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从学说思想和学科比较两方面系统讲述了公共行政学发展史。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主要论述有关公共行政学的学术脉络、发展阶段以及范式转变的知识,聚焦于公共行政学概论和思想,侧重于西方行政学说思想史。下编则从公共行政学学科发展的特点出发,与几大相近学科进行横向比较,比较的重点在于定位和焦点,以便厘清公共行政学的自身优势和所处方位。

本书在既有的理论思想基础上,重构了公共行政学学术史体例,全面系统地展现了公共行政学发展史这一重要议题,其中的诸多观点和建议对我国公务员理解公共行政思想、研究人员理解公共行政学发展全貌、广大系统学公共行政学基础理论知识,都具有的理论价值和现实参意义。

目录

  • 版权信息
  • 上篇 基于思想学说的公共行政学
  • 第一章 公共行政学的确立时期(1887—1926)
  • 第一节 威尔逊与古德诺的行政独立思想
  • 第二节 泰勒和法约尔的科学管理理论
  • 第三节 韦伯的理性官僚制
  • 第四节 怀特的行政学理论
  • 第二章 公共行政学的应用时期(1927—1938)
  • 第一节 穆尼的组织原则思想
  • 第二节 吉尔布雷斯夫妇的动作研究理论
  • 第三节 厄威克和古利克的系统化管理理论
  • 第四节 福莱特的行政动态学理论
  • 第五节 梅奥的人际关系理论
  • 第三章 公共行政学的批判时期(1939—1952)
  • 第一节 巴纳德的现代管理理论
  • 第二节 西蒙的行政原则批判
  • 第三节 沃尔多的行政国家理念
  • 第四节 政策科学学派
  • 第五节 西蒙与沃尔多的争辩
  • 第四章 公共行政学的转变时期(1953—1971)
  • 第一节 里格斯的行政生态理论
  • 第二节 第一次明诺布鲁克会议
  • 第三节 新公共行政学派
  • 第四节 罗尔斯的《正义论》
  • 第五章 公共行政学的探索时期(1972—1989)
  • 第一节 黑堡学派
  • 第二节 公共选择学派
  • 第三节 新公共管理理论
  • 第四节 无缝隙政府理论
  • 第五节 第二次明诺布鲁克会议
  • 第六章 公共行政学的发展时期(1990至今)
  • 第一节 新公共服务理论
  • 第二节 多元公共行政理论
  • 第三节 整体性治理理论
  • 第四节 公共价值管理理论
  • 第五节 第三次明诺布鲁克会议
  • 第六节 新公共治理理论
  • 第七节 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
  • 下篇 基于学科比较的公共行政学
  • 第七章 行政学与政治学
  • 第一节 关系与定位
  • 第二节 焦点与路径
  • 第八章 行政学与经济学
  • 第一节 关系与定位
  • 第二节 焦点与路径
  • 第九章 行政学与管理学
  • 第一节 关系与定位
  • 第二节 焦点与路径
  • 第十章 行政学与社会学
  • 第一节 关系与定位
  • 第二节 焦点与路径
  • 第十一章 行政学与民族学
  • 第一节 关系与定位
  • 第二节 焦点与路径
  • 第十二章 行政学与法学
  • 第一节 关系与定位
  • 第二节 焦点与路径
  • 第十三章 行政学与哲学
  • 第一节 关系与定位
  • 第二节 焦点与路径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是在1979年,经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同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恢复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依靠北大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同时积极争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合作支持,出版了大量高水平、高质量、适应多层次需要的优秀高等教育教材。 北大出版社注意对教材进行全面追踪,捕捉信息,及时修订,以跟上各学科的最新发展,反映该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保持北大版教材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