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系统阐释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观的主要内容和时代价值。

内容简介

空间秩序是影响人与自然关系的关键变量之一。资本在逐利本性的驱使下,总是“力求超越一切空间界限”,其结果必然导致人与自然的对立和冲突。尽管马克思恩格斯不能完全预料到现代社会的各种风险和问题,但他们为批判和超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著作中蕴含着从空间维度把握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极富前瞻性和预见性,为人们正确看待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提供理论基础,为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提供方向指引。

目录

  • 版权信息
  • 前言
  • 第一章国外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与生态思想的问题域
  • 第一节 国外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中的生态诘问
  • 一 列斐伏尔社会空间理论中的生态诘问
  • 二 大卫·哈维不平衡地理发展理论中的生态诘问
  • 第二节 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空间之维
  • 一 奥康纳关于不平衡发展和联合发展的空间向度分析
  • 二 福斯特关于新陈代谢断裂的空间向度分析
  • 三 杰森·摩尔关于资本主义世界-生态体系的空间向度分析
  • 第三节 空间视阈下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挑战与出场
  • 一 马克思恩格斯空间思想的澄明
  • 二 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及其空间维度的理论价值
  • 三 空间视阈下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观的研究任务
  • 第二章空间视阈下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观的根据和出发点
  • 第一节 空间概念与自然概念的历史演进
  • 一 空间概念与自然概念逻辑关系的历史演进
  • 二 传统哲学关于自然和空间关系的论域局限
  • 第二节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观的出发点:现实的人
  • 一 现实的人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
  • 二 现实的人的活动是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
  • 三 现实的人的发展是历时性和共时性的统一
  • 第三节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空间内涵的多维认识
  • 一 关于实体空间的认识
  • 二 关于关系空间的认识
  • 三 关于符号空间的认识
  • 第三章空间结构的生态意蕴:马克思恩格斯的有机体理论的题中之义
  •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生命哲学思想的空间维度及其生态意蕴
  • 一 身体观的空间维度及其生态意蕴
  • 二 对象化理论的空间维度及其生态意蕴
  • 第二节 马克思恩格斯有机体理论的空间维度及其生态意蕴
  • 一 社会有机体的概念及其生态意蕴
  • 二 有机体理论的空间图景及其生态意蕴
  • 第三节 有机体理论之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方法论意义
  • 一 坚持主体总体性与人的本质力量生态化的统一
  • 二 坚持过程总体性与生态优先原则的统一
  • 三 坚持空间结构总体性与社会有机体生态化转向的统一
  • 第四章空间生产的生态影响:马克思恩格斯的生产方式理论的内在逻辑
  •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自然生产力思想的空间维度及其生态意蕴
  • 一 关于自然生产力结构论述的空间维度及其生态意蕴
  • 二 关于自然生产力属性论述的空间维度及其生态意蕴
  • 三 关于自然生产力作用形式论述的空间维度及其生态意蕴
  • 第二节 马克思恩格斯物质变换理论的空间维度及其生态意蕴
  • 一 关于物质变换内涵界定的空间维度及其生态意蕴
  • 二 关于物质变换特征论述的空间维度及其生态意蕴
  • 三 关于物质变换空间格局演变的论述及其生态意蕴
  • 第三节 空间生产理论之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方法论意义
  • 一 坚持从具体到抽象和从抽象到具体的统一
  • 二 坚持自然尺度与社会尺度的统一
  • 三 坚持空间革命节奏、力度与生态系统可承受程度的统一
  • 第五章空间解放的生态指向:马克思恩格斯的资本主义空间批判与超越
  •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资本空间逻辑的生态批判
  • 一 关于空间私有的生态批判
  • 二 关于资本空间化与空间资本化的生态批判
  • 三 关于不平衡空间格局的生态批判
  • 第二节 马克思恩格斯的“两个和解”思想的空间维度及其生态指向
  • 一 人的解放论的空间维度及其生态指向
  • 二 自然复活论的空间维度及其生态指向
  • 三 社会解放论的空间维度及其生态指向
  • 第三节 诗意栖居的生态化指向
  • 一 空间思维的生态化形塑
  • 二 空间主体的生态化形塑
  • 三 空间规模的生态化形塑
  • 四 国际战略的生态化形塑
  • 第六章新时代中国空间实践的生态策略: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 第一节 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空间格局的历史考察
  • 一 国土空间整治与生态系统修复:从要素耦合到系统优化
  • 二 土地利用与环境保护:从粗放利用到节约集约利用
  • 三 城镇规划与环境保护:从增量扩张到结构优化
  • 四 区域发展与环境保护:从均衡、非均衡到协调发展
  • 第二节 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空间格局的困境与超越
  • 一 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防止和克服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本位主义
  • 二 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突破国土空间有限性与空间扩张无限性的矛盾
  • 三 推进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走出空间碎片化治理的困境
  • 四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观导向:超越生态中心主义与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的分歧和对立
  • 五 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画好国际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同心圆
  • 第三节 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空间格局的时代课题
  • 一 推进生产方式的绿色化、低碳化转型:为打造高品质空间格局夯实物质基础
  • 二 守牢美丽中国建设安全底线:为高质量发展“明底线”“划边框”
  • 三 健全生态文化体系:为塑造独特空间标识提供思想保证
  • 四 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强化载体支撑
  • 五 锚定“双碳”目标:为共建清洁美丽世界作出贡献
  • 参考文献
  • 一 重要文献
  • 二 学术著作
  • 三 报刊文章
  • 四 政策文件
  • 五 外文文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是专业的人文社科学术出版机构,以“创社科经典,出传世文献”为己任,出版经管、社会学、历史、文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