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社会成员之间的公共关系怎样形成及如何持续?

内容简介

本文集关注社会转型中的基层组织化活动,希望通过案例分析,展示社会成员之间的公共关系怎样形成及如何持续,比如,在什么条件下,经由什么动力和途径,人们自发内聚并合作行动,以追求共同利益。

目录

  • 版权信息
  • 编委会
  • 编者及作者
  • 导言 公共关系的组织化问题
  • 个体与公共的组织化关联
  • 现象和问题
  • 结构分析的另一变量
  • 原有的社会组织化结构
  • 组织化结构变迁
  • 结论
  • 社会团体:公共利益组织化问题
  • 问题
  • 社团成立原因及领导人来源
  • 社团自主意愿观察
  • 社团自主性意愿分类测量
  • 社团自主性运作分类测量
  • 社团的目标和立场
  • 社团价值观和政策评价
  • 初步观察和评估
  • 基层水利供给组织变迁(1949~2011)
  • 问题
  • 水利灌区衰落
  • “半正式”的水利组织
  • 水利组织“单位化”
  • 水利单位的“经营性”
  • 困境原因
  • 水利单位改革及其效果
  • 结论
  • 旧学,新学,实务与政治网络形成
  • 研究问题
  • 学术和组织要素
  • 社会条件之变:学制
  • 组织之变:心态与团体
  • 关系网络:以预备立宪公会为例
  • (六)结论
  • 公共品提供与组织替代
  • 问题
  • 村委会责任
  • “路委会”产生
  • “两会”的合作结构
  • 总结和讨论
  • 两次事件 不同结局
  • 问题
  • 相同的起因
  • 不同的结局
  • 讨论
  • 网络与市民意见组织化
  • 导言
  • 新自由主义潮流及新政府的失策
  • 传统市民社会运动的衰落
  • 烛光集会
  • 烛光集会的展开和动力
  • 90后青年的组织化
  • 离线和在线的联合——“国民对策委员会”
  • 离线和在线的联结活动进化——议题和参与者的多样化
  • 保守与进步的矛盾以及宗教界的介入
  • 烛光集会的新特点
  • “乐青”与乐生院保留运动
  • 乐生院保留运动
  • “乐青”:小朋友组织
  • “乐青”与院民自救会
  • “乐青”与其他社会团体
  • “乐青”与互联网:Web2.0时代的社会运动
  • 4·15台北大游行
  • “乐生”运动的困境、未来与影响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有三个案例讲的很不错,印象最深的是讲新团体运动和关于底层民意不通畅的原因后果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是专业的人文社科学术出版机构,以“创社科经典,出传世文献”为己任,出版经管、社会学、历史、文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