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推荐语
以“隐形冠军”著称的德国家族企业在“专精特新”领域给了我们很好的示范,本书通过对这些企业的案例与研究,带你一起思考长期主义导向对中国企业的现实意义。
内容简介
我国企业在经历40年高速发展后纷纷开始思考新的发展模式,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让企业家们深切体会到遇危机而不倒的百年企业的真正涵义。而在这方面,德国的“隐形冠军”“百年企业”为我们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在德国,根基稳固的企业都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恶性通货膨胀等危机,始于19世纪的德国家族企业实现了从初创企业发展到今天的繁荣。
本书中,作者通过他们的观察以及数据分析,认为企业的长寿是可以实现的。但企业的长寿战略和成功战略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思维,长期的存续与发展之路并不是一场与优胜者的竞赛,而是行业中众多旅行者的无限期旅程。
基于这个前提,作者提出的思考和探讨包括:企业为什么要提倡长期导向?什么是企业的长期导向的定位?德国那些隐形冠军家族企业有什么特点?我们能从中获得什么样的启示?书中分析了基于股东价值理论的短期行为的危害性,倡导有机增长;解读了追求企业长寿所需要的合理的利润以及相应的创新和投资思维;强调并剖析了良好的公司治理这个基本前提;以及长期导向的企业应该如何对待增长、利润、传承等问题。
本书的一大特色是在正文穿插及文后附加了作者与德国百年企业掌门人的面对面访谈。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言(一) 企业要追求的不是成功战略,而是可持续发展战略
 - 序言(二) 在历史面前, 我们都深怀敬意
 - 第一章 什么是长期主义
 - 一、 经济衰退有时候是好事
 - 二、 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
 - 三、 家族企业的“耐心资本”
 - 四、 不确定性中的迭代法则
 - 第二章 长期主义导向
 - 第一节 什么是可持续发展战略
 - 一、什么是成功
 - 二、被忽略的关键因素
 - 三、成功没有通用配方
 - 四、安娜·卡列尼娜原则
 - 第二节 短期行为的危害性
 - 一、股东价值理论的危险性
 - 二、机床为什么是“德国制造”
 - 三、德国家族企业的投资逻辑
 - 四、企业管理中的短期行为
 - 五、长期主义导向检测: OODA循环模型
 - 六、什么时候必须实行短期行为
 -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企业特质
 - 一、家族企业与上市公司的区别
 - 二、要长寿,先“体检”
 - 第三章 长期主义的战略选择
 - 第一节 为什么需要可持续的业务模式
 - 一、不存在永远增长的行业
 - 二、因适应而可持续
 - 三、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 第二节 影响盈利能力的因素
 - 一、不同的生产方式
 - 二、产品质量是最重要、最有价值的KPI
 - 三、可管理的增长方式
 - 四、基于综合盈利能力的财务稳定性
 - 第三节 创新和投资需求
 - 一、企业的创新需求
 - 二、企业的投资需求
 - 第四章 长期主义的组织特性
 - 第一节 企业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
 - 一、企业寿命和企业家寿命
 - 二、所有者 (股东) 群体对企业战略的影响
 - 三、长期任职的优势
 - 第二节 威胁企业生存的风险
 - 一、可能威胁企业生存的三大危险
 - 二、企业在宏观经济中的生存能力
 - 第五章 长期主义的治理法则
 - 第一节 治理模块和任务
 - 一、治理与可持续性的相关性
 - 二、公司治理的任务和方式
 - 三、间接领导的手段
 - 四、外部咨询
 - 第二节 公司治理场景
 - 一、创始人怎样治理自己的企业
 - 二、将“创造紧迫感”当作治理的任务
 - 三、财务数据解读中的10个误区
 - 第六章 可持续性企业的增长思辨
 - 一、 德国家族的企业增长规律
 - 二、 确立可持续发展的资本投资计划
 - 三、 利润合理才能生意兴隆
 - 四、 德国家族企业的并购逻辑
 - 第七章 企业可持续性的传承思维
 - 一、 创始人面临的两个陌生情境
 - 二、 如何在下一代手中实现长期增长
 - 三、 复杂的全面继任计划
 - 四、 如何选择职业经理人
 - 五、 职业经理人的专业素养
 - 六、 专业化治理家族企业
 - 七、 创始人配偶的七个角色
 - 八、 第二代股东的配偶应该怎么做
 - 九、 只有有声誉的家族才能将自己的姓氏赋予企业
 - 第八章 长寿的德国家族企业
 - 一、 德国经济的支柱
 - 二、 德国家族企业的成长与长寿
 - 三、 德国长寿企业的成功因素
 - 四、 德国五大协会
 - 五、 德国家族企业为什么拒绝IPO
 - 第九章 对话德国长寿企业掌门人
 - 一、 传统是不成文的成功法则
 - 二、 开发“我自己的”机械产品
 - 三、 复杂公司的简单战略
 - 四、 “我们俩对过渡方案都感到很满意”
 - 五、 步步为营的交接班
 - 六、 独立性和治理机制的契合
 - 七、 强大的连接
 
出版方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是在1979年,经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同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恢复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依靠北大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同时积极争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合作支持,出版了大量高水平、高质量、适应多层次需要的优秀高等教育教材。 北大出版社注意对教材进行全面追踪,捕捉信息,及时修订,以跟上各学科的最新发展,反映该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保持北大版教材的领先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