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投入产出核算演进:历史背景、新形势变革与实践框架

内容简介

在系统归纳整理中国投入产出核算与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历史演进基础之上,基于理论研究背景的新形势,讨论了SNA2008关于投入产出核算的变化、大数据背景下的中国投入产出核算及其供给使用表的引入,最后从实践分析的角度,分别论述了产业关联、对外贸易、区域影响、资源消耗、产业效率的具体现实问题,形成了中国投入产出核算的历史与背景→新形势下的变革→新形势下的实践的系统研究框架。

目录

  • 封面页
  • 书名页
  • 版权页
  • 内容简介
  • 作者简介
  • 前言
  • 目录
  • 第一篇 历史发展与制度背景
  • 第一章 历史演进脉络:中国投入产出核算的回顾与展望
  • 一、对实践工作的回顾
  • 二、对学术研究的回顾
  • 三、对学术会议的回顾
  • 四、对中国投入产出核算的展望
  • 五、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本土制度背景: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建立与发展
  • 一、基于实践工作的总结
  • 二、基于理论研究的总结
  • 三、基于学科建设的总结
  • 四、本章小结
  • 第二篇 新形势下的变革
  • 第三章 国际标准的指导:SNA(2008)中投入产出核算的变化及对中国的启示
  • 一、章节结构的变化
  • 二、新增内容与删减内容
  • 三、做出重要更改及重点强调的内容
  • 四、SNA(2008)中投入产出核算内容的变化特点
  • 五、对中国投入产出核算的启示
  • 六、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大数据的影响:大数据背景下的中国投入产出核算
  • 一、中国投入产出核算应用大数据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二、大数据背景下中国投入产出核算的机遇
  • 三、大数据背景下中国投入产出核算的挑战
  • 四、大数据对中国投入产出核算变革的启示
  • 五、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核算框架的完善:供给使用表的引入
  • 一、供给使用表的编制基础
  • 二、SNA推荐的供给使用表
  • 三、供给使用表在国民经济核算中的作用
  • 四、完善我国供给使用表编制和使用的建议
  • 五、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统计方法的补缺:中国进口竞争型投入产出表的局限及调整方法比较
  • 一、中国进口竞争型投入产出表的局限
  • 二、中国进口竞争型投入产出表调整方法的比较
  • 三、基于不同调整方法的实际应用比较
  • 四、本章小结
  • 第三篇 新形势下的实践
  • 第七章 产业关联实践:中国金融业产业关联效应研究
  • 一、引言
  • 二、方法介绍和数据说明
  • 三、中国金融业产业关联效应的国内比较
  • 四、中国金融业产业关联效应的国际比较
  • 五、结论及政策建议
  • 六、本章小结
  • 第八章 对外贸易实践:贸易增加值与增加值贸易的比较研究
  • 一、引 言
  • 二、贸易增加值与增加值贸易的理论内涵比较
  • 三、贸易增加值与增加值贸易的核算方法比较
  • 四、贸易增加值与增加值贸易的实证检验比较
  • 五、对中国国际贸易核算的启示
  • 六、本章小结
  • 第九章 区域影响实践:中日间经济影响的测度及启示
  • 一、引言
  • 二、中日间经济影响的现状
  • 三、中日间经济影响测度的模型构建
  • 四、基于宏观视角的中日间经济影响测算
  • 五、基于产业视角的中日间经济影响的测算
  • 六、结论及启示
  • 七、本章小结
  • 第十章 演资变源的消结耗构实分践析:中及国驱水动足迹因素分解
  • 一、引言
  • 二、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水足迹分析模型构建
  • 三、数据来源
  • 四、中国水足迹演变的结构分析
  • 五、中国水足迹演变的驱动因素分解
  • 六、结论与政策建议
  • 七、本章小结
  • 第十一章 中环国境外评贸估结实构践调:隐整含的碳节失碳衡下效应研究
  • 一、引言
  • 二、研究方法与模型构建
  • 三、数据来源
  • 四、完全碳排放强度与外贸结构特征
  • 五、中国对外贸易隐含碳的失衡
  • 六、中国外贸结构调整的节碳效应
  • 七、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八、本章小结
  • 第十二章 产业效率实践:全口径中国文化产业投入产出效率研究
  • 一、引言
  • 二、文化产业投入产出效率模型的建立
  • 三、数据来源和变量选取
  • 四、文化产业投入产出效率的测算和解读
  • 五、结论及建议
  • 六、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清华大学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80年6月,是由教育部主管、清华大学主办的综合出版单位。植根于“清华”这座久负盛名的高等学府,秉承清华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人文精神,清华大学出版社在短短二十多年的时间里,迅速成长起来。清华大学出版社始终坚持弘扬科技文化产业、服务科教兴国战略的出版方向,把出版高等学校教学用书和科技图书作为主要任务,并为促进学术交流、繁荣出版事业设立了多项出版基金,逐渐形成了以出版高水平的教材和学术专著为主的鲜明特色,在教育出版领域树立了强势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