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89千字
字数
2024-07-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全面系统评述我国行政诉讼法学研究成果,反映21世纪以来的总体风貌。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二十个专题:行政诉讼理念、行政诉权、行政诉讼类型化、行政诉讼与行政复议衔接、行政诉讼受案范围、行政诉讼当事人、行政诉讼管辖、行政诉讼证据、行政诉讼法律适用、行政诉讼审查标准、行政诉讼判决、行政诉讼起诉、行政诉讼审理程序、行政诉讼检察监督、行政诉讼强制执行、行政公益诉讼、行政协议诉讼、规范性文件附带审查、政府信息公开诉讼、行民交叉诉讼。
本书是华东政法大学首届优秀研究生导学团队培育项目的最终结项成果,主编带领全体撰稿人员重点阅读了发表在国内法学核心期刊上的二十个主题的近千篇代表性论文,并在深入讨论的基础上写作,最终有了这本行政诉讼法研究综述书。
目录
- 版权信息
- 前言
- 第一章 行政诉讼理念
- 一、 行政诉讼目的
- (一) 行政诉讼目的之确定
- (二) 行政诉讼目的之关系
- (三) 行政诉讼目的之实现
- 二、 行政诉讼功能
- (一) 行政诉讼功能类型
- (二) 行政诉讼功能模式
- (三) 行政诉讼功能的实现
- 三、 行政诉讼原则
- (一) 合法性审查原则
- (二) 合理性审查原则
- (三) 其他原则
- 四、 行政诉讼新理念
- 第二章 行政诉权
- 一、 行政诉权的内涵
- (一) 行政诉权的概念
- (二) 行政诉权的特征
- (三) 行政诉权的本质
- 二、 行政诉权的要件
- (一) 行政诉权要件的界定
- (二) 行政纠纷可诉性
- (三) 当事人适格
- (四) 权利保护必要性
- 三、 行政诉权的保障
- (一) 行政诉权的基本保障进路
- (二) 行政滥诉的规制进路
- 第三章 行政诉讼类型化
- 一、 行政诉讼类型立法明定与否的论争
- (一) 肯定论
- (二) 否定论
- 二、 行政诉讼类型域外代表模式的介绍
- (一) 行政诉讼类型法定化的日本模式
- (二) 行政诉讼类型形态论的德国模式
- (三) 行政诉讼预防性保护论的意大利模式
- 三、 行政诉讼具体类型的规则构建
- (一) 传统行政撤销诉讼
- (二) 其他新类型行政诉讼
- 四、 行政诉讼类型理论的发展展望
- (一) 中国特色行政诉讼类型化本土审判实践的观察
- (二) 实质性解决行政争议理念的践行
- (三) 多位阶法律规范体系解释的运用
- 第四章 行政诉讼与行政复议衔接
- 一、 行政诉讼与行政复议的程序衔接
- (一) 自由选择模式
- (二) 复议前置模式
- (三) 复议终局模式
- 二、 行政诉讼与行政复议的实体衔接
- (一) 受案范围的衔接
- (二) 当事人资格的衔接
- (三) 审查范围的衔接
- (四) 法律适用的衔接
- 三、 行政诉讼与行政复议的地位比较
- (一) 行政诉讼与行政复议的地位变化
- (二) 新型“主渠道”关系的实现路径
- 第五章 行政诉讼受案范围
- 一、 行政诉讼受案范围扩大的修法建言
- (一) 关于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缺陷分析
- (二) 关于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扩大主张
- 二、 行政诉讼受案范围规定的解释适用
- (一) 对行政诉讼受案范围否定性列举的反思
- (二) 对程序性行政行为的可诉性研究
- (三) 对抽象行政行为的可诉性研究
- 三、 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研究的展望
- (一) 以行政争议作为确定受案范围的核心概念
- (二) 科学确立受案范围的规定模式
- (三) 通过指导案例弥补成文规定的不足
- 第六章 行政诉讼当事人
- 一、 行政诉讼原告资格
- (一) 原告资格认定标准的发展历程与理论争议
- (二) 保护规范理论的引入与原告资格认定
- (三) 我国行政诉讼原告资格审查机制的构造
- 二、 行政诉讼被告
- (一) 我国行政诉讼被告资格的界定
- (二) 我国行政诉讼被告资格认定标准之检讨
- (三) 完善行政诉讼被告认定规则的建议
- 三、 行政诉讼第三人
- (一) 行政诉讼第三人的概念与特征
- (二) 行政诉讼第三人的类型划分
- (三) 行政诉讼第三人的确定标准
- 第七章 行政诉讼管辖
- 一、 行政诉讼管辖制度的改革
- (一) 提级管辖
- (二) 交叉管辖
- (三) 集中管辖
- 二、 设立专门行政法院的讨论
- (一) 肯定论
- (二) 否定论
- 三、 行政审判体制改革的展望
- (一) 近期目标:跨区域集中管辖行政案件的高质量审判
- (二) 中期目标:设立跨行政区划法院
- (三) 长期目标:探索设立行政法院
- 第八章 行政诉讼证据
- 一、 行政诉讼举证责任
- (一) 举证责任的分配
- (二) 原告承担举证责任的内容
- (三) 规范理论对责任分配制度的完善
- (四) 行政诉讼举证责任的发展方向
- 二、 行政诉讼证明标准
- (一) 多元证明标准
- (二) 统一证明标准
- (三) 行政诉讼证明标准的未来发展
- 三、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 (一) 非法证据的界定
- (二) 非法证据的证明力
- (三) 衍生证据的排除
- (四)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完善
- 第九章 行政诉讼法律适用
- 一、 法律适用的一般规则
- (一) 法律冲突适用规则
- (二) 法律原意适用规则
- (三) 法律原则适用规则
- 二、 法律适用的具体规则
- (一) 法律、法规的依据适用规则
- (二) 规章的参照适用规则
- (三) 其他规范性文件的审查适用规则
- 三、 特殊规范的适用规则
- (一) 民事法律规范适用规则
- (二) 裁量基准适用规则
- (三) 行政惯例和指导性案例适用规则
- 第十章 行政诉讼审查标准
- 一、 行政程序审查标准
- (一) 行政程序司法审查的二元体系
- (二) 行政程序司法审查的标准
- (三) 行政程序司法审查困境的解决
- 二、 行政裁量审查标准
- (一) 滥用职权标准
- (二) 明显不当标准
- (三) “滥用职权”与“明显不当”的比较
- (四) 裁量基准的司法审查标准
- 三、 事实问题审查标准
- (一) 是否是事实审的争论
- (二) 事实审查的标准
- 第十一章 行政诉讼判决
- 一、 形成类判决
- (一) 撤销判决
- (二) 重作判决
- (三) 变更判决
- 二、 给付类判决
- (一) 履行判决
- (二) 给付判决
- 三、 确认类判决
- (一) 确认违法判决
- (二) 确认无效判决
- (三) 驳回诉讼请求判决
- 第十二章 行政诉讼起诉
- 一、 行政诉讼的起诉条件
- (一) 行政诉讼起诉条件的具体内涵
- (二) 行政诉讼起诉条件的审查标准
- (三) 行政诉讼立案登记制的改革与完善
- 二、 行政诉讼的起诉期限
- (一) 行政诉讼起诉期限的功能定位
- (二) 确认无效诉讼的起诉期限之争
- 三、 行政诉讼的重复起诉
- (一) 滥用行政起诉权的实践样态
- (二) 行政诉讼重复起诉的判断标准
- (三) 规制行政诉讼重复起诉的完善路径
- 第十三章 行政诉讼审理程序
- 一、 行政诉讼的繁简分流
- (一) 简易程序的初步构建
- (二) 繁简分流的发展完善
- (三) 繁简分流的改革展望
- 二、 行政诉讼的协调化解
- (一) 调解适用争议与制度构建
- (二) 协调和解撤诉的实践运用
- (三) 诉前调解的功能与运行
- 三、 审理程序的继续及补充
- (一) 二审程序的审查内容与裁判方式
- (二) 行政诉讼申请再审机制改革
- 第十四章 行政诉讼检察监督
- 一、 行政诉讼检察监督的传统研究
- (一) 行政诉讼检察监督的内涵
- (二) 行政诉讼检察监督的必要性
- 二、 行政诉讼检察监督的研究转向
- (一) 检察机关实质性化解行政争议的制度定位
- (二) “穿透式”行政检察监督的内涵与功能
- 三、 行政诉讼检察监督的制度展望
- 第十五章 行政诉讼强制执行
- 一、 行政诉讼强制执行
- (一) 行政诉讼强制执行措施
- (二) 行政诉讼执行难的原因
- (三) 行政诉讼执行改革的探索
- 二、 行政非诉强制执行
- (一) 非诉强制执行权的性质
- (二) 非诉强制执行的依据
- (三) “裁执分离”的探索
- (四) 行政非诉执行审查标准
- 第十六章 行政公益诉讼
- 一、 行政公益诉讼的理论支点
- (一) 制度定位:从包容论到独立论
- (二) 诉讼类型:从主观诉讼到客观诉讼
- (三) 起诉主体:从一元论到多元论
- 二、 行政公益诉讼的诉前程序
- (一) 诉前程序的初步讨论
- (二) 诉前程序的试点讨论
- (三) 诉前程序的完善路径
- 三、 行政公益诉讼的诉讼程序
- (一) 受案范围的公益领域
- (二) 检察机关的诉讼地位
- (三) 举证责任的分配机制
- 第十七章 行政协议诉讼
- 一、 行政协议的识别标准
- (一) 行政协议的“四要素”和“两标准”
- (二) 行政协议识别标准的学理争论
- (三) 行政协议具体范围的确定
- 二、 行政协议的审查方式
- (一) 行政协议的合法性审查
- (二) 行政协议的合约性审查
- (三) 行政协议的效力审查
- 三、 行政协议的救济途径
- (一) 行政协议中行政相对人的救济途径
- (二) 行政协议中行政主体的救济途径
- (三) 行政协议救济途径的发展方向
- 四、 行政协议的判决方式
- (一) 行政协议判决方式的具体类型
- (二) 行政协议判决方式的现存问题
- (三) 行政协议判决方式的未来发展
- 第十八章 规范性文件附带审查
- 一、 规范性文件附带审查的启动
- (一) 规范性文件的识别
- (二) 关联性要件的认定
- (三) 主体要件的认定
- (四) 期限要件的认定
- 二、 规范性文件附带审查的内容
- (一) 审查模式
- (二) 审查标准
- 三、 规范性文件附带审查的后续处理
- 第十九章 政府信息公开诉讼
- 一、 政府信息公开诉讼的整体研究
- 二、 政府信息公开诉讼的原告资格
- (一) “利害关系”的认定
- (二) “三需要”与原告资格的关系
- (三) 原告资格的发展
- 三、 “政府信息不存在”的司法认定
- (一) “信息不存在”的内涵
- (二) 证明责任与标准
- (三) 审查规则
- 四、 政府信息公开滥诉的治理
- (一) 滥诉的认定
- (二) 滥诉的规制
- 第二十章 行民交叉诉讼
- 一、 行政与民事争议交织的处理模式
- (一) 行政与民事争议关联案件的类型化分析
- (二) 行政与民事争议关联案件的处理方式
- (三) 行民诉讼程序的先后问题讨论
- 二、 行政诉讼一并审理民事争议的适用
- (一) 一并审理相关民事争议的适用条件
- (二) 一并审理相关民事争议的审理范围
- (三) 一并审理相关民事争议的诉讼程序
- 三、 行民交叉案件处理路径的展望
- (一) 完善行政诉讼一并审理民事诉讼争议制度
- (二) 强化行政诉讼与民事诉讼程序的协调
- (三) 探索行政机关的介入机制
展开全部
出版方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是在1979年,经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同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恢复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依靠北大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同时积极争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合作支持,出版了大量高水平、高质量、适应多层次需要的优秀高等教育教材。 北大出版社注意对教材进行全面追踪,捕捉信息,及时修订,以跟上各学科的最新发展,反映该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保持北大版教材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