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类型
7.4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133千字
字数
2019-05-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著名翻译家耿济之先生,用文字为你展现屠格涅夫作品中“父与子”的冲突情感。
内容简介
本书是屠格涅夫于1861年创作的小说,在这部作品中,屠格涅夫描写了19世纪50年代那些心存善意却无所作为的软弱的人们和新生的、强大的、“虚无主义”青年革命一代之间在价值观念、社会理想和人生道路等方面的冲突。小说寓事实图景和人物内心于真切、洗练、自然的行为描述和对话之中,塑造出俄国文学“第一个令人肃然起敬的人物”巴扎罗夫等一系列鲜活的人物形象,尽显时代演变的模型范式,新旧时代交替时的茫然和困惑……
目录
-
版权信息
-
总序
-
出版说明
-
“俄苏文学经典译著·长篇小说”书目
-
叙言
-
第一章
-
第二章
-
第三章
-
第四章
-
第五章
-
第六章
-
第七章
-
第八章
-
第九章
-
第十章
-
第十一章
-
第十二章
-
第十三章
-
第十四章
-
第十五章
-
第十六章
-
第十七章
-
第十八章
-
第十九章
-
第二十章
-
第二十一章
-
第二十二章
-
第二十三章
-
第二十四章
-
第二十五章
-
第二十六章
-
第二十七章
-
第二十八章
-
屠格涅夫传
展开全部
韓鑫田(Robert)
2022-09-25 编辑
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几乎所有的问题都可以归结为父辈与子辈的问题,无论是观念引发的,还是财产分配引发的问题,最终都可以归结到父辈与子辈的矛盾与斗争问题。父辈与子辈的矛盾与斗争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虽然子辈在精神与肉体上取得最终的胜利,几乎是必然的事,但并不意味着子辈们可以赢得轻轻松松。没有人可以抵抗社会与自然的规律,那些不经流血与牺牲的胜利必然包含着理性与情感的英明决择,这其中即包含着父辈对子辈们的慈爱才必然的妥协,也蕴含着对自然规律的尊重,自然也包含着子辈对父辈们的忍让与致敬,然后子辈们才能接过父辈们手中的旗职前行,其中对父辈们的观念传承必然是有所选择、有所取舍才能继承的。如果必然经过坚决的斗争才能取得的胜利,则必然有所牺牲,这往往意味着至少在观念上一定是一场彻底的、完全意义上的革命,等于推倒父辈的一切重来,这对某些人来说,太过激烈,不可承受。小说《父与子》是沙皇俄国现实主义作家屠格涅夫的作品,其以以小见大的手法描写了俄国 19 世纪 60 年的俄国社会的严重问题。具体反映在新兴的平民阶层和贵族自主义在如何对待农民的态度上。代表平民阶层的伯扎洛甫是个旧制度的叛逆者,一个 “虚无主义者”,否认一切传统、旧观念,反对艺术和浪漫主义爱情。他和贵族子弟阿尔卡其是好友。阿尓卡其的父亲尼古拉和伯父保罗是旧制度的代表和维护者,其中尼古拉较为温和,而保罗尤为固执己见。小说正是通过伯扎洛夫与老伯扎罗夫,阿尔卡其与父亲伯父的分岐;更主要的是通过伯扎洛甫与阿尔卡其伯父保罗日常的矛盾争论来反映当时弥漫在社会层面的尖锐斗争精神。伯扎罗甫是个语言上的强人,更是行动上的强者,他在这两方面赢过了保罗,但他却输掉了自己的命运。他和贵妇人渥金曹瓦相爱,沉浸在浪漫的爱情之中不能自拔,渥金曹瓦却拒绝了他的求婚,伯扎洛甫心灰意冷,从此一蹶不振,返回了乡下,追随父亲老伯扎洛甫从医,最后却死于一次尸体解剖中的病菌感染,这显然是作者的刻意安排。激进、勇敢向上,相信科学实践,反对农奴制度,批判贵族自由主义,否定贵族生活准则的伯扎洛甫不能赢得最终胜利,他只能夭折。也只有死亡才能消解他和那个世界的矛盾,达成和解。渥金曹瓦最后嫁给了一名律师,阿尔卡其娶了渥金曹瓦的妹妹喀卡,并继承了家业,一切人似乎都有了个相对美好的结果,只有伯扎罗甫躺在杂草从丛生的墓地里,时常有一对老夫老妻在哪里哭泣。屠格涅夫擅长于抒情,人物的性格鲜明,尤善刻画女性的人格艺术形象,对于景物的描写十分细腻,对气氛的渲染、人物情景的烘托构造,堪称绝妙。我有些疑心,鲁迅小说中的《坟》,多多少少从《父与子》中获得了某些灵感。
一个虚无主义者的一生
【虚无主义这个字出于拉丁字‘nihil’,就是‘一无所有’的意思。也就是表明这个人无论什么都不承认。】伯扎洛甫本来是朝气蓬勃的大学生,可是他是一个虚无主义者,他【不崇拜何种威权,不认何种原理为信仰,也不去尊敬它。】在朋友阿尔卡其的家里,他没有虚伪客套,他沉浸在自己的理性主义里,解剖青蛙。阿尔卡其的父亲彼得和叔叔保罗的行为得不到他的认可,他认为那只是老贵族的惺惺作态。他去亲吻彼得实际意义上的妻子费尼慈加被叔叔撞见,要决斗。他认为保罗【你发生了一种发展骑士精神的幻想。】【莫非他替他兄弟出气吗?并且亲个吻,究竟有什么要紧呢?】回到自己家里,对于自己的父母又怎样呢?父亲和母亲觉得伯扎洛甫是他们的骄傲,可是他们却不能在他的眼前流露真情以免惹他生厌,【伯扎洛甫就对他父亲说道:“我到这里来住五六个星期。我打算做点工作,请你不要妨碍我。”】对待爱情,他是爱安娜的,可是他觉得爱情 “” 实是种假情感”。在他得了脓血病的弥留之际,他想到了基督,想到了要见安娜…… 读完《父与子》,伏案沉思。虚无主义与金刚经所说的是不是有点相通呢:“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人生的本质是虚无,可是陷在虚无里无法自拔也是悲催的。
译文在多处有些拗口读起来不甚理解。主要感触深的地方是两家父母对孩子的态度直接热烈又谨慎小心,其实也看到了自己父母的内心,有些心疼的感觉。
出版方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简称三联书店) 是一家有悠久历史的著名出版社。 它的前身是邹韬奋、徐伯昕等三十年代在上海创立的生活书店、新知书店和读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