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宗教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69千字
字数
2022-10-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权正致中》解析中国古代辩证思维方式,阐述其对传统逻辑思想的作用和影响。
内容简介
思维方式构成一个民族文化体系最深层、最关键的因素,是其区别于其他文化体系的质的规定性,体现着这个民族的逻辑思想和概念传统。《权正致中——传统辩证思维方式》选取中国传统逻辑思想发展的四大高峰时期:先秦、两汉、宋明、清初,全面论述“权正而致中”的中国古代辩证思维方式发生、发展的特点及规律,以及这种思维方式在中国传统逻辑思想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和影响。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
- 导论 思维样法与“中”文化
- 第一节 思维“样法”
- 第二节 权正致中
- 一、中——传统文化的精髓
- 二、权正致中——过程与目的
- 第三节 如何“权正”而“致中”
- 一、观念与方法——爱因斯坦的启示
- 二、变则通,通则久——从“权变”走向“致中”的理路
- 第一章 传统辩证思维方式的萌芽
- 第一节 疏川导滞
- 一、四极正——渴望秩序的朦胧选择
- 二、疏川导滞——意图和方法的直觉辩证
- 三、子孙无穷——对矛盾转化的“相信”态度
- 第二节 咸庶中正
- 一、选善弃恶——“成汤革夏”中取法标准的演变
- 二、中正——“德”标准的确立
- 三、允执厥中——“权”的过程与结果
- 第三节 天命靡常
- 一、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认识的全面性
- 二、天命靡常——判断的条件性与取法标准的变化性
- 第四节 保合太和
- 一、易者象也——有意味的形式
- 二、阴阳对立——“唯变所适”的前提
- 三、阴阳转化——“唯变所适”的过程及结果
- 第五节 以和、宜也
- 一、物生有两——事物存在的基本形式
- 二、宽猛相济,政事以和——君、民、神的辩证认知
- 三、名分大义,义者宜也——“春秋笔法”之“凡例”论式中的辩证认知
- 第二章 传统辩证思维方式的形成(一)
- 第一节 执两用中
- 一、以名正实的名实观
- 二、对伦理道德范畴“通权达变”的灵活理解
- 三、辩证的认识方法
- 四、孔子辩证认识方法的比较及现代意义
- 第二节 执中而权
- 一、对名分等级观念的辩证认识
- 二、对“孝”“信”及如何“仕”问题的辩证理解
- 三、矛盾对立的定义方法
- 四、“执中而权”——论辩中对于是非的辩证认识
- 第三节 中则正
- 一、“中则正”的意涵
- 二、制名原则中的朴素辩证因素
- 三、对“辞”中朴素辩证法因素的分析
- 四、全面性思维要求的提出及运用
- 五、“贵其有辨合,有符验”的论辩原则
- 六、“辩则尽故”与“解蔽”的论辩原则
- 七、“与时迁徙,与世偃仰”的谈说方法
- 第三章 传统辩证思维方式的形成(二)
- 第一节 择务从事
- 一、“取实予名”的名实观
- 二、对同实异名和同名异实现象的区分
- 三、对谈辩时机、地点及不同地区风俗习惯的关注
- 四、辩证选择“他物”的比喻式推类论辩方法
- 第二节 权,正也
- 一、对“名”的变化性的关注
- 二、对“名”“谓”的分类
- 三、对“名”的矛盾定义法
- 四、“同异交得”之“权,正也”的辩证思想
- 五、论辩的具体方法
- 六、《大取》《小取》中的语境意识
- 七、“通意后对”的论辩要求
- 第四章 传统辩证思维方式的形成(三)
- 第一节 玄同
- 一、“道”与名(言)的关系
- 二、有形事物与名(言)的关系
- 三、“正言若反”的表达方式
- 四、“不辩”的论辩思想
- 第二节 以和为量
- 一、道与名(言)的关系
- 二、具体事物与名(言)的关系
- 三、“言不尽意”
- 四、泯灭一切事物对立的“齐物”思想
- 五、泯灭是非对立的“齐论”思想
- 六、“辩无胜”思想
- 七、以和为量——“辩无胜”问题的启示
- 第五章 传统辩证思维方式的形成(四)
- 第一节 时措其宜
- 一、“循名责实”“按实定名”的名实观
- 二、“两可”之说
- 三、“时措其宜”的论辩原则
- 四、“时措其宜”的全面性要求
- 五、双重论证
- 第二节 天地一体
- 一、“历物之意”的十个命题
- 二、惠施“譬”式推论的“中”理
- 第三节 物实位正
- 一、名实概念的界定及其相互关系
- 二、对词性的区分
- 三、对兼名和单名的分析
- 第六章 传统辩证思维方式的继承
- 第一节 多类不然
- 一、关于语言和思维关系的论述
- 二、关于推类的论述
- 第二节 与化转移
- 一、对名实关系的探讨
- 二、对推理的论述
- 三、对推理原则的论述
- 第三节 中和
- 一、常变经权论
- 二、中和论
- 三、辞指论
- 四、五行论
- 第四节 引物事验言行
- 一、对论证方法综合性、系统性的辩证运用
- 二、对条件性的辩证思考
- 三、对于语义、语用、语境的辩证思考
- 第七章 传统辩证思维方式的拓展
- 第一节 量宜知权
- 一、“量宜而行”——张载气学中的名辞理论及其辩证思维运用
- 二、“不可不知权”——张载易学推理及其辩证思维运用
- 第二节 因“权”知“道”
- 一、“权即是经”——二程名辩思想中辩证思维的基础
- 二、“因事以制名”——二程理学名辩思想中辩证思维的体现
- 三、“知几能权”——程颐易学推理方法中的辩证思考
- 第三节 权正得中
- 一、“权而得中,不离于正”——朱熹名辩思想中辩证思考的基础
- 二、“随时释义”——朱熹理学名辩思想中的辩证思考
- 三、“理不走作”——朱熹易学推类中的辩证思考
- 四、“求同究异”——朱熹政治思想论证方法中的辩证思考
- 第八章 传统辩证思维方式的延续
- 第一节 穷理行权
- 一、“称物当名”——方以智的名辩思想及其辩证思考
- 二、“费隐适当”——方氏易学思想及其辩证思考
- 第二节 因时辨宜
- 一、“在彼在此之无定者”——王夫之理学中的名辞理论及其辩证思考
- 二、“遭变事而知权”——王夫之易学推理方法及其辩证思考
- 第三节 明末清初其他思想家的辩证思维认识
- 一、顾炎武
- 二、黄宗羲
- 三、唐甄
- 四、颜元
- 五、戴震
- 结语 传统辩证思维方式的研究意义及现代转换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 参考文献
- 后记
- 作者简介
展开全部
出版方
商务印书馆
商务印书馆是中国出版业中历史最悠久的出版机构。1897年创办于上海,1954年迁北京。与北京大学同时被誉为“中国近代文化的双子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