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宗教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93千字
字数
2014-04-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旨在通过深入研究马克思现代性思想,对当代社会发展的一些重要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作出新的思考与回应。
内容简介
首先,在当代境遇中阐明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问题意识与方法论特征。其次,运用马克思的观点和方法,从资本逻辑出发探讨现代性的矛盾与超越等基本问题,并观照、回应当代社会发展的新问题、新特征和新趋势。最后,运用马克思的观点和方法,开启马克思与当代社会理论家的思想对话,探讨当代中国现代性建构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凸显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当代价值。
通过问题式的探讨,激活马克思的经典思想,为建构马克思主义当代形态开辟理论路径,为解决当代社会发展的实践难题提供思想启迪。
目录
- 版权信息
- 总序
- 导论
- 一、 现代性问题的缘起、结构与言路
- (一)现代性概念的多重内涵
- (二)现代性问题的结构与言路
- 二、 马克思现代性思想在当代社会发展中的凸显
- (一)马克思现代性思想与当代社会发展实践的“相关性”
- (二)马克思的现代性话语:“缺席”与“召唤”
- (三)马克思思想视野中的“现代性”问题
-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面临的困难
- (一)马克思思想与现代性的关系
- (二)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基本特征和方法论
- (三)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理论内容与具体问题
- (四)马克思现代性思想与西方现代性思想的比较对话
- (五)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现实意义和当代价值
- 四、 本书的基本思路、主要观点
- 第一章 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问题意识
- 一、 问题的演进:从“继承启蒙”到“超越启蒙”
- (一)启蒙现代性的继承与发展
- (二)启蒙现代性的批判与超越
- 二、 审视的对象:资本主义现代性
- (一)资本主义现代性:资本主义与现代性的结合
- (二)资本主义与现代性的“制度性维度”
- 三、 思考的主旨:超越资本主义现代性
- (一)资本主义现代性的“历史二重性”
- (二)资本主义现代性的“自我扬弃”
- 四、 思想的性质:现代社会理论
- (一)现代性的“病理学”
- (二)总体性的视野
- 第二章 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方法论特征
- 一、 从制度诊断到总体治疗
- (一)制度诊断
- (二)总体治疗
- (三)“诊断—治疗”模式
- 二、 矛盾分析中的内在批判
- (一)辩证的现代性立场
- (二)内在批判与内在超越
- (三)社会批判与社会建构
- 三、 历史视野中的过程分析
- (一)“事实”的社会历史性
- (二)大尺度视野中的社会发展
- (三)“双向开放”的历史视野
- 四、 全球眼光与人类关怀的结合
- (一)全球眼光与人类关怀
- (二)马克思:一个世界主义者?
- 五、 价值评价与历史分析的贯通
- (一)规范基础的主要内涵
- (二)规范基础的基本特征
- (三)规范基础的理论功能
- 第三章 现代性的生成与发展
- 一、 现代性的最终根源:现代生产
- (一)现代性起源的决定因素
- (二)现代性运行的主导环节
- (三)生产:消费社会的根源
- 二、 现代性的基本动力:资本
- (一)资本的实质与本性
- (二)资本的动力作用机制
- (三)“知本”还是“资本”?
- 三、 现代性的社会基础:市民社会
- (一)国家与市民社会:分离与分裂
- (二)市民社会的“自我分裂”
- (三)市民社会的整合方式
- (四)民族国家的当代建构
- 四、 现代性的世界拓展:全球化
- (一)全球现代性:现代性与全球化的统一体
- (二)全球现代性的内在矛盾
- (三)“全球混沌”的根源与实质
- (四)全球治理的趋势与可能
- 第四章 现代性的矛盾与困境
- 一、 现代性的矛盾逻辑问题
- 二、 何谓“资本逻辑”?
- (一)资本逻辑的动态结构:生产与扩大再生产
- (二)资本逻辑的多重形态:总体化进程
- (三)资本逻辑的内在矛盾:基本矛盾及其表现
- (四)资本逻辑的演化趋势:从“无限扩张”到“自我克服”
- 三、 资本逻辑的“二重性”
- (一)资本逻辑的二重性:价值增殖与劳动过程
- (二)资本逻辑的内在界限:资本的自我矛盾
- (三)资本逻辑的外在界限:社会界限与自然界限
- 四、 资本逻辑决定现代性逻辑
- (一)现代性逻辑的结构特征:总体性与差异性
- (二)现代性逻辑的多重内涵:科学技术、社会分化、政治权力与文化冲突
- (三)现代性逻辑的发展趋势:从“自我建构”走向“自我扬弃”
- 五、 “理性”、“文明”、“进步”与“发展”的裂变
- (一)现代性的矛盾本质问题
- (二)资本逻辑与“理性”的自我分裂
- (三)资本逻辑与文明进程的逆转
- (四)资本逻辑与社会进步的代价
- (五)资本逻辑与人的发展的悖论
- 六、 “自由民主”的深层悖论
- (一)“自由民主”悖论的实质
- (二)“自由”、“平等”的催生与歪曲
- (三)“民主”的裂变
- 第五章 现代性的终结与超越
- 一、 现代性的超越问题
- (一)现代性的“不可超越论”与“外在超越论”
- (二)现代性的“内在超越论”
- 二、 现代性的“内在超越”
- (一)超越的“内在性”
- (二)“可超越性”与“不可超越性”
- (三)可超越的“资本主义”与不可超越的“市场经济”
- 三、 “内在超越”的基础与前提
- (一)物质基础的内部成熟
- (二)超越趋势的内部孕育
- (三)过渡形式的内部生成
- 四、 “新现代性”的建构
- (一)“新现代性”建构的历史途径
- (二)“新现代性”建构的社会基础
- (三)自由人联合体:扬弃资本主义社会
- (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超越现代自由
- 第六章 马克思现代性思想与当代社会理论
- 一、 当代思想对话的基础与途径
- 二、 马克思与福柯:资本、权力与现代性
- (一)总体性方法与微观物理学:现代性的诊断方式
- (二)资本逻辑批判与微观权力批判:现代性的诊断过程
- (三)总体资本与微观权力:现代性的诊断结果
- (四)社会革命与生存美学:现代性的治疗方案
- 三、 马克思与哈贝马斯:社会总体与领域分化
- (一)辩证逻辑与形式逻辑:现代性的思维方式
- (二)社会总体性与领域分化:现代性的诊断模式
- (三)总体超越与领域协调:现代性矛盾的治疗
- 第七章 马克思现代性思想与当代中国现代性建构
- 一、 “中国特色现代性”与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当代价值
- (一)中国现代性建构的“特殊性”
- (二)在“中国特色”中把握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当代价值
- (三)超越“反现代化论”与“西化论”的二元对立
- 二、 当代中国现代性建构可能面临的风险与挑战
- (一)资本与现代性的蓬勃发展
- (二)资本与现代性发展可能面临的风险与挑战
- (三)资本—权力:风险与挑战的重要原因
- 三、 推进当代中国现代性的全面发展
- (一)转换发展理念与发展方式
- (二)防止资本与权力发生交换
- (三)推进现代性全面发展的具体途径
- 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55年,是新中国建立后成立的第一家大学出版社。时光在文字与光阴中驻足,我们在积聚书香与赓续文脉之时,也有一点小小的向往,在徜徉中拢住自我与他者的目光,给天下读书人一点点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