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传统民间信仰的现代性境遇》勾画江浙沿海农村信仰形态,从理论层面探讨信仰与社会互动。

内容简介

张祝平所*《传统民间信仰的现代性境遇》主要通过对较多村庙个案及其信仰活动的田野式体验来勾画我国乡村,特别是江浙沿海一带乡村民间信仰的一般形态。本书的主要任务不在于详细描绘某一信仰场所、信仰活动、信仰组织、信仰群体或其中某一具体要素,而在于从民俗文化发展、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传承等较宏观的理论上,多层次、多视角和动态地考察民间信仰与地方社会互动的发展阶段、类型特征和社会功能。

目录

  • 版权信息
  • 作者简介
  • 自序
  • 第一编 地域社会变迁与民间信仰
  • 第一章 信仰、庙会与地域社会的互构
  • 一、庙会的源起与形成
  • 二、佛、道教的兴起与庙会的发展
  • 三、庙会的基本特征及表现形式
  • 第二章 祭祀政策、乡村权力与民间信仰的命运变迁
  • 一、一个传统村落的传统信仰
  • 二、村庙的当代变迁
  • 三、村庙重建的逻辑
  • 四、村庙重建的当代意味
  • 第二编 民间信仰与乡村社区公共生活
  • 第三章 山区小镇的文化畅想
  • 一、山区小镇的传统信仰仪式
  • 二、传统民间仪式的功能嬗变
  • 三、传统民间仪式的合法性追求与国家权力的征用
  • 第四章 需要就是现实
  • 一、古老的山庙,古老的会
  • 二、世俗的情感抑或虚幻的寻觅
  • 三、庙会文化功能的延展与调适
  • 第三编 民间信仰的现代性转型及其可能
  • 第五章 “非遗”概念下的民间信仰
  • 一、廊桥:天、地、人、神的空间
  • 二、敬畏与超越:廊桥信仰文化的精神内核
  • 三、去神化:“生灵之物”的“神性”游移与追寻
  • 四、基质本真性:廊桥文化精神性的依存
  • 第六章 乡村传统庙会的尴尬与选择
  • 一、存在状态:两个乡村庙会的考察
  • 二、两个转向:乡村庙会的当下特征
  • 三、贴近民众生活:乡村庙会的依存之道
  • 四、聚焦文化:乡村庙会前途的可能选择
  • 第七章 乡村传统民间仪式再造的社会空间
  • 一、雷公庙会:党山民众的传统信仰与仪式
  • 二、文化艺术节:党山雷公庙会仪式的当代再造
  • 三、去神化与政府主导:党山雷公庙会重生的迷惘
  • 四、存留与升华:党山庙会仪式变迁趋势的讨论
  • 第四编 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民间信仰
  • 第八章 正名与正行:民间信仰社会控制论
  • 一、一种文化资本:民间信仰的性质及其文化价值
  • 二、主体角色迷失与功利化倾向弥漫:民间信仰社会控制中的悖论
  • 三、传承与重构:民间信仰社会控制的实践路径
  • 第九章 村庙组织成长与农村社区治理
  • 一、村庙组织及其治理结构的变迁
  • 二、现实语境下村庙组织成长的意义考察
  • 三、村庙组织生长与农村社区内源式发展的路径选择
  • 第五编 宗教生态和谐与民间信仰生态化
  • 第十章 民间信仰文化生态系统的当代建构
  • 一、传统民间信仰文化生态依然面临被解构的威胁
  • 二、传统民间信仰生态文化系统当代建构的路径选择
  • 第十一章 生态文明时代民间信仰的生态保护实践
  • 一、民间信仰的生态关照
  • 二、生态领域的民间信仰关怀
  • 三、倡导民间信仰介入现代环境运动
  • 四、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暨南大学出版社

暨南大学出版社为“侨”而生,因“侨”而兴,砥砺卅五载,春华秋实,书香五洲,声教四海。始立以来,以“侨”为“桥”,厚植文化,秉承推动华文教育、服务教学科研、传承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出版理念,着力华文教材、华侨华人研究、岭南文化研究、高校学术研究成果的出版,已累计出版各类图书7000余种,《中文》《汉语》等华文教材发行海外80多个国家和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