幕,距离今天的我们虽然遥远,却犹如天鹅绝响,具有激荡心灵的冲击力。

阅读本书,我们未必能得到关于人生与世界的具体答案与知识,却仿佛经历了一次异常充实的古典之旅,体会当今社会早已消逝的理想与文明。

目录

  • 版权信息
  • 编者的话
  • 自序 睡神、梦神与你我
  • 第一章 旧制度下
  • 一 启蒙时代的风尚
  • 二 网红伏尔泰和学者阿鲁埃
  • 三 启蒙皇帝——约瑟夫二世
  • 四 明星老弗里茨
  • 第二章 革命与复辟
  • 五 诸神谢幕,我们登场
  • 六 进击的反革命——梅特涅
  • 七 孤独的段子手——瘸子塔列朗
  • 八 浪漫主义和保王党
  • 九 马克思社会地位坐标小考
  • 十 《人间喜剧》的时代
  • 第三章 帝国的时代
  • 十一 拿破仑三世和波拿巴主义
  • 十二 铁血之外的俾斯麦
  • 十三 普鲁士与德意志帝国
  • 十四 最后的德皇威廉二世
  • 第四章 王朝的时运
  • 十五 哈布斯堡人七百年
  • 十六 弗兰茨·约瑟夫和他的帝国
  • 十七 半途而废的联邦制——二元君主国的诞生
  • 十八 奥地利三头政治溯源
  • 十九 环城大道:帝国历史的博物馆
  • 二十 远方的沙皇
  • 第五章 美好年代
  • 二十一 生活在美好年代
  • 二十二 华丽的退场——世纪末的贵族幻梦
  • 二十三 弗洛伊德:一代人的怕与爱
  • 二十四 普鲁斯特的黄昏
  • 二十五 我们的和他们的1913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4
28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2.0
    18世纪风云人物素描

    作者高林老师,得到上开了门《俾斯麦评传》开篇提到他写的这本书,以为是讲 19 世纪欧洲史,找来看看,有些失望,本书属于作者公众号文章集结成书没什么营养。中国传统依太史公创下的体例,以名人传记为龙骨,形成历史了就是帝国传记,所谓给帝王树碑立传,这样的好处是故事性强,如传统演义便于传播,但缺乏营养,学习后都是各种工于心计的宫斗。其实历史并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环境,气候,病毒和科学发明才是真正改变和推动历史的动力。18 世纪欧洲进入资本主义,依靠大航海的地理大发现,欧洲开疆扩土也积累了大量财富,城市化发展是个风云际会的年代,但本书完全没有展现,如书中讲马克思不讲思想产生,大量篇幅只是讲马克思的胡子。

      1
      3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美好时代的帝王和权臣

      本书以欧洲 19 世纪末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建立到 20 世纪初一战前的 100 多年时间,即所谓的 “美好时代” 为背景,选取一些曾经主宰欧洲历史进程的重要君主、权臣以及思想家,搭建了一个理解近代欧洲史的人物图谱。从启蒙到日落的欧洲,多少人物登台又落幕,正是这些君主和权臣,成为一个时代的主角,或熠熠生辉或悲情万丈,让历史纷繁复杂又精彩纷呈。当这些人物成为时空坐标的重要节点时,历史的大框架便隐隐浮现。     令人感叹的是,很多人物被时代和命运推到一个无论是其性格还是能力都不相称的位置上,在风云变幻的时代不由自主的做出许多错误选择,而偏偏是他们左右着历史的走向和国家的成败。比如奥地利皇帝弗兰茨。约瑟夫,他因为娶了茜茜公主而格外知名,但他其实是一个乏善可陈的平庸帝王,在漫长的统治生涯中,他一直落后于他的时代,最终也是他亲手把世界带入了战争。再比如沙皇尼古拉二世,一个没有野心和意志力的懦弱男人,一心只想享受家庭的温情而忽视治下子民的君主,最终和自己的家人一起成为罗曼诺夫王朝的最后殉道者。     作者高林是一名历史爱好者,本书脱胎于他在公众号 “青年维也纳” 上的公众号文章,书中对人物的评价难免带有其个人偏好,算是一家之言,不能作为严肃的历史专著看待。另外也许是为了增加幽默感和文笔的优美,作者使用了很多长句,可能会给大多数读者带来理解上的困惑。当然,瑕不掩瑜,对于喜欢历史的人而言,这依然是一本亲切有趣的书。

        转发
        3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放上音乐,砌上咖啡,听高林聊聊历史

        写下这篇推荐的时候,我正听着 Johann Strauss II Op.437《皇帝圆舞曲》。


        这是高林老师的作品,唯一一个活在我微信通信录里的作者。
        听书里「青年维也纳」解读过一本书《现代法国的起源》,当时我还没有加入听书会员,这本书是我因为得到某一个勋章选择的奖励,于是选定了这一本,因为人在法国,所以自然想了解一些法国。不得不说,对听书和「青年维也纳」的感觉非常好。强烈建议可以找来听听。
        后来在得到讲座刚刚上线的时候,「青年维也纳」背后的男人竟然出来开了一个讲座,把一战和巴黎和会安排的明明白白,这么年轻的学者,真的很厉害。
        领读的时候在领读群里看到了高林老师,我激动的表达了仰慕之情,一来二去竟然和老师成为了微信好友,诚惶诚恐,那天之后,再没说过话……
        可是心里暗下决心,高林老师这本书,我一定要好好读完。
        读完我放心了,这确实是一本好书。
        好书不意味着宏大。我历史书读得少,很大部分原因是觉得历史作品往往很宏大,动不动就是《XX 史》(四卷本全)。在法国逛书店的时候,看到一本书的封面,类似于《一本书让你了解法国历史》,于是我伸手去抓这本书的封面想拿下来看一眼,差点把封面扯下来,看着小小一本书比字典还厚…… 可是高林老师这本书不一样,聚焦在欧洲一战前 100 年左右的历史,不贪多。
        好书不意味着高屋建瓴。我历史书读得少,还有一部分原因是觉得历史作品往往很高屋建瓴,动不动就是《XX 简史》。这种 “简史” 系列,对不起,得到的也包括在内,试图通过建立一个大框架来理解每一个地区的历史。这样的感觉,不像在读「历史」,而是在从「历史」中读别的,人生哲理或者经营哲学。诚然,简史降低了门槛,让人学友所得,但是有得必有失,简史遗漏的是细节,而历史有趣的恰恰是细节…… 可是高林老师这本书不一样,从一个个人物切入,即便是每一个人物,也都聚焦在细节上,比如从「胡子」来看马克思。
        很遗憾,好书不意味着好读。高林老师在《自序》中说:“当你终于看完了这段喋喋不休的独白翻到正文时,我希望你看到的是一本轻松愉快的书,这也是我‘历史庸俗化’主张中的重要一环。如果一本历史书或者关于历史的书没有意思,那还不如不写。”
        可是这本书对我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门槛,是那种 “众所周知” 式的迷惑,不得不承认,对于这段历史的了解几近空白的我,很难领悟其中的很多梗。这可能是专业学者写通俗历史很难把握的一个度 —— 到底如何在保证含金量的同时,把历史说清楚明白。
        高林老师开了一个好头,未来还会期待他更多的作品。
        有了这样一篇认真且中肯的推荐,我应该可以鼓起勇气点开高林老师的头像 “拍一拍” 他了吧!
        写完这篇推荐,音乐播放到了海龟先生的《龟波气功》。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8条书评

        出版方

        东方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作为人民出版社的副牌,创建于1986年,专注于高品质的经济管理、励志和健康类图书的出版,并利用人民出版社的优势资源和发行渠道,成功占据了中国大陆地区同类书籍出版市场的三强席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