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对18世纪英国道德情感主义的缘起和内在逻辑进行了梳理与分析。

内容简介

人是理性的动物,也是情感的动物,这从根本上决定了情感问题是关乎人类生活和实践的基本问题,也是道德哲学和伦理学的永恒议题。

为了更好地理解当代道德情感主义的相关问题,深入18世纪英国道德情感主义内部,挖掘其问题意识,并对其演进逻辑进行细致考察就显得尤为重要。以弗朗西斯·哈奇森、大卫·休谟和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哲学家关于情感问题的讨论构成了18世纪英国道德情感主义最重要的内容,也为我们集中了解情感和道德问题提供了一个微缩的历史样本。

这一流派的理论宗旨是,试图从个人情感中引申出以利他和利公为客观标准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以促进社会道德进步。为此,情感主义者必须要解决用情感为道德奠基的根本问题,即如何有效克服情感的主体差异性,把握人类道德生活的必然性,建构社会生活的良好秩序。正是在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这一流派的核心理论呈现出由道德感向同情转化的演进逻辑。

目录

  • 版权信息
  •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集序言
  • 导论
  • 第一节 问题的缘起和选题意义
  • 一 问题的缘起
  • 二 选题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 一 国外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 二 国内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 三 现有国内外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三节 主要学术价值和方法论
  • 一 主要学术价值
  • 二 主要的方法论
  • 第四节 基本思路和逻辑结构
  • 一 基本思路
  • 二 逻辑结构
  • 第五节 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 一 用“英国”限定18世纪道德情感主义的理由
  • 二 其他关涉主题的主要哲学家
  • 第一章 18世纪英国道德情感主义的起源及其面临的时代之问
  • 第一节 历史转折中的苏格兰
  • 一 苏英联合和苏格兰民族发展的自觉
  • 二 苏格兰民族对身份认同和精神(道德)进步的渴望
  • 第二节 启蒙时代和自然科学
  • 一 启蒙精神和人类理智进步
  • 二 自然科学对自然哲学的巨大影响
  • 第三节 人性探究和情感文化的兴起
  • 一 启蒙思想家对人性的深入探究
  • 二 英国情感文化的兴起
  • 第四节 道德情感主义面对的主要道德传统
  • 一 以霍布斯为首的道德利己主义
  • 二 英国道德理性主义传统
  • 第二章 英国道德情感主义中的情感和理性问题
  • 第一节 哈奇森对英国理性主义关于道德根据的批判及其主要局限
  • 一 “德性特征与真理或理性相符”不能作为道德判断的根本依据
  • 二 事物之间的“适宜性”和“不适宜性”不能作为道德善恶的评判依据
  • 三 哈奇森批判理性主义的主要局限
  • 第二节 休谟对情感和理性问题的系统考察及推进
  • 一 知识的分类与情感和理性功能的划界
  • 二 休谟对情感和理性问题的推进
  • 第三章 情感和道德感
  • 第一节 对“passions”“affections”“sentiments”的考察
  • 一 passions和霍布斯的道德利己主义
  • 二 情感基础概念的变化和对道德利己主义的批判
  • 第二节 道德感理论和普遍仁爱的建构
  • 一 道德感:用利他反驳利己的天然结构
  • 二 无关利己的道德善
  • 三 道德感和仁爱动机
  • 第三节 道德感理论的困境
  • 一 通过道德感理论建构仁爱方案的悖谬
  • 二 道德感的客观维度的缺失
  • 第四章 从道德感到同情的转化
  • 第一节 道德善恶的定量计算及其局限
  • 一 道德善恶的普遍准则或公理
  • 二 道德善恶定量计算的失败
  • 第二节 休谟在情感框架下对道德感理论的改造和发展
  • 一 从“道德感”到“道德情感”的转化
  • 二 道德的历史维度
  • 三 道德判断的客观根据
  • 四 休谟对哈奇森同情原则的发展
  • 第三节 亚当·斯密和同情
  • 一 斯密对道德感理论的明确质疑和批判
  • 二 斯密对休谟同情学说的批判和继承
  • 三 同情和想象
  • 四 “公正的旁观者”:道德的最终审判者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是专业的人文社科学术出版机构,以“创社科经典,出传世文献”为己任,出版经管、社会学、历史、文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