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理论实证结合,全面探析中国舆论引导,总结经验教训,探讨挑战及应对方法。

内容简介

本书力图将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全面勾勒出在中国和谐社会视野下舆论引导的特点、格局、影响、作用及变化轨迹,总结国内舆论引导的经验和教训,介绍国外舆论控制的模式和方法,探讨当下舆论引导所面临的挑战,以及成功引导舆论的机制、方法和手段,提出建构舆论生态指标体系和舆论传播预警系统。

目录

  • 版权信息
  • 历史转折关头的明智选择——《21世纪媒介理论丛书》序言
  • 第一章 和谐社会与舆论传播
  • 第一节 舆论:公众意见的传播
  • 一、从传播看舆论的含义
  • 二、舆论的性质
  • 三、舆论传播的特点
  • 第二节 新闻传播与舆论的互动关系
  • 一、新闻传播对舆论传播的影响
  • 二、参与权:舆论主体对新闻传播的要求
  • 第三节 大众媒介与舆论监督
  • 一、大众媒介的舆论监督功能
  • 二、现代舆论监督依赖大众媒介
  • 三、被舆论监督的大众传播媒介
  • 第四节 媒介作为执政的特殊机构
  • 一、媒介对人与社会产生思想引导、政治控制等作用
  • 二、执政者运用媒介实现其政治权力
  • 三、提高我国媒介执政能力的思考
  • 第五节 媒介的当下使命及社会责任
  • 一、中国媒介必须确立自己的中国身份
  • 二、中国媒介必须确立自己的愿景
  • 三、中国媒介必须坚持自己的原则
  • 四、中国媒介既要自律也要他律
  • 第二章 舆论传播研究的历史、现实与趋势
  • 第一节 国外舆论研究的演进轨迹
  • 第二节 中国舆论研究的现状扫描
  • 第三节 舆论传播研究的发展趋势
  • 一、舆论传播研究日益得到重视
  • 二、舆论传播研究面日益扩大
  • 三、舆论传播研究科学性日益增强
  • 第三章 中国古代的舆论传播形态和思想
  • 第一节 中国古代多彩的舆论形态
  • 一、原始舆论及其特征
  • 二、奴隶社会的舆论形态及其特征
  • 三、封建社会的舆论形态及其特征
  • 第二节 中国古代精湛的舆论思想
  • 一、舆论与天意及政权
  • 二、舆论与民智及自由
  • 第四章 中国近代的舆论发展与研究
  • 第一节 19、20世纪之交的舆论研究
  • 一、舆论的勃兴和舆论思想的活跃
  • 二、舆论研究的集大成者——梁启超
  • 第二节 辛亥革命时期的舆论研究
  • 一、多样化的舆论宣传形式及其思想
  • 二、孙中山的舆论活动和舆论思想
  • 第三节 国民党的舆论统制政策
  • 第四节 两个对立的舆论传播学派
  • 一、民众革命学派
  • 二、理想主义学派
  • 第五章 现代马克思主义舆论思想的传入和发展
  • 第一节 马恩列的舆论思想
  •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新闻舆论思想
  • 二、列宁的出版自由思想
  • 第二节 毛泽东的舆论思想
  • 一、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论述
  • 二、关于舆论一律与不一律的思想
  • 第六章 舆论传播研究的新局面
  • 第一节 中国社会科学界对舆论的研究
  • 第二节 中国对西方舆论传播思想的引介
  • 一、现代心理学途径
  • 二、社会学途径
  • 三、社会心理学途径
  • 四、理性主义途径
  • 五、综合性舆论研究模式
  • 第七章 八十年代以来中国舆论传播研究的状况
  • 第一节 舆论研究的主要著作及其评价
  • 一、舆论研究的主要著作
  • 二、舆论研究著作的总体评价
  • 第二节 舆论学著作主题研究回顾
  • 一、舆论的定义探讨
  • 二、舆论的形成原因的分析
  • 三、舆论结构形态的研究
  • 四、舆论的静态特征和动态特征的描述
  • 五、舆论社会功能的研究
  • 六、对网络舆论的研究
  • 七、舆论社会控制的研究
  • 八、舆论测量的研究
  • 第三节 舆论研究论文的全面考察
  • 一、舆论研究论文考察依据与比较
  • 二、舆论研究论文的特征
  • 三、舆论研究论文的评价
  • 第四节 舆论传播研究的论文主题分析
  • 一、舆论导向研究
  • 二、舆论监督的研究
  • 第五节 新世纪舆论传播研究的文化景观
  • 一、网络舆论
  • 二、舆论引导
  • 三、舆论监督
  • 四、紧扣时代主题的舆论研究
  • 五、舆论学基础理论
  • 六、国际舆论研究
  • 七、危机传播与舆论研究
  • 第八章 和谐舆论传播的基础
  • 第一节 媒介核心价值观的构建
  • 一、构建媒介核心价值观的紧迫性
  • 二、构建媒介核心价值观必须遵守的原则
  • 三、媒介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
  • 四、构建媒介核心价值观的意义
  • 第二节 媒介版图的和谐分布与发展
  • 一、媒介版图的现状
  • 二、建立和谐媒介版图的途径和对策
  • 第三节 重建和谐统一的“媒介身份”
  • 一、媒体的角色冲突
  • 二、中国媒体的身份危机
  • 三、媒体身份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
  • 四、媒体身份重建的途径
  • 第九章 网络新媒体的舆论传播
  • 第一节 网络舆论的形成及传播特点
  • 一、网络舆论形成的特殊土壤
  • 二、网络舆论的传播特点
  • 第二节 网络舆论引导的重点
  • 一、当好网络意见领袖,形成主导的意见流
  • 二、加强主流媒体网站建设,发挥传播主流意识的功能
  • 三、充分结合新技术,实现对网络舆论的有效把握和引导
  • 四、重视发掘商业网站的优势,营造有利的舆论氛围
  • 第三节 网络舆论传播的挑战及解决途径
  • 一、守门人角色弱化,网络媒介舆论引导难度大
  • 二、虚假信息被聚合放大,影响社会稳定和谐
  • 三、网民个体责任意识淡薄,容易导致网络舆论暴力
  • 四、网络传播的全球化和自由性,导致监控难度加大
  • 五、网络媒体分布不平衡,网络接触度城乡差距显著
  • 第四节 手机舆论传播的特点和趋势
  • 一、中国WAP市场概况
  • 二、手机媒体的传播特点
  • 三、手机舆论传播的舆论影响
  • 四、手机舆论引导的策略
  • 第十章 对农传播与舆论引导
  • 第一节 对农舆论传播的特殊性
  • 第二节 对农传播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 一、涉农媒介难以走出市场困境,处于被边缘化的状态
  • 二、媒介内容城市化,农村受众受排斥
  • 三、农民形象刻板化,人文关怀有待加强
  • 四、娱乐信息过多,实用信息偏少
  • 第三节 新农村建设与舆论引导
  • 第十一章 舆论监督与法制建设
  • 第一节 舆论监督的地位、作用与原则
  • 第二节 舆论监督的对象、机制与定位
  • 第三节 舆论监督要加强法制
  • 一、进行舆论监督需要加强法制观念
  • 二、当前政府对舆论监督的制度建设
  • 第十二章 危机传播与舆论引导
  • 第一节 危机传播的特点
  • 一、危机与危机的类型
  • 二、危机传播及其特点
  • 第二节 危机传播与舆论引导的互动
  • 一、危机传播的舆论特点
  • 二、良好的舆论引导对化解危机的意义
  • 三、强化媒体舆论引导,建立应对危机的传播机制
  • 第三节 建立危机传播的预警机制
  • 一、媒体危机传播的预警功能
  • 二、建立危机预警机制的途径
  • 第十三章 流言作为畸形的舆论传播
  • 第一节 流言是舆论大战中的“常规武器”
  • 一、流言是不明信息的传播
  • 二、流言的五种特征
  • 三、形式多样的流言
  • 第二节 流言的孕育与传播
  • 一、流言的孕育和滋生
  • 二、流言传播的数学公式
  • 三、流言传播的条件
  • 四、流言传播的过程
  • 第三节 流言的危害与防范
  • 一、流言的危害
  • 二、遏制流言的困境
  • 三、防范流言传播的四种办法
  • 第十四章 舆论传播中的媒介恐慌与恐怖行为
  • 第一节 媒介舆论与恐慌文化
  • 第二节 媒介舆论与恐怖主义
  • 第三节 媒介恐慌与媒介恐怖的应对
  • 第十五章 和谐舆论传播的隐性障碍
  • 第一节 对舆论谴责的畏惧
  • 第二节 物质力量的匮乏
  • 第三节 传者自身知识水平的局限
  • 第四节 媒介议程的干扰
  • 第五节 信息流通的路障
  • 第六节 言语不通的障碍
  • 第十六章 舆情的预测与控制
  • 第一节 社会调查与舆情预测
  • 一、社会调查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
  • 二、当前社会调查舆情的热点、难点问题
  • 三、社会调查的步骤
  • 第二节 深度分析与舆情预测
  • 第三节 网络舆情信息的监控
  • 一、网络舆情监控
  • 二、建构舆情辅助决策支持系统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的前身是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成立于1985年,是改革开放后最早成立的大学出版社之一。其上级主管单位是中国传媒大学,业务上受国家教育部社科司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指导。2004年9月改称现名。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现有播音主持、语言艺术、新闻传播、影视艺术、媒体管理、编校译中心等六个编辑部,以及市场中心、出版部、行政与总编办公室、财务部、数字出版部、经营中心等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