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168千字
字数
2017-05-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立足于当下中国电影的现实语境,从文化研究视角对“左翼影评”这一现象进行专题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梳理“左翼影评”发生、发展的历史,阐发其中蕴涵的政治文化、主体文化、审美文化思想,突出对其“国族话语”“启蒙话语”“影像话语”等权力话语意义生成的开掘。在坚持唯物史观充分肯定“左翼影评”历史合法性的同时,本书对其现代性表征作出理性概括,并反思其历史局限性,尝试建构左翼电影理论批评的体系化科学化形态。
目录
- 版权信息
- 内容简介
- 序言 中国左翼电影批评的历史原像与当代阐释
- 前言
- 绪论
- 第一章 左翼影评生成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语境
- 第一节 世界电影史上的左翼电影思潮
- 一 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电影
- 二 日本“倾向电影”和“无产阶级电影同盟”
- 三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最初动力”
- 四 风靡全球的卓别林“流浪汉”影片
- 第二节 中国左翼电影文化运动本事记述
- 一 前奏:中国左翼文化(文学)运动的大背景
- 二 兴起: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左翼电影文化运动
- 三 高潮:从创作和批评两翼创获“中国电影年”
- 四 困境:左翼电影遭遇国民党的文化“围剿”
- 五 终结:抗战全面爆发与左翼电影运动结束
- 第三节 左翼电影文化运动生成的多重原因
- 一 民族危亡和社会危机制造的机遇
- 二 贯彻反帝反封建文化思想的需要
- 三 左翼电影人对党“召唤”的积极回应
- 第二章 左翼影评的理论资源和接受影响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
- 一 传播语境:多种因素的合力促成
- 二 传播过程:从理论译介到与实践结合
- 三 传播路径:西欧、日本、苏联—中国
-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 一 经典文艺理论著述的译介与传播
- 二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理论介绍和移植
- 三 左翼文艺思想在中国传播的意义
- 第三节 左翼电影理论的译介与传播
- 一 苏联“蒙太奇”学派的理论译介
- 二 岩崎昶等日本左翼电影理论的译介
- 第三章 左翼影评的运行模式与主体构成
- 第一节 党领导下左翼影评空间的广泛开拓
- 一 直接接受“电影小组”的领导
- 二 遵循“有片必评,争鸣互纠”的原则
- 三 利用电影期刊、大报副刊开拓影评阵地
- 第二节 左翼影评人各自为战与群体运作
- 一 左翼影评主体:“影评小组”
- 二 “左翼影评人”队伍构成
- 三 集体发声的“集束炸弹”
- 第三节 左翼影评主将的个人话语风格
- 一 夏衍:领导者、剧作家、影评人集于一身
- 二 郑伯奇:反对“电影八股”,呼唤“前进的影片”
- 三 王尘无:“威信最高的影评家”
- 第四章 左翼影评在“软”“硬”论战中争取话语权
- 第一节 “软”“硬”电影论战的特定文化语境
- 一 左翼思想与所谓文学“中立论”的论争
- 二 上海“新感觉派”的“纯文学梦”之影响
- 三 当局对“电影法规”强权推行的压力
- 第二节 “软性论者”的基本观点和论战态度
- 一 “给眼睛吃的冰淇凌”“给心灵坐的沙发椅”
- 二 “从形式和技术入手,内容在其次”
- 三 作为“软性论”前锋的《现代电影》杂志
- 第三节 左翼影评人对“软性论”的理论清算
- 一 批评“娱乐品”和“趣味主义”
- 二 批评“艺术至上”和“形式论”
- 三 批驳“偏重主义”和“红色素”
- 第四节 “软”“硬”论争的实质和潜在的理论价值
- 一 电影理论界对“软”“硬”论战的评价
- 二 左翼影评人旨在通过论战争取话语权
- 三 “软性论”对确立电影本体批评的潜在贡献
- 第五章 左翼影评的现实主义原则和方法
- 第一节 抵抗政治的吁求与阶级意识的确立
- 一 以阶级意识为武器推动中国电影向左转
- 二 主张电影必须坚持反映客观真实的原则
- 三 遵循社会学方法,创构左翼影评范式
- 第二节 民族国家想象与社群共同体整合
- 一 民族国家想象的影像话语表达
- 二 启蒙理性呼唤和导引“乌合之众”
- 第三节 “救亡图存”主题与苦难叙事的阐释
- 一 左翼电影是“底层人的电影”
- 二 形塑苦难中呐喊的“民众形象”
- 三 拆解旧式银幕女性,呼唤时代“新女性”
- 第六章 左翼影评的革命性和现代性特征
- 第一节 “革命”与左翼影评的革命性
- 一 坚持并实践电影观念的革命
- 二 运用电影话语参与社会革命
- 三 推动中国电影的革命转型
- 第二节 “现代性”与左翼影评的现代性
- 一 具有多副面孔的“现代性”
- 二 影像:现代性的“第六副面孔”
- 三 革命知识分子现代性的宏大叙事
- 第三节 “主体性”与批评主体的张扬
- 一 推崇电影“工具理性”的价值观念
- 二 自觉的电影意识和批评话语的选择
- 三 实践世界电影视阈中的“中国梦”
- 第四节 激进的革命思想与影像话语的错位
- 一 突出阶级意识,模糊人性意识
- 二 独尊社会学,排斥他种电影观
- 三 以集团声音淹没个体声音
- 结束语 左翼影评的历史局限性及对当下电影文化发展的启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作者简介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6月,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创办并主管的以出版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为主的国家级出版社。1993年和1998年先后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1993年第一批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