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延安农村工作调查团:晋陕农村社会经济演变重要史料。

内容简介

“延安农村工作调查团”(又称“延安农村调查团”)所进行的晋陕调查是湖南农民运动考察之后又一次非常重要的社会调查,收集和整理的资料是研究三四十年代晋陕农村社会经济演变的最重要的史料。调查既涵盖了农村租佃、借贷和雇佣等主要生产关系,又对土地、人口、劳动力、农业资本及耕作与分配等生产力状况进行了细致普查,尤其关注了当时生产力的代表或哪个阶层能够代表当时生产力的发展道路。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言
  • 凡例
  • 第一编 黑峪口村与黑峪口行政村调查
  • 一、概况
  • 二、阶级变化问题
  • (一)地主
  • (二)富农
  • (三)中农
  • (四)贫农
  • (五)雇农
  • (六)工人
  • (七)小商人
  • (八)贫民
  • (九)其他成分
  • 三、人口与劳动力变化
  • (一)人口
  • (二)劳动力
  • 四、土地占有问题
  • 五、土地使用问题
  • 六、租佃关系问题
  • (一)租出与伙出
  • (二)租进与伙进
  • (三)租佃土地中的本村与外村关系
  • 七、地租问题
  • (一)关于地租一般情形
  • (二)减租与交租问题
  • (三)外村地、户数、社地等问题
  • 八、土地典押与回赎
  • 九、借贷关系
  • 十、商业
  • (一)物价
  • (二)入境货与出境货
  • (三)集市与农村
  • (四)商店与摊贩
  • (五)商业利润与商人生活
  • (六)发展商业中的困难和障碍
  • (七)关于公营商店
  • 十一、手工业
  • 十二、文化教育
  • (一)知识分子
  • (二)小学校
  • (三)社会教育
  • 十三、政治环境
  • (一)红军东渡
  • (二)抗战
  • 第二编 任家湾村调查
  • 一、序言
  • (一)蔚汾河的口岸
  • (二)“地利”和“天时”
  • (三)新政治和旧政治
  • (四)前线的后方和后方的前线
  • (五)“父子村”的衰落
  • (六)小农村社
  • 二、阶级关系的变化
  • 三、土地诸问题
  • (一)土地种类与质量
  • (二)各阶级土地占有
  • (三)各阶级土地使用
  • (四)各阶级自种、伙种、典种的土地
  • (五)各阶级租出、伙出、典出的土地
  • (六)各阶级土地占有与土地使用情形的比较
  • (七)租种和伙种及其租率的变化
  • (八)“户地”
  • (九)“庙地”
  • 四、各阶级人口的变化
  • 五、借贷关系的变化
  • 六、牲畜、肥料、种子诸问题
  • (一)牲畜
  • (二)肥料
  • (三)种子
  • 七、农具和农具的占有及水利设施
  • (一)古老的农具
  • (二)农具的占有
  • (三)水利
  • 八、各种农作物的产量
  • (一)农作物的种植面积与单位产量
  • (二)单位面积的人工与畜工投入
  • (三)农作物的种类与产量
  • (四)农民一年中是怎样奋斗的?
  • 九、春耕动员会
  • 十、蒸酒和制粉业
  • (一)蒸酒
  • (二)粉房
  • 十一、人民负担
  • (一)赵承绶时代半年的负担
  • (二)新政权下的救国公粮
  • (三)新政权下的村摊款
  • (四)新政权下的劳役负担
  • (五)田赋
  • 十二、文化生活
  • (一)文化教育
  • (二)神灵崇拜
  • (三)“神官”“神婆”
  • (四)天旱祈雨
  • (五)战争与信仰
  • (六)迷信与娱乐
  • (七)婚丧礼俗
  • (八)卫生习惯
  • 十三、村政权
  • (一)政治情况
  • (二)村政权
  • (三)村政权的各种组织
  • (四)村的群众组织与群众工作
  • 第三编 中庄村调查
  • 一、各阶级人口与劳动力的变化
  • (一)人口变化
  • (二)劳动力变化
  • 二、各阶级土地占有的变化
  • 三、各阶级土地使用的变化
  • 四、各阶级租进、伙进、典进与租出、伙出、典出土地的变化
  • 五、租率变化问题
  • 六、耕牛占有与使用问题
  • 七、各阶级的政治表现
  • 八、村政权
  • (一)村政权发展简史
  • (二)村政权下的附属组织
  • (三)抗战以来村的政权工作
  • (四)村政权干部
  • (五)政权的领导问题
  • 九、群众团体
  • (一)抗战以来各团体与自卫队建立与发展
  • (二)群众团体的领导问题
  • 第四编 桑蛾村调查
  • 一、人口与劳动力
  • 二、土地占有与劳动力
  • 三、土地占有
  • 四、土地使用
  • 五、租佃关系
  • 六、土地伙出典出数量及户数变化(初稿)
  • 七、抗战以来各阶级的变化
  • 八、村政权与群众关系(初稿)
  • (一)村政权
  • (二)群众组织
  • 第五编 唐家吉村调查
  • 一、阶级关系的变化
  • (一)两个户的详细调查
  • (二)阶级变化的一般情形
  • (三)阶级变化的几个时期
  • (四)阶级变化的一般原因
  • (五)尾志
  • (六)补记——移来户与外出户
  • 二、人口与劳动力的变化
  • (一)抗战以来各阶级人口的变化
  • (二)战后劳动力的增减变化
  • 三、土地分配
  • (一)土地质量与占有
  • (二)土地占有与人口
  • (三)战后土地的变化
  • (四)外村地与本村地比较
  • (五)土地占有与劳动力
  • 四、土地使用
  • (一)土地使用及其变化
  • (二)土地使用变化的原因及其趋势
  • (三)土地占有与使用的矛盾问题
  • (四)租种伙种地的比较
  • 五、租佃关系
  • (一)抗战以来土地租额租率的变动
  • (二)减租与交租的实际情况
  • 六、村政权问题
  • (一)村政权
  • (二)群众组织
  • (三)村干部
  • 第六编 高家村调查
  • 一、抗战以来各阶级人口与劳动力的变化
  • (一)人口变化
  • (二)人口变化的原因
  • (三)劳动力的变化与原因
  • (四)人口、劳动力与土地占有、土地使用的比较
  • (五)小结
  • 二、抗战以来的土地租佃问题
  • (一)租佃一般状况
  • (二)各阶级土地租出、伙出、典出与租入、伙入、典入变化
  • (三)抗战以来租率的变化
  • (四)抗战以来租佃形式的变化
  • (五)减租状况
  • 三、抗战以来的雇佣问题
  • (一)雇佣一般情形
  • (二)抗战以来雇工的变化
  • (三)抗战以来佣工的变化
  • (四)工人的作息时间和工资变化
  • (五)雇工伴种和租的比较
  • 四、役畜问题
  • (一)关于养牛养驴的收益与消耗
  • (二)抗战以来各阶级牛驴占有的变化状况与原因
  • (三)关于牛的租出与租入
  • (四)抗战以来各阶级土地使用与牛的占有的比较
  • 五、政权问题
  • (一)各阶级政治态度的变化
  • (二)村政权
  • (三)村的较大的中心工作
  • (四)改选村长
  • (五)村干部
  • (六)区村领导方式
  • (七)群众团体
  • (八)区级政权、群众团体及党的一些零星问题
  • 第七编 赵家川口村调查
  • 一、各阶级关系的变化
  • (一)各阶级阵容
  • (二)变化情况及其原因和趋势
  • (三)总说
  • 二、人口与劳动力的变化
  • 三、土地占有的变化
  • (一)数量上的变化
  • (二)质量上的变化
  • (三)外村地
  • (四)与劳动力对比
  • 四、土地使用的变化
  • (一)各阶级使用土地情形
  • (二)各阶级使用土地增减情形
  • (三)各阶级土地占有与使用的矛盾
  • (四)与劳动力对比
  • (五)典地
  • (六)押地
  • 五、租佃关系
  • (一)租佃关系中的各阶级
  • (二)租率的变化
  • (三)租佃形式的变化
  • (四)缴租与减租
  • (五)宗族血缘关系的作用
  • 六、借贷关系
  • 七、雇佣关系及工资
  • (一)雇佣关系
  • (二)工资
  • 八、牲畜的占有与使用
  • (一)役畜的占有
  • (二)役畜的使用及其调剂
  • (三)猪羊的占有
  • 九、村政权问题
  • (一)村政权情况
  • (二)现有组织
  • (三)附属组织
  • (四)一年来的工作
  • (五)干部
  • 第八编 西坪村调查
  • 一、抗战以来阶级关系的变化
  • 二、抗战以来各阶级土地占有
  • 三、抗战以来各阶级土地使用
  • 四、各阶级土地租入租出、伙入伙出及典押回赎
  • (一)土地租入租出
  • (二)土地伙入伙出
  • (三)租入租出与伙入伙出比较
  • (四)土地典押与回赎
  • 五、租佃形式及租期变动
  • (一)租佃形式
  • (二)租佃关系在大变动中(不稳定性)
  • 六、租率与租佃中的宗族血缘关系
  • (一)租率
  • (二)租佃中的宗族血缘关系
  • 七、人口与劳动力变化
  • (一)人口变化
  • (二)人口出生和死亡
  • (三)劳动力的变化
  • 八、借贷关系
  • 九、政权问题
  • (一)民运组织的介绍
  • (二)民运干部的分析
  • (三)政权民运工作
  • (四)从西坪自然村看区与行政村的领导
  • (五)西坪自卫队群众大会记录
  • 十、各种调查统计表
  • 第九编 花园沟村调查
  • 一、阶级关系的变化
  • 二、各阶级人口与劳动力的变化
  • (一)各阶级人口的变化
  • (二)各阶级劳动力占有的变化
  • (三)兵役动员问题
  • 三、各阶级土地占有的变化
  • 四、各阶级土地使用面积的变化
  • 五、各阶级租进租出土地及户数的变化
  • (一)各阶级租进土地与户口数量的变化
  • (二)各阶级租出土地与户口数量的变化
  • 六、租佃关系的变化
  • (一)租佃关系中的几个一般问题
  • (二)抗战以来减租、缴租与租率的变化
  • 七、合作社概况
  • 八、行政村支部
  • (一)建立、发展与巩固
  • (二)党员、小组与党委
  • (三)党员、干部与党组织在群众中的作用
  • (四)关于支部工作的改善
  • 九、支部是怎样建立起来的
  • 十、支部党员列传
  • 十一、支部发展变迁
  • 十二、村政权及其上下领导关系
  • (一)村政权的组织与工作
  • (二)区村的领导方式
  • (三)村干部
  • (四)对于区村领导的意见
  • 第十编 柳叶村调查
  • 一、阶级关系
  • 二、人口与劳动力
  • 三、土地占有与使用问题
  • (一)各阶级土地占有的变化
  • (二)土地买卖与典当
  • (三)土地占有与劳动力占有之间的矛盾
  • (四)土地使用
  • 四、租佃关系
  • (一)土地租佃
  • (二)租率的变化
  • (三)减租与交租
  • 五、借贷关系
  • 六、役畜的占有与使用
  • (一)役畜的占有
  • (二)牛的使用
  • 七、村政权与群众团体
  • (一)村政权的简单沿革
  • (二)村政权的各种组织
  • (三)村政权的干部
  • (四)村政权的各种工作
  • (五)区村的领导
  • (六)群众团体的组织与工作
  • (七)群众团体的干部
  • 八、村公粮、村摊款与田赋
  • (一)公粮
  • (二)村摊款
  • (三)田赋
  • 表格目录
  • 索引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南京大学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是南京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大学出版机构,自1984年成立之日起,就秉承“学术立社、品牌兴社”的出版理念, “昌明国粹、融化新知”的出版宗旨,坚持以精品出版为“魂”、学术出版为“本”的经营思路,形成了自身在高品位学术专著、高校精品教材、传统思想文化出版、国外学术名著译介等方面的出版特色,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出版高地,中华民国史出版重镇,国外学术前沿重要译介平台。迄今出版的万余种图书中,多种图书获得了包括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等在内的各类图书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