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系统介绍了立足于中国文化特异性进行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内容简介

中国当代社会心理学自1978年恢复重建以来,立足于本土行动的研究实践,催生了“文化自觉”的信心和勇气。一种以中国社会转型为中心的研究实践,从21世纪开始焕发生机。其理论抱负就是要真切地面对中国的变革现实,以系统描述、理解与解释置身于社会转型中的中国人心理和行为的逻辑和机制。

本书介绍了集体记忆传递、社会表征论、认知失调论、制度民族志和希金斯的理论体系,并对群际不平等、儿童贫困表征、身高制度和分化的未来生活预期等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

目录

  • 版权信息
  • 导论:开启社会心理学的“文化自觉”
  • 一 1967年:透视当代社会心理学的时间线索
  • 二 统一的学科概念框架的建构:解释水平
  • 三 当代社会心理学的主宰范式
  • 四 “文化自觉”的阶梯
  • 鸣谢
  • 第一编 社会心理学理论范式前沿
  • 集体记忆传递的社会心理逻辑
  • 一 引言
  • 二 基于社会信息传播的集体记忆共享
  • 三 基于符号互动的集体记忆重塑
  • 四 基于认同建构的集体记忆传递
  • 五 集体记忆社会传递过程模型
  • 六 讨论与展望
  • 将社会表征带入中国语境
  • 一 引言:无处不在的表征
  • 二 莫斯科维奇的典范研究
  • 三 挑战社会心理学的个体主义传统
  • 四 突破还原主义的研究路径
  • 五 对社会表征路径的批评与回应
  • 六 将社会表征路径带入中国语境
  • 七 两个可能的应用方向
  • 八 结语:社会表征论的学科创新启示
  • 认知失调论60年
  • 一 经典认知失调论的石破天惊
  • 二 论辩与修正:刺激效应还是动机效应?
  • 三 整合的新视角模型:“不一致”还是“后果”?
  • 四 失调中的“自我”之争
  • 五 群体认同视域下的认知失调
  • 六 当代认知失调领域的其他进展
  • 七 结语
  • 制度民族志的理论与实践
  • 一 引言
  • 二 制度民族志的概念框架
  • 三 制度民族志的典范研究
  • 四 将制度民族志带入中国实践
  • 五 结论与讨论
  • 希金斯的理论体系述评
  • 一 引言
  • 二 知识激活论
  • 三 认知与行为体系的塑造
  • 四 动机理论:超越享乐原则
  • 五 结论与讨论
  • 第二编 分化的社会心理过程
  • 群际不平等:福瑞尔的理智探险
  • 一 族群间学业成就差异与教育政策评估
  • 二 群体身份的经济学分析
  • 三 反歧视政策的经济学机制
  • 四 结语
  • 儿童贫困表征:年龄效应与城乡效应
  • 一 导论:相对贫困之殇
  • 二 为经济短缺表象所遮蔽的贫困研究
  • 三 研究框架:以儿童贫困表征为中心
  • 四 贫困表征的年龄效应
  • 五 贫困表征的城乡效应
  • 六 异质化的贫困者意象:城乡儿童之对比
  • 七 结语:构建去范畴化的精准扶贫策略
  • “身高制度”批判
  • 一 问题的提出
  • 二 青年矮男的“遭遇”
  • 三 青年矮男“刻板印象”的内容
  • 四 青年矮男的刻板印象威胁
  • 五 青年矮男刻板印象的制度化
  • 六 讨论
  • 分化的未来生活预期:公平感的中介作用
  • 一 社会阶层、公平感与未来预期
  • 二 研究设计
  • 三 未来预期的阶层差异
  • 四 公平感的中介作用
  • 五 讨论与总结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是专业的人文社科学术出版机构,以“创社科经典,出传世文献”为己任,出版经管、社会学、历史、文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