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通过梳理与考察中日学界关于公私问题的研究成果,揭示了在哲学意义上探索公私问题对于建构公共哲学的根本性意义。

内容简介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公共哲学”问题成为学界的前沿探索之一,出现了一批重要的研究成果。“公共哲学”问题由美国学者李普曼首倡,接着出现了哈贝马斯、汉娜·阿伦特等的关于公共性问题的论述。到了20世纪末,日本学界掀起了一场探索公共哲学的学术运动。

根据目前学界的基本判断,公共哲学是一门探索公共性问题的学问。公共性问题自然涉及“公”“私”“公共”概念及其关系问题。因此,本书回顾了李普曼、哈贝马斯、汉娜·阿伦特的相关论说,通过梳理与考察中日学界关于公私问题的研究成果,批判性地分析了“公”“私”的相对性本质以及既往研究的不足,揭示了在哲学意义上探索公私问题对于建构公共哲学的根本性意义,最后阐述了“和而不同”理念对于新时代建构公共哲学的重要思想价值。

目录

  • 版权信息
  • 编委会名单
  • 序言
  • 前言
  • 第一章 中日学界公共哲学探索的兴起
  • 第一节 李普曼所谓的“The Public Philosophy”
  • 第二节 日本学界的公共哲学探索
  • 第三节 中国学界的公共哲学研究
  • 第二章 关于公共性问题
  • 第一节 何谓“公共性”
  • 第二节 哈贝马斯所谓的“市民公共性”
  • 第三节 汉娜·阿伦特的公共性视角
  • 第三章 中国思想史上的“公”“私”“公共”问题
  • 第一节 中国思想史上的“公”“私”概念
  • 第二节 “公”“私”“公共”的内涵层次
  • 第三节 作为领域的“公”与“私”
  • 第四章 日本学界的公私问题研究
  • 第一节 从比较思想史的角度研究公私问题
  • 第二节 公私问题的跨学科比较研究
  • 第三节 日本历史与社会中的公私问题
  • 第五章 中国学界区别于日本学界的两个视角
  • 第一节 关于公共知识分子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公共性问题的提出
  • 第二节 关于公共知识分子的研究
  • 第三节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公共性问题的研究
  • 第六章 公与私的相对性和公共哲学的建构
  • 第一节 公与私的相对性
  • 第二节 关于人的“相对性”思考的起源
  • 第三节 作为理念的“和而不同”
  • 余论 公私问题与公共哲学的探索
  •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出版方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55年,是新中国建立后成立的第一家大学出版社。时光在文字与光阴中驻足,我们在积聚书香与赓续文脉之时,也有一点小小的向往,在徜徉中拢住自我与他者的目光,给天下读书人一点点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