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宗教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74千字
字数
2016-12-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客家学研究丛书”系列之一,一本普及客家社会历史文化的读物。
内容简介
全书分为综合论述及个案分析两编,既有理论探讨,又有实践佐证。该书大量运用地方文献和实地调查资料,从赣闽粤客家核心地区地方历史文化发展的视角,探讨客家族群的形成与发展历史,地方社会文化的发展、特点及其成因,提出了一些新观点、新见解,对于深化认识和理解客家历史与社会文化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启示意义。
目录
- 版权信息
- 本丛书出版得到以下研究机构经费资助:
- 客家学研究丛书·第二辑编委会
- 总序
- 前言
- 上编综合论述
- 第一章 “客家”名称的由来与讨论
- 一、地方志中出现的“客家”名称
- 二、闽粤迁徙台湾垦种者称为“客子”
- 三、江西、浙江等地“棚民”的由来与名称
- 四、汀州农民在宁都州的佃耕传统
- 五、客家基地尚无“客家”之名称
- 六、从《广东新语》与地方志书中得到的认识
- 第二章 清中期以后“客家”名称广泛传开
- 一、《赤溪开县事纪》说“客家”之名始于“复界”之后
- 二、广东中部山区“客家”称呼的出现与流传
- 三、对徐旭曾《丰湖杂记》的评议
- 四、关于客家从东晋开始南迁说的辨析
- 五、关于客家为宋代中原移民的驳论
- 六、对林达泉《客说》的几点讨论
- 七、“被同化”与田畴入徐无山没有可比性
- 第三章 客家基地的生存环境与民情概貌
- 一、认识客家基地生存环境的意义
- 二、赣闽粤交界山区生态环境概况
- 三、闽粤赣省际客家基地的户口演变
- 四、客家基地中的畲瑶族人
- 五、对“二次葬”民俗的记录与评议
- 六、北方人在客家基地上“水土不服”
- 第四章 客家基地社会演进的阶段性观察
- 一、众多史前文化遗址,开创远古历史文明
- 二、秦汉至魏晋的缓慢渐变,开发区逐步扩大
- 三、唐宋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州县增多
- 四、以食盐为中心的抗争,盐子转化为“峒寇”
- 五、畲民的抗争进入高潮,“大老”接连出现
- 六、明清时期的山寨武装与“永佃权”的争夺
- 第六章 闽赣之间的租佃关系与永佃权问题
- 一、宁都州的建置及其人口与家族
- 二、宁都地区与闽广的频繁人际交往
- 三、明末清初佃农减租与争取永佃权的斗争
- 四、康熙、乾隆时期的佃农抗租斗争
- 五、结语:佃农抗租斗争的特点与社会进步
- 第七章 围屋——动乱环境中滋生的堡垒式民居
- 一、赣闽粤交界地区普遍建造围屋的时间
- 二、催生围屋的主要社会原因
- 三、官府提倡,城池的榜样与民间新创
- 四、盗贼、民众与围屋的变化互动
- 五、围屋主人的社会角色与经济地位
- 六、兴建与居住围屋的故事——以五云楼、田心围为例的分析
- 七、余论——围屋的个性与多样性研究
- 下编个案分析
- 第八章 赵若和隐匿漳浦与赵家堡城的兴建
- 一、一个反证“客家南迁说”的实例
- 二、赵若和随驾南迁,遁迹漳浦县畲乡
- 三、赵家堡在抗倭寇斗争中建筑起来
- 四、赵家堡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
- 五、赵家堡人的生活与企盼
- 第九章 池氏家族的追求与安贞堡的建筑
- 一、安贞堡的建筑结构与实用效益
- 二、池氏家族的振起与建筑堡屋的追求
- 三、安贞堡的乡土特性与文化价值
- 第十章 义宁州的客家与“怀远都”
- 一、招民垦荒与赣西北的棚民
- 二、怀远都在官与民的呼唤中出现
- 三、“季”的组织推进山区社会公益事业
- 四、融入当地,造福客家与地方社会
- 第十一章 闽西崇祀定光佛民俗信仰
- 一、佛教的定光佛与闽西定光佛信仰之关系
- 二、宋代士大夫撰写的闽西定光佛事迹
- 三、《临汀志》所记定光佛事迹的得失
- 四、对崇祀定光佛民俗文化的认识
- 第十二章 豪强家族在国家需求中的兴灭
- 一、课题的研究意义与资料辨识
- 二、黄乡堡的地理环境与居民概况
- 三、叶氏家族迁居黄乡称雄当地
- 四、叶氏听命官府攻打盗寇的实例
- 五、叶楷被灭与长宁县的建立
- 六、长宁县建立的历史价值
- 七、黄乡堡叶氏兴灭的启示
- 结语
- 附录“土著说”——客家研究的理性回归
- 一、“南迁说”的虚无与困惑
- 二、“土著说”的根据与要点
- 三、瑶畲习俗与“齐民”化
- 四、小结
- 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暨南大学出版社
暨南大学出版社为“侨”而生,因“侨”而兴,砥砺卅五载,春华秋实,书香五洲,声教四海。始立以来,以“侨”为“桥”,厚植文化,秉承推动华文教育、服务教学科研、传承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出版理念,着力华文教材、华侨华人研究、岭南文化研究、高校学术研究成果的出版,已累计出版各类图书7000余种,《中文》《汉语》等华文教材发行海外80多个国家和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