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15千字
字数
2015-10-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从心理学的视角出发,以社会学与文化学为辅助,以个体为基点,探讨了体育活动背景下,个体、团体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内容简介
体育社会心理学是一门正在兴起和发展的新兴交叉学科。本书所涉及的主要内容是体育运动中的各种社会心理学知识。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社会体育专业及成人教育的教材,也可供体育科研人员参考。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
- 前言
- 第一章总论
- 第一节 体育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及其与邻近学科的关系
- 一、体育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 二、体育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 三、体育社会心理学与邻近学科的关系
- 第二节 体育社会心理学的发展
- 一、国外体育社会心理学发展概况
- 二、我国体育社会心理学发展概况
- 三、体育社会心理学发展中的不足
- 第三节 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行为主义理论
- 二、认知学派的理论
- 三、精神分析学派理论
- 四、符号相互作用学派
- 五、后现代社会心理思潮
- 第四节 体育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原则与方法
- 一、主要遵循的原则
- 二、研究方法
- 教学活动设计
- 复习与思考题
- 第二章体育与人的社会化
- 第一节 社会化概述
- 一、社会化的定义
- 二、社会化的重要性
- 三、社会化的分类
- 四、社会化的主要特点
- 第二节 社会化的心理机制
- 一、社会角色引导
- 二、社会比较机制
- 三、社会学习机制
- 四、亚社会认同
- 第三节 体育对人的社会化的作用及促进人社会化的途径
- 一、体育对人的社会化的作用
- 二、体育促进人社会化的途径
- 教学活动设计
- 复习与思考题
- 第三章自我概念与体育运动
- 第一节 自我概念概述
- 一、什么是自我概念
- 二、自我概念的功能
- 三、关于自我的理论
- 四、一般自我概念的测量方法
- 第二节 身体自我、运动参与与心理健康
- 一、什么是身体自我概念
- 二、身体自我的模型和结构
- 三、身体自我的测量
- 四、体育活动与身体自我概念的关系
- 五、身体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
- 第三节 身体自我概念形成的影响因素及培养途径
- 一、影响身体自我概念形成的因素
- 二、如何培养青少年形成积极的身体自我概念
- 教学活动设计
- 复习与思考题
- 第四章体育运动中的归因
- 第一节 归因理论
- 一、海德的理论
- 二、琼斯和戴维斯的相应推断理论
- 三、凯利的三度理论
- 四、维纳的成败归因理论
- 第二节 体育运动中的归因分析
- 一、内部、外部归因
- 二、稳定性
- 三、可控性
- 四、运动中的典型归因
- 第三节 影响运动归因的因素
- 一、内部因素
- 二、外部因素
- 第四节 体育运动中的习得性无助感
- 一、什么是习得性无助感
- 二、习得性无助个体的主要心理特征
- 三、学生或运动员形成习得性无助感的原因分析
- 四、如何矫正学生或运动员的习得性无助感
- 第五节 体育运动中的归因偏差与归因训练
- 一、归因偏差
- 二、归因训练
- 教学活动设计
- 复习与思考题
- 第五章体育团体心理
- 第一节 体育团体概述
- 一、体育团体的概念
- 二、体育团体的分类及其特征
- 三、体育团体的心理效应
- 第二节 体育团体凝聚力
- 一、体育团体凝聚力的概念
- 二、体育团体凝聚力与运动成绩之间的关系
- 三、影响体育团体凝聚力的因素
- 四、发展体育团体凝聚力的有效途径
- 第三节 体育团体中的领导
- 一、体育团体领导的作用
- 二、有效领导的理论
- 三、教练员的领导行为与方式分析
- 第四节 体育团体中的人际交往
- 一、什么是人际交往
- 二、体育团体成员交往的内容
- 三、体育团体中人际交往的类型
- 四、体育团体中良好人际交往的心理作用
- 五、体育团体中良好人际交往的影响因素及心理条件
- 第五节 体育运动中的合作与竞争
- 一、体育运动中的合作
- 二、体育运动中的竞争
- 三、体育运动中合作与竞争的关系
- 四、影响体育运动中合作与竞争的因素
- 五、如何在体育运动中培养青少年的合作与竞争能力
- 教学活动设计
- 复习与思考题
- 第六章体育运动中的攻击性行为
- 第一节 攻击性行为的定义与分类
- 一、攻击性行为的定义
- 二、攻击性行为的分类
- 三、攻击性行为与果断行为的区别
- 四、运动中攻击性的研究方法
- 第二节 攻击性行为理论
- 一、生物学理论
- 二、挫折——攻击性理论
- 三、社会学习理论
- 四、道德推理理论
- 第三节 影响运动攻击性行为的内外部因素
- 一、个体内部的因素
- 二、个体外部的因素
- 第四节 体育运动中降低攻击性行为的有效方法
- 一、管理部门的作用
- 二、媒体的作用
- 三、裁判员的作用
- 四、教练的作用
- 五、运动员的作用
- 教学活动设计
- 复习与思考题
- 第七章体育运动中的亲社会行为
- 第一节 亲社会行为概述
- 一、什么是亲社会行为
- 二、亲社会行为产生的理论解释
- 三、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
- 第二节 体育运动中培养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策略
- 一、价值观教育
- 二、自我概念训练
- 三、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 四、责任心的培养
- 五、移情训练
- 六、利用行为强化的手段促进体育规范的内化
- 七、设置良好的体育活动环境
- 八、组织集体性体育活动
- 教学活动设计
- 复习与思考题
- 第八章女性参与体育运动的社会心理
- 第一节 女性参与体育运动的历史
- 一、古代女性参与体育运动的情况
- 二、现代女性参与体育运动的情况
- 第二节 女性与体育运动中的社会化
- 一、男女性别角色的获得
- 二、性别刻板印象与女性的发展
- 三、性别刻板印象对女性参与体育运动的影响
- 第三节 影响女性参加体育运动的心理社会因素
- 一、心理因素
- 二、社会因素
- 教学活动设计
- 复习与思考题
- 第九章青少年参加体育运动的社会心理
- 第一节 青少年参与体育运动的动机及相关因素的分析
- 一、青少年参加体育运动的主要动机
- 二、与青少年体育运动相联系的潜在负面因素
- 三、青少年退出体育运动的主要动机
- 第二节 青少年运动员应激与应对策略
- 一、应激的含义
- 二、应激的形式
- 三、青少年在体育运动中产生应激的原因
- 四、青少年应激的测量
- 五、青少年应激的应对策略
- 第三节 青少年体育运动的心理干预
- 一、对教练的干预
- 二、对家长的干预
- 三、对青少年的干预
- 教学活动设计
- 复习与思考题
- 第十章残疾人参加体育运动的社会心理
- 第一节 残疾人体育概述
- 一、残疾人体育的界定及其意义
- 二、影响残疾人参加体育运动的因素
- 三、国内外残疾人体育运动的发展状况
- 四、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在残疾人体育领域中的应用
- 第二节 残疾学生心理社会缺陷的评定及体育课中的应对策略
- 一、残疾学生的心理社会缺陷
- 二、残疾学生心理社会缺陷的评定方法
- 三、残疾学生从事体育运动所需的心理社会技能及其发展策略
- 四、体育课中对残疾学生心理社会缺陷的应对策略
- 第三节 智力残疾人的体育运动
- 一、智力残疾的含义
- 二、智力落后者的运动能力和特征
- 三、感觉运动统合疗法是智力落后儿童早期干预的一种有效手段
- 四、全纳教育与融合体育
- 五、特奥运动
- 教学活动设计
- 复习与思考题
- 第十一章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
- 第一节 心理健康概述
- 一、心理健康的含义
- 二、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
- 三、心理健康的评定方法
- 第二节 体育活动的心理效应
- 一、体育活动的积极心理效应
- 二、体育活动的消极心理效应
- 第三节 体育活动促进心理健康的机制
- 一、生理学机制
- 二、心理学机制
- 第四节 促进心理健康的运动处方
- 一、运动处方的含义
- 二、运动处方实施前的评估
- 三、运动处方四大要素与体育活动心理效应的关系
- 教学活动设计
- 复习与思考题
-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出版方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全国最早的两家大学出版社之一,国内一流的专业教育出版机构。出版物涉及教育、教材、文学、社科、少儿、古籍等多个领域。2009年被新闻出版总署授予“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