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收录学术界关于中国古代文学某一时期、某一文体之兴衰历史的代表著作。

内容简介

中国历代文学文体、流派、理论、思潮层出不穷,异彩纷呈,以断代文体或专题为内容的文学史,有利于深入讨论和详尽描述,对推动学术发展、学科成熟,功莫大焉。为此,特选择二十世纪以来,学术界关于中国古代文学某一时期、某一文体之兴衰历史的代表著作,精心编辑,汇为丛刊,集中呈现给读者。

具体书目有:
《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全3卷)》:本书在中国近代历史的背景下,以中华民族广阔的历史文化为素材,系统而有重点地描述了我国多民族的近代文学发展的风貌,剖析了近代文学在吸收、融合西方文化以及创新方面的经验和局限,客观评价了近代文学创作的成就和历史地位。

《明代文学思潮史》:该书主要从文学思潮演进的维度,对明代文学的发展过程进行动态考察和整体观照,兼顾了文学的外部环境与内部构成的变化,将明代文学思潮的演变放在明代社会历史发展的总体背景中进行考察,并特别注意党争、知识分子政策和文化政策、理学的发展、科举风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和市镇经济的繁荣等对文学思潮的影响。作者对各种思潮和流派都有十分深入的分析和论述。这是一部完整描述明代文学思潮本来面目和演进轨迹的断代文学史。

《唐前志怪小说史》:志怪小说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特别兴盛的文学体裁,涌现了很多重要的作品如《博物志》《搜神记》《拾遗记》等,它们为后代唐传奇、宋代平话等文学体裁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唐前志怪小说史》是一部系统研究志怪小说起源与发展历史的论著。作者对志怪小说的类型、志怪小说产生的社会原因,以及代表性的作品做了深入的分析和阐释。这是当代学界一部很重要的断代专题文学史佳作。

《汉代文学思想史》:本书是研究两汉文学思想的专著,“力求给有汉四百二十六年文学思想予以较全面之推阐与较中肯之评价,一则以重新评价西汉中叶经学隆盛期之文学思想、两汉之转折期之文学思想与东汉末年变革期之文学思想为重点,以显其隐奥,以示其流变”。在撰写方式上,本书没有采取通常的按时间排列作家作品的方式,而是将“史”与“专题”的研究相结合,以在广度和深度上适应“思想史”的研究要求。至今仍是相关领域的经典专著。

《唐代小说史》:以时代为线索,系统地考察了唐代小说的兴起、繁荣和衰落,详尽地介绍了唐代前期、中期、后期和五代十国时期小说集的主要内容和艺术成就。并在附录部分考察了唐代小说的文献情况及“诗笔”和“诗文小说”在唐代小说中的兴衰。该书资料扎实,考辨精审,论述精湛,是研究唐代小说的上乘之作,对于唐代小说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清诗流派史》:本书条分缕析,又融会贯通,既努力地探究清代各流派产生、发展的历史原因及诗学本身的原因,又精心寻绎各流派之间的相互影响;既沿波讨源,探求其继武前贤之处,又能由表及里,较确切地撷取其思想艺术方面的独到特点,平实地阐述其得失,考究其消长。此书用力甚勤,资料翔实,自成体系,多有精审之见。

《明清传奇史》:详细地梳理了传奇在明清的兴起、发展、繁荣和衰落,具体分析了每个时代传奇的主题、代表作家、代表作品、流派以及戏曲理论,立体地呈现了明清传奇的发展脉络和风格特征,对于明清传奇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第一编梳理了传奇的起源、体制的确立和主题的变异;第二编论述了传奇在明万历年间至清顺治年间的风行;第三编考察了传奇在清顺治年间至康熙年间的繁盛;第四编考察了传奇在清康熙末年至嘉庆年间的强弩之末;第五编考察了清道光元年至宣统年间传奇的漂泊无依。这是一部研究明清传奇的力作,初版出版后广受学界好评。

《清诗史(上下)》:本书运用“诗文化学”批评方法,关注并契入科举文化、隐逸文化、地域文化、家族文化诸基因,以认辨清代诗歌繁富杂的诸多特定现象,立足于文本本位,采用诗、史互证的方法。书中对那些貌似寻常而内里深沉的人物的解剖,尤能显示著者那看透世事人心的犀利眼光。书中对诗人群体和诗学大家的分析,都选择了独特的切入角度,其论述语言也有着强烈的个人化色彩。著者的踏实学风使该书的学术成就代表了当代清诗研究应有的水准。

《清词史》:以词风流变为主脉,以词派消长和各时期重大词创作活动及群体实践为骨干,以对大家、名家的创作论评为经纬。评估则从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两个方面探觅其“因”和“变”的沿革流向为重点。书中资料丰富、结构严密,理论概括清楚,文笔洗炼,为当代清词研究的开山之作和入门津梁。

《明词史(增订版)》:本书把明代近三百年词史分为承前、衰蔽、中兴、发展、终结五期,对明初遗民词人,前期台阁体、打油体、理学体,中期吴门词派,晚明时期的艳词派、柳洲词派,和后期蔚然云兴的女性词人等群体流派,作了较为全面系统的勾勒与评价,展示了明词的发展脉络与风格特色。

《明代小说史》:本书完整地描述并分析了明代小说创作的发展历程,深入探讨了其间的特点和规律,对许多现象和问题都有创造性研究和精彩论述。书中有意识地尝试了各种研究方法,如模糊数学、突变论甚至数理统计等,对作者、出版、小说理论、官方的文化政策以及读者这五个交叉影响、互相制约的因素形成的一股合力对小说的发展的影响进行了全面研究,从而使小说史真正成为动态的小说发展史,开创了小说史研究的新范式。

《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增补本)》:本书主要讲述了汉魏六朝乐府文学的相对独立的生发、演进、成熟、衰微的过程。本次再版主要是修改了前次的一些文字和格式上的错误,并按丛书整体风格对格式进行了调整和统一。

目录

  • 清诗史:上下
  • 版权信息
  • 清诗史 上
  • 弁言
  • 绪论之一 清诗的价值和认识的克服
  • 绪论之二 清诗的嬗变特点——“朝”、“野”离立之势
  • 绪论之三 黑暗的王朝与迷乱的诗坛
  • 第一编 风云激荡中的心灵历程(上):遗民诗界
  • 引言
  • 第一章 宁镇·淮扬遗民诗群
  • 第二章 以方文、钱秉镫为代表的皖江遗民诗人——兼说地域文化世族
  • 第三章 喋血于山岭海涯的两浙遗民诗群
  • 第四章 顾炎武与吴中、秦晋遗民诗人网络——兼说遗民诗僧
  • 第五章 “交广从来是楚乡”——湘粤遗民诗界
  • 第二编 风云激荡中的心灵历程(下):清初诗坛
  • 引言
  • 第一章 江东三大家
  • 第二章 “绝世风流润太平”的王士禛
  • 第三章 朱彝尊的诗及其诗学观
  • 第四章 “南施北宋”和开府江南的宋荦
  • 第五章 查慎行论
  • 第六章 赵执信论
  • 清诗史 下
  • 第三编 “升平盛世”的哀乐心声:清中叶朝野诗坛
  • 引言
  • 第一章 耆儒晚遇的沈德潜
  • 第二章 翁方纲及其“肌理说”
  • 第三章 袁枚论
  • 第四章 乾嘉诗人谱(上)
  • 第五章 八旗诗人史略
  • 第六章 乾嘉时期地域诗派诗群巡视
  • 第七章 乾嘉诗人谱(下)
  • 第八章 黄仲则论
  • 第四编 风雨飘摇时的苍茫心态——晚近诗潮
  • 引言
  • 第一章 昏沉时世中的悲怆诗群
  • 第二章 “一箫一剑平生意”的龚自珍
  • 第三章 鸦片战争时期的忧愤心史
  • 第四章 太平天国时期的幽苦诗心
  • 第五章 结篇 诗史帘幕的双向垂落——“同光体”与“诗界革命”
  • 重要参考书目
  • 一 史部
  • 二 谱乘、年表
  • 三 总集、丛刻、选集
  • 四 别集
  • 五 笔记、诗话
  • 六 近人论著
  • 后记
  • 后记之二
  • 清诗流派史
  • 版权信息
  • 《清诗流派史》序
  • 前言
  • 第一章 河朔诗派
  • 一 河朔诗派的由来
  • 二 河朔诗派的特色
  • 三 几位代表诗人
  • 第二章 岭南诗派
  • 一 岭南诗派的风格特色
  • 二 屈大均
  • 三 陈恭尹
  • 四 释函可
  • 第三章 顾炎武
  • 一 顾炎武的先进思想对其诗作的影响
  • 二 顾炎武的诗论反映在诗作上的特点
  • 三 顾炎武诗作的艺术特色
  • (1)熟于正史,用典精切
  • (2)神似杜诗,各体皆善
  • 四 顾炎武诗对清诗的影响
  • 第四章 虞山诗派
  • 一 虞山诗派的兴起
  • 二 钱谦益
  • (一)生平
  • (二)诗论
  • (三)诗作
  • (四)影响
  • 三 冯舒与冯班
  • 第五章 娄东诗派
  • 一 娄东诗派的兴起
  • 二 吴伟业
  • (一)生平
  • (二)诗学渊源
  • (三)诗论
  • (四)吴诗特色
  • (五)吴氏影响及末流之失
  • 三 “梅村体”传人之一——吴兆骞
  • (一)生平
  • (二)诗论
  • (三)诗作特色
  • 四 “梅村体”传人之二——陈维崧
  • (一)生平
  • (二)诗学源流
  • (三)诗歌特色
  • 第六章 秀水诗派
  • 一 秀水诗派的产生
  • 二 朱彝尊
  • (一)生平
  • (二)诗论
  • (三)诗歌内容
  • (四)诗歌风格
  • (五)朱诗不能自成一家的原因
  • 三 秀水诗派的变化
  • 第七章 神韵诗派
  • 一 神韵诗派的兴起
  • 二 王士禛
  • (一)生平
  • (二)诗论
  • (三)诗作的艺术特色
  • 三 神韵派及其影响
  • 第八章 清初宗宋派
  • 一 清初宗宋派的产生
  • 二 清初宗宋派诗人
  • (一)诗学渊源
  • (二)产生原因
  • (三)分体各师
  • 三 查慎行
  • (一)生平
  • (二)诗论
  • (三)诗作
  • 第九章 饴山诗派
  • 一 饴山诗派的产生
  • 二 赵执信
  • (一)生平
  • (二)诗论
  • (三)诗作及风格
  • 三 流派及其影响
  • 第十章 浙派
  • 一 浙派的产生
  • 二 厉鹗生平及其诗论
  • 三 厉鹗的诗
  • 四 对浙派的评价
  • 第十一章 格调诗派
  • 一 格调说产生的原因
  • 二 沈德潜提倡格调说的主客观条件
  • 三 沈德潜诗的分析
  • 四 格调派
  • 五 对格调派的批判
  • 第十二章 肌理诗派
  • 一 肌理说的“义理”和这一诗论产生的原因
  • 二 从“文理”角度看肌理说的理论价值
  • 三 论翁方纲的诗
  • 四 肌理派诗人及其影响
  • 第十三章 性灵诗派
  • 一 性灵派产生的原因
  • 二 袁枚及其诗
  • (一)进步的思想意识
  • (二)“性灵诗”的特色
  • (三)“性灵诗”的语言
  • 三 赵翼及其诗
  • (一)主张诗是抒发性情的
  • (二)主张诗要新
  • (三)做到自然
  • 四 张问陶及其诗
  • 五 性灵派的影响及其历史评价
  • 第十四章 桐城诗派
  • 一 桐城诗派的形成
  • 二 桐城诗派的诗论
  • 三 刘大櫆、姚鼐和方东树、梅曾亮的诗
  • 四 流派与影响
  • 第十五章 高 密诗派
  • 一 高密诗派兴起的原因
  • 二 高密派的诗论
  • 三 李宪噩与李宪乔
  • 四 二李的追随者
  • 五 对高密诗派的评价
  • 第十六章 常州诗派
  • 一 常州诗派的产生
  • 二 常州诗派的诗论
  • (一)强调作者性情、学识、品格,认为这是其诗作传与不传的决定因素
  • (二)主张奇而入理
  • (三)反对俗与滑
  • (四)认为诗必有珠光剑气,始不磨灭
  • (五)主张多读书
  • 三 常州诗派的杰出诗人黄景仁
  • (一)性
  • (二)情
  • (三)气
  • (四)趣
  • (五)诗有剑气
  • 四 常州诗派及其影响
  • 第十七章 龚自珍
  • 一 生平
  • 二 诗论
  • (一)“尊情”
  • (二)“诗与人为一”
  • (三)出入说
  • (四)诗有原
  • 三 龚诗的悲剧意识
  • 四 龚诗对近代诗的影响
  • 第十八章 宋诗运动和同光体
  • 一 产生的原因
  • 二 狭义宋诗派的诗论
  • 三 两位代表诗人
  • (一)郑珍
  • (二)陈三立
  • 四 结论
  • 第十九章 汉魏诗派
  • 一 汉魏派产生的原因
  • 二 王闿运生平简介
  • 三 王闿运的诗论
  • 四 王闿运的诗作
  • 五 结论
  • 第二十章 中晚唐诗派
  • 一 产生的原因
  • 二 樊增祥的生平和诗论
  • (一)本之性情,达之政事
  • (二)识力
  • (三)清新
  • (四)天然
  • (五)偶俪
  • (六)色彩
  • (七)音响
  • (八)博学
  • (九)反对僻涩
  • 三 樊增祥的诗作特色
  • (一)内容
  • (二)形式
  • 四 中晚唐派的影响
  • 第二十一章 诗界革命派
  • 一 诗界革命的历史意义
  • 二 黄遵宪的诗论与诗作
  • (一)反帝反侵略
  • (二)表现新思想、新事物
  • 后记
  • 新版后记
  • 清词史
  • 版权信息
  • 绪论
  • 第一编 清初词坛与词风的多元嬗变
  • 第一章 云间词派及其馀韵流响
  • 第一节 云间词派概述
  • 第二节 云间词派的馀韵流响
  • 第三节 结语
  • 第二章 百派回流、词风胚变中的
  • 第一节 吴伟业·王翃·余怀·尤侗·毛奇龄
  • 第二节 柳洲词派·曹尔堪·三子“江村”唱和词事
  • 第三节 广陵词坛和毗陵词人群
  • 第三章 百派回流、词风胚变中的南北词坛(下)
  • 第一节 今释澹归·王夫之·屈大均及
  • 第二节 龚鼎孳·京师词坛·秋水轩倡和及周在浚
  • 第三节 “稼轩风”的南北鼓扬者
  • 第四节 结语
  • 第二编 “阳羡”、“浙西”二派先后崛起和清词“中兴”期诸大家
  • 第一章 陈维崧与阳羡词派
  • 第一节 阳羡词派的创作实践和理论主张
  • 第二节 阳羡词宗陈维崧
  • 第三节 阳羡词人群
  • 第四节 结语
  • 第二章 朱彝尊与前期浙西词派
  • 第一节 《乐府补题》的复出与“浙西”词风炽盛的背景
  • 第二节 浙派宗主朱彝尊
  • 第三节 前期浙派词人群
  • 第四节 结语
  • 第三章 京华词苑“三绝”:曹贞吉·
  • 第一节 曹贞吉
  • 第二节 纳兰性德
  • 第三节 顾贞观及梁溪词人群
  • 第四节 结语
  • 第四章 清初期词馀论
  • 第一节 聂先、曾王孙的《百名家词钞》
  • 第二节 清初名家词辨补
  • 第三节 清初期词盛而复趋衰落的大势
  • 第三编 清代中叶词风的流变
  • 第一章 “浙词”巨匠厉鹗和中期
  • 第一节 厉鹗
  • 第二节 中期“浙派”词人群
  • 第二章 阳羡词风的派外流响
  • 第一节 郑燮《板桥词》的艺术风貌及其师承渊源
  • 第二节 阳羡词风的流韵馀响
  • 第三节 阳羡词风的界内新变
  • 第三章 清中叶词坛的多元局面和后期“浙派”的嬗变
  • 第一节 乾隆时期南北词坛的多元化态势
  • 第二节 吴锡麒·郭麐与“浙派”后期的嬗变
  • 第三节 乾嘉之际名家词补述
  • 第四节 结语
  • 第四编 常州词派和晚近词坛
  • 第一章 常州词派的发展历程
  • 第一节 张惠言和“宛邻”词人群
  • 第二节 周济以及“常派”其他词人
  • 第二章 道咸衰世的“词史”
  • 第一节 鸦片战争时期的幽愤心歌(上)
  • 第二节 鸦片战争时期的幽愤心歌(下)
  • 第三节 太平天国战争中的离乱哀唱
  • 第三章 晚清词坛名家综论
  • 第一节 周之琦·项鸿祚·黄燮清·赵庆熺等
  • 第二节 谢章铤和张景祁等
  • 第三节 谭献及其他同光词人
  • 第四节 结语
  • 第四章 文廷式·“清末四家”·王国维
  • 第一节 王鹏运
  • 第二节 文廷式
  • 第三节 朱孝臧
  • 第四节 郑文焯·况周颐·王国维
  • 第五节 结语
  • 第五编 清代妇女词史略
  • 第一章 徐灿·顾贞立和其他清初女词人
  • 第二章 熊琏·吴藻·附论贺双卿
  • 第三章 顾春
  • 第四章 馀论
  • 后记
  • 重版后记
  • 明清传奇史(中国断代专题文学史丛刊)
  • 版权信息
  • 绪论 明清传奇和明清传奇史
  • 第一节 传奇:从小说到戏曲
  • 第二节 明清传奇界说
  • 第三节 明清传奇的历史分期
  • 第一编 从戏文到传奇 (明成化初至万历十四年,1465—1586)
  • 第一章 风起于青□之末
  • 第一节 明前中期社会与剧坛
  • 第二节 元末至明中期戏曲的发展动向
  • 第二章 传奇体制的确立
  • 第一节 审美趣味的文人化
  • 第二节 剧本体制的规范化
  • 第三节 语言风格的典雅化
  • 第三章 昆腔新声的崛起
  • 第一节 四大声腔及其变迁
  • 第二节 昆山腔的改革
  • 第三节 昆腔新声与传奇
  • 第四章 传统主题的变异
  • 第一节 有益风化的教化剧
  • 第二节 虚实相半的历史剧
  • 第三节 情理和谐的风情剧
  • 第五章 时代主题的先声
  • 第一节 《宝剑记》:忠奸剧的定型
  • 第二节 《浣纱记》:历史剧的新篇
  • 第三节 《鸣凤记》:时事剧的发轫
  • 第二编 传奇的风行 (明万历十五年至清顺治八年,1587—1651)
  • 第六章 晚明社会与剧坛风气
  • 第一节 举国如狂的剧坛风气
  • 第二节 心学思潮与传奇风行
  • 第三节 实学思潮与传奇风行
  • 第七章 汤显祖的文化意义
  • 第一节 厌逢人世懒生天——汤显祖的人生追求
  • 第二节 梦中之情,何必非真——《牡丹亭》的思想意蕴
  • 第三节 因情成梦,因梦成戏——《牡丹亭》的艺术成就
  • 第四节 等为梦境,何处生天——“二梦”的荒诞意识
  • 第八章 沈璟和吴江派
  • 第一节 传奇音乐体制的格律化
  • 第二节 意在风世,美听通俗——沈璟传奇的风貌
  • 第三节 衣钵相承,各出机杼——吴江派的理论与创作
  • 第九章 传奇文体规范的成熟
  • 第一节 合律依腔与意趣神色——“汤沈之争”述略
  • 第二节 合则并美,离则两伤
  • 第三节 浅深、浓淡、雅俗之间
  • 第四节 演奇事,畅奇情
  • 第五节 从曲论到剧论
  • 第十章 曲海词山,于今为烈
  • 第一节 文词派余裔
  • 第二节 传奇十部九相思
  • 第三节 吴炳、孟称舜与阮大铖
  • 第四节 讽世剧与时事剧
  • 第三编 传奇的繁盛 (清顺治九年至康熙五十七年,1652—1718)
  • 第十一章 文化思潮与传奇繁盛
  • 第一节 动荡社会与感伤情怀
  • 第二节 大众艺术与昆剧流行
  • 第十二章 传奇文体规范的再构
  • 第一节 戏曲合一的戏剧观念
  • 第二节 缩长为短的剧本体制
  • 第三节 结构第一的艺术追求
  • 第四节 以俗为雅的语言风格
  • 第十三章 李玉和苏州派
  • 第一节 绿窗共把宫商办——苏州派概说
  • 第二节 讥切时弊,关注现实——苏州派传奇的现实精神
  • 第三节 事关风化,劝善惩恶——苏州派传奇的教化指向
  • 第四节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苏州派传奇的平民色彩
  • 第五节 既富才情,又娴音律——苏州派传奇的艺术特色
  • 第十四章 李渔和风流文人
  • 第一节 风流道学,自娱娱人——李渔传奇的审美趣味
  • 第二节 新奇·机趣·通俗——李渔传奇的艺术造诣
  • 第三节 风流蕴藉,谈言微中——风流文人概述
  • 第十五章 文人之曲
  • 第一节 惆怅兴亡系绮罗——正统文人的故国忧思
  • 第二节 偌大乾坤无处住——正统文人的失意情怀
  • 第三节 以实录作填词——正统文人的叙事观念
  • 第四节 游戏成文聊寓言——正统派传奇的艺术特征
  • 第十六章 南洪北孔
  • 第一节 洪昇的坎坷生平
  • 第二节 情缘总归虚幻——《长生殿》的至情理想
  • 第三节 排场之胜,无过于此——《长生殿》的艺术成就
  • 第四节 孔尚任仕途沉浮
  • 第五节 桃花扇底系兴亡——《桃花扇》的历史意识
  • 第六节 颇得风人之旨——《桃花扇》的艺术特色
  • 第四编 强弩之末的传奇 (清康熙五十八年至嘉庆二十五年,1719—1820)
  • 第十七章 社会审美需要的嬗递
  • 第一节 职业戏班的昌盛
  • 第二节 折子戏的流行
  • 第三节 花部雅部的消长
  • 第十八章 传奇内容的道德化
  • 第一节 道德内容审美化
  • 第二节 传奇艺术道德化
  • 第三节 改俗曲以归雅正
  • 第十九章 传奇艺术的诗文化
  • 第一节 曲史:传奇与历史沟通
  • 第二节 曲文:传奇与诗文联盟
  • 第三节 曲体:传奇与杂剧趋同
  • 第四节 曲语:传奇与雅风共尚
  • 第五编 漂泊无依的传奇 (清道光元年至宣统三年,1821—1911)
  • 第二十章 风云变幻的剧坛
  • 第一节 诸腔竞奏
  • 第二节 昆乱同台
  • 第二十一章 文人传奇的余绪
  • 第一节 因袭传统:传奇的萎缩
  • 第二节 与世俱迁:传奇的新变
  • 第二十二章 传奇文体的消解
  • 第一节 文学体制多样化
  • 第二节 音乐体制纷杂化
  • 第三节 表演艺术复合化
  • 余论 明清传奇的文化价值
  • 第一节 明清传奇的认识价值
  • 第二节 明清传奇的审美价值
  • 附录: 明清戏曲研究书目举要
  • 后记
  • 再版后记
  • 明词史(增订版)
  • 版权信息
  • 增订版自序
  • 绪论:明词的价值及其研究价值
  • 第一章 明词总论
  • 第一节 明词中衰的历史原因
  • 第二节 关于明词曲化的认识
  • 第三节 明词的发展与分期
  • 一、明初词坛
  • 二、明词的衰蔽期——永乐、成化词坛
  • 三、明词的中兴期——弘治、嘉靖词坛
  • 四、明词的蜕变期——明代后期词坛
  • 五、明季词坛
  • 第四节 关于明词特色
  • 一、何谓“明体词”
  • 二、“明体词”形成的历史轨迹
  • 三、明体词的基本内涵
  • 第二章 风云激荡的明初词坛
  • 第一节 由元入明的遗民词人:谢应芳、倪瓒、邵亨贞、陶宗仪、王逢
  • 第二节 刘基《写情集》:志深笔长、慷慨任气
  • 第三节 杨基《眉庵词》:清新雅令、俊逸风流
  • 第四节 高启《扣舷集》:信笔写去、别有高境
  • 第五节 张肯《梦庵词》:远绍姜张、律吕协洽
  • 第六节 瞿佑《乐府遗音》:明词曲化之先声
  • 第七节 明初其他词人:张以宁、魏观、贝琼、王行、刘炳
  • 第八节 林鸿与张红桥故事辨证
  • 第三章 明词的衰蔽期
  • 第一节 词中台阁体
  • 第二节 词中打油体
  • 第三节 词中理学体
  • 第四节 马洪:词坛荒漠中的小名家
  • 第五节 其他词人:王直、聂大年、吴宽、史鉴、李东阳、桑悦
  • 第四章 明词的中兴期
  • 第一节 “一代词宗”杨慎
  • 第二节 “豪迈激越,犹有苏辛遗范”的陈霆
  • 第三节 词曲兼擅的陈铎
  • 第四节 追步秦观的张綖
  • 第五节 文徵明与吴门词派:沈周、唐寅、祝允明、文徵明
  • 第六节 其他词人:王九思、陆深、夏言、戴冠、吴子孝、陈如纶、王慎中、吴承恩
  • 第五章 明代后期词坛
  • 第一节 王世贞:文坛领袖、词坛票友
  • 第二节 专家型词人俞彦
  • 第三节 “以宋人为圭臬”的茅维词
  • 第四节 被遗忘的词家易震吉
  • 第五节 其他词人:徐渭、屠隆、周履靖、汤显祖、陈继儒、汪廷讷、高濂、郑以伟、卓人月、潘炳孚
  • 第六章 晚明艳词派
  • 第一节 浓艳而刻入的吴鼎芳
  • 第二节 幽柔香弱的顾同应
  • 第三节 专主性情的董斯张
  • 第四节 花影浪仙施绍莘
  • 第五节 香丽莼僧单恂
  • 第七章 明代女性词人
  • 第一节 丛簇东南的女词人群体
  • 第二节 沈宜修及其家族中的女性词人:叶纨纨、叶小纨、叶小鸾、张倩倩
  • 第三节 黄媛贞、黄媛介姐妹
  • 第四节 其他闺秀词人:王凤娴、徐媛、商景兰、商景徽、王静淑、王端淑、吴绡
  • 第五节 青楼词人:王微、杨宛、郑如英、柳如是
  • 第八章 前期柳洲词派
  • 第一节 柳洲词派的形成
  • 第二节 早期柳洲词派中坚王屋
  • 第三节 钱继章及其家族词人
  • 第四节 吴熙(亮中)《非水居词笺》
  • 第五节 曹尔堪及其《未有居词笺》
  • 第九章 明词的辉煌终结
  • 第一节 陈子龙:洗尽铅华、独标清丽
  • 第二节 其他英烈词人:孙承宗、吴昜、张煌言、汤传楹、夏完淳
  • 第三节 明季二陆
  • 第十章 明代词学的建构
  • 第一节 明代词谱的创建
  • 一、周瑛《词学筌蹄》
  • 二、张綖《诗余图谱》及其改编本
  • 三、徐师曾《词体明辨》与程明善《啸余谱》
  • 四、沈璟《古今词谱》
  • 第二节 明代词论的发展
  • 一、陈霆《渚山堂词话》
  • 二、杨慎《词品》
  • 三、王世贞《艺苑卮言》
  • 四、俞彦《爰园词话》
  • 五、散见词话
  • 六、词籍序跋
  • 第三节 明代词选的贡献
  • 附录一 明词总集(含选本、丛刻)述要
  • 一、 钱允治《类编笺释国朝诗余》
  • 二、 沈际飞《草堂诗余新集》
  • 三、 顾璟芳等《兰皋明词汇选》
  • 四、 王昶《明词综》
  • 五、 赵尊岳《明词汇刊》
  • 附录二 明词别集叙录
  • 附录三 明代话本小说中用词情况考论 ——以“三言”、“二拍”为例
  • 一、 “三言”、“二拍”中词常用词调考论
  • 二、 “三言”、“二拍”用前人词真伪考
  • 三、 关于小说中词的文本属性问题
  • 征引书目
  • 初版后记
  • 第三版后记
  • 明代小说史
  • 版权信息
  • 明代小说研究与文学遗产继承问题(序)
  • 导言
  • 第一编 明初的小说创作 (洪武至洪熙四朝 1368—1425)
  • 第一章 战乱后的创作飞跃
  • 第一节 《三国演义》与国家的分裂和统一
  • 第二节 《水浒传》与元末的农民大起义
  • 第三节 《剪灯新话》中的战乱图景
  • 第二章 在传统约束下的选择
  • 第一节 明初通俗小说的历史渊源
  • 第二节 采用改编手法的必然性
  • 第三节 明初文言小说创作风格的变化
  • 第三章 开辟方向的示范与规定
  • 第一节 通俗小说内涵的规定
  • 第二节 羼入诗文手法的运用及其原因
  • 第三节 “教化为先”的传统的确立
  • 第二编 萧条与复苏 (宣德至正德七朝 1426—1521)
  • 第四章 政治高压下的生存危机
  • 第一节 明初文学创作的概况与氛围
  • 第二节 小说发展停滞的政治原因
  • 第五章 传播环境对创作发展的制约
  • 第一节 通俗小说的发展与对传播载体的依赖性
  • 第二节 明初的印刷状况与抑商政策的伤害
  • 第六章 文言小说创作的复苏
  • 第一节 先行复苏的原因与志怪小说
  • 第二节 内容庞杂的逸事小说
  • 第三节 寓言小说与传奇
  • 第七章 通俗小说创作复苏的预前准备
  • 第一节 说书艺人的贡献与话本的流传
  • 第二节 三大阻碍因素的变化
  • 第三编 嘉靖、隆庆朝的小说创作 (嘉靖、隆庆二朝 1522—1572)
  • 第八章 通俗小说创作的重新起步
  • 第一节 连锁反应的开始
  • 第二节 《大宋演义中兴英烈传》的编创方式
  • 第三节 “熊大木模式”及其意义
  • 第九章 渐与现实贴近的文言小说创作
  • 第一节 创作环境的进一步改善
  • 第二节 重志怪轻传奇的创作格局及其成因
  • 第三节 逐渐贴近现实的逸事小说
  • 第十章 明代的中篇传奇小说
  • 第一节 中篇传奇多羼入诗文的手法与小说观念的变迁
  • 第二节 中篇传奇小说内容的流变
  • 第三节 明代中篇传奇小说的地位与意义
  • 第四编 繁华与危机的双重刺激 (万历、泰昌二朝 1573—1620)
  • 第十一章 讲史演义的繁荣与公案小说的流行
  • 第一节 万历朝讲史演义的创作概况
  • 第二节 面对矛盾的惶惑与尝试
  • 第三节 明后期的公案小说
  • 第十二章 《西游记》与神魔小说
  • 第一节 《西游记》作者的再创作
  • 第二节 万历后期的神魔小说
  • 第三节 神魔小说的崛起及其意义
  • 第十三章 《金瓶梅》与人情小说
  • 第一节 《金瓶梅》的成书与流传
  • 第二节 创作直接反映现实的开始
  • 第三节 万历朝前后的色情小说
  • 附录:关于《金瓶梅》作者考证
  • 第十四章 文言小说的创作与小说选编本的流行
  • 第一节 渐成时尚的笔记小说的编撰
  • 第二节 传奇小说创作传统的重新恢复
  • 第三节 专题性类书与小说合刻集
  • 第五编 明末的小说创作 (天启、崇祯二朝与南明弘光朝 1621—1645)
  • 第十五章 文人的参与及小说理论的总结
  • 第一节 明末小说创作的舆论环境
  • 第二节 小说理论的逐渐成熟
  • 第三节 文人的推动与书坊扩大销路的努力
  • 附录 明中后叶文言小说作者情况简表
  • 明中后叶序、刻前代小说者简况
  • 明中后叶官员、名士与通俗小说关系简表
  • 第十六章 拟话本与编创手法的过渡
  • 第一节 拟话本的形式特征及其蜕变
  • 第二节 过渡性拟话本的编创方式
  • 第三节 拟话本创作中的三大主题
  • 第十七章 时事小说的崛起与明末其他小说创作
  • 第一节 时事小说的产生原因与归类标准
  • 第二节 时事小说的特色与价值
  • 第三节 明末的其他小说创作
  • 结语
  • 明代小说编年史
  • 明代小说编年史人名书名索引
  • 小说史的叙述视角、叙述体例和叙述方法 ——兼评陈大康《明代小说史》
  • 后记
  • 唐前志怪小说史
  • 版权信息
  • 古小说的新探索(序)
  • (一)
  • (二)
  • (三)
  • 志怪叙略
  • 第一章 志怪小说的起源与形成
  • 一、原始宗教与神话传说
  • 二、巫教、阴阳五行学与宗教迷信传说
  • 三、地理博物学的志怪化
  • 四、史乘的分流与志怪小说的初步形成
  • 第二章 战国志怪小说与准志怪小说
  • 一、“古今纪异之祖”《汲冢琐语》
  • 二、“古今语怪之祖”《山海经》
  • 三、其他战国准志怪
  • 第三章 两汉志怪小说
  • 一、两汉志怪生长发展的基础与条件
  • (一)谶纬迷信与神仙方术的兴盛
  • (二)《山海经》的传播与影响
  • (三)杂史杂传的发达与分化
  • 二、地理博物体志怪小说
  • (一)《括地图》与《神异经》
  • (二)《洞冥记》与《十洲记》
  • 三、杂传体志怪小说与志怪题材的杂传小说
  • (一)杂传体志怪小说:仙传小说《列仙传》
  • (二)杂传小说:《汉孝武故事》、《蜀王本纪》、《徐偃王志异》
  • (三)《汉武内传》及西王母传说的演化
  • 四、杂记体志怪《异闻记》及其他
  •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志怪繁荣与进步的社会原因及此期志怪的时代蕴含
  • 一、志怪繁荣进步的社会原因
  • (一)道教与佛教的昌炽
  • (二)谈风的盛行
  • (三)史传及文学创作的活跃与进步
  • 二、此期志怪的时代蕴含
  • 第五章 魏晋志怪小说
  • 一、《列异传》与西晋志怪
  • (一)《列异传》
  • (二)《陆氏异林》、《神异记》等
  • 二、地理博物体志怪之遗响
  • (一)张华《博物志》
  • (二)郭璞《玄中记》及《外国图》
  • 三、“鬼董狐”干宝的《搜神记》
  • (一)干宝的生平事迹与《搜神记》的写作过程
  • (二)《搜神记》的流传、散佚与辑录刊行
  • (三)《搜神记》的主要内容
  • (四)《搜神记》的艺术成就及其影响
  • 四、杂传杂史体志怪《神仙传》与《拾遗记》
  • (一)葛洪《神仙传》
  • (二)王嘉《拾遗记》
  • 五、东晋其他志怪小说
  • 六、两晋志怪题材的杂传小说
  • 第六章 南朝志怪小说
  • 一、陶潜《搜神后记》
  • 二、刘义庆《幽明录》
  • 三、刘敬叔《异苑》
  • 四、宋齐其他志怪小说
  • (一)《齐谐记》等宋志怪
  • (二)祖冲之《述异记》
  • 五、任昉《新述异记》与吴均《续齐谐记》
  • (一)任昉《新述异记》
  • (二)吴均《续齐谐记》
  • 六、其他梁陈志怪小说
  • 七、南朝“释氏辅教之书”
  • (一)《观世音应验记》三种
  • (二)《宣验记》与《冥祥记》
  • (三)其他弘佛小说作品
  • 第七章 北朝隋代志怪小说
  • 一、北朝隋代佛教徒及数术家的志怪
  • 二、颜之推《冤魂志》
  • 三、《八朝穷怪录》
  • 四、其他北朝隋代志怪小说
  • 第八章 朝代不明的志怪小说
  • 一、《隋志》、《唐志》著录的志怪
  • 二、诸书称引的志怪
  • 主要引用与参考书目
  • 后记
  • 修订后记
  • 重修订后记
  • 唐代小说史(中国断代专题文学史丛刊)
  • 版权信息
  • 第一章 序论
  • 唐代小说观的发展
  • 唐代小说的渊源
  • 唐代小说的分体和分期
  • 第二章 唐代传奇的兴起
  • 传奇的先声
  • 古镜记
  • 梁四公记
  • 补江总白猿传
  • 第三章 唐代前期的小说集
  • 唐前小说的辑集和影响
  • 冥报记 附冥报拾遗
  • 定命录 附续定命录
  • 纪闻
  • 广异记
  • 灵怪集
  • 第四章 通俗小说与游仙窟
  • 唐代通俗文学
  • 启颜录
  • 句道兴搜神记及孝子传
  • 敦煌故事赋
  • 历史故事话本
  • 庐山远公话
  • 叶净能诗
  • 游仙窟 附朝野佥载
  • 第五章 唐代传奇的全盛时期
  • 离魂记所标志的新起点
  • 任氏传与枕中记
  • 柳毅传
  • 柳氏传
  • 李娃传
  • 莺莺传
  • 长恨歌传及其他
  • 李公佐的南柯太守传等
  • 霍小玉传
  • 沈亚之的秦梦记等
  • 第六章 唐代中期的小说集
  • 辨疑志
  • 龙城录
  • 通幽记
  • 玄怪录与续玄怪录 附周秦行记
  • 河东记
  • 戎幕闲谈
  • 博异志
  • 集异记
  • 会昌解颐录
  • 逸史
  • 纂异记
  • 小议
  • 第七章 唐代传奇的发展和结集
  • 杨娼传
  • 无双传
  • 东阳夜怪录
  • 灵应传
  • 异闻集
  • 第八章 唐代后期的小说集
  • 独异志
  • 酉阳杂俎
  • 乾□子
  • 宣室志
  • 传奇
  • 甘泽谣
  • 大唐奇事记与潇湘录
  • 阙史
  • 剧谈录
  • 原化记
  • 闻奇录
  • 云溪友议 附本事诗
  • 第九章 小说化的传记、杂史
  • 兰亭记
  • 邺侯家传与邺侯外传 附崔少玄传
  • 高力士外传
  • 欧阳詹传
  • 大业拾遗记
  • 常侍言旨 附上清传、刘幽求传
  • 隋唐嘉话及其他
  • 第十章 五代十国的小说
  • 三水小牍
  • 杜光庭的作品
  • 玉溪编事及其他
  • 耳目记
  • 稽神录
  • 玉堂闲话 附开元天宝遗事、王氏见闻录
  • 灯下闲谈
  • 第十一章 馀论
  • 附录
  • 唐代小说文献研究
  • 唐人小说中的“诗笔”与“诗文小说”的兴衰
  • 改版附记
  • 重印附记
  • 汉代文学思想史
  • 版权信息
  • 文前插图
  • 代序
  • 绪论
  • 第一章 肇造期
  • 第一节 楚声兴隆与衍解
  • 一 楚声兴汉与南北文化大势
  • 二 楚声洋溢中的创作思想
  • 三 楚声兴隆与衍解的历史意义
  • 第二节 黄老之学与汉初文风
  • 一 黄老学派与文学思想状况
  • 二 崇尚自然的审美观
  • 三 简朴守真的文章风格
  • 四 进取与幽怨的双重心态
  • 第三节 论说文的政教思想
  • 一 汉初文学政教思想辨析
  • 二 治世之言与痛世之悲
  • 第四节 《诗》学的微言大义及其致用精神
  • 一 三家诗遗意述略
  • 二 美刺与致用
  • 第五节 《淮南子》对汉初文学思想的推阐
  • 一 自然和谐、恬愉虚静的文道观
  • 二 文不胜质、素朴尚用的文用论
  • 三 愤中形外、以神为主的艺境
  • 四 中有本主、游心无穷的情感
  • 第二章 鼎盛期
  • 第一节 藩国地域文学向宫廷统一文学转化
  • 一 藩国地域文学
  • 二 宫廷统一文学
  • 三 对文学转化的几点思考
  • 第二节 囊括天人的大文化态势
  • 一 大文化中的政治、艺术、文学
  • 二 董仲舒文学思想概述
  • 三 天人合一与文学性情
  • 四 阴阳五行与礼乐秩序
  • 五 《公羊春秋》学与文学尚用
  • 六 神人以和的深意及其悖谬
  • 第三节 义尚光大的赋体文学观
  • 一 赋家之心,苞括宇宙
  • 二 “讽谏”与“尚美”
  • 三 蕴涵于创造中的文学自立意识
  • 第四节 缘事而发的乐府诗学观
  • 一 博采整合的大美思想
  • 二 叙事写志的致用观
  • 三 感于哀乐的真情观
  • 四 对《陌上桑》主题思想的阐释
  • 第五节 实录与爱奇:《史记》文学
  • 一 畸人的现实之梦
  • 二 时代的孤愤之情
  • 三 以人体天的文用之本
  • 第六节 《毛诗序》与汉代诗学批评形态
  • 一 《毛诗序》的文化精神
  • 二 情志合一的诗歌发生说
  • 三 六义与政教美刺
  • 第三章 转折期
  • 第一节 经学思潮与摹拟文风
  • 一 经学困境中的摹拟文风
  • 二 摹拟文风下的消极思想
  • 第二节 文化衰变对文学思想转化的促进
  • 一 从《□梁》、《公羊》争统看刘向文学思想倾向
  • 二 刘歆倡导古文经学的思想突破
  • 三 《七略》中的诗赋文体观
  • 第三节 以扬雄为代表的两汉之际
  • 一 两汉之际变革中的文化思想
  • 二 辞赋创作的三大系列
  • 三 双重主旨的文学思想体系
  • 四 对东汉文学思潮形成的积极影响
  • 五 桓谭的“丽文”“新声”
  • 第四节 汉赋流变与儒道思想
  • 一 汉赋流别与儒道渊源
  • 二 汉赋二体与儒道绌补
  • 三 汉赋分期与儒道演变
  • 四 儒道思想与汉赋审美
  • 第四章 中兴期
  • 第一节 儒士文化与文学的复兴
  • 一 儒士文化昌盛之背景
  • 二 儒士与文学的复兴
  • 三 中兴期文学思想倾向及内在矛盾
  • 第二节 谶纬氛围中神学与文学之关系
  • 一 经学的衰落与神学、文学的合流
  • 二 礼乐教化意识的笼罩
  • 三 神人悬惑中的文论走向
  • 第三节 疾虚求真:《论衡》文学思想的主旨
  • 一 王充文学思想的文化基础
  • 二 多层次虚妄的廓清
  • 三 “真美”内涵之解剖
  • 四 “真美”观的渊承及影响
  • 第四节 班固论文尚雅崇实的理论建树
  • 一 文学与尊汉
  • 二 尚雅崇实与现实功利
  • 三 史学批评的文学透视
  • 第五章 衍变期
  • 第一节 儒道绌补催发文学观的衍变
  • 一 进退交互的人文心态
  • 二 立足廊庙而企望山林
  • 三 自然为本与政教为用
  • 四 玄儒文风和艺术主体
  • 第二节 王逸与汉代楚辞学
  • 一 汉代楚辞学大势鸟瞰
  • 二 王逸的楚辞评论
  • 三 楚风复炽的时代意义
  • 第三节 政治、宗教对文学思想的影响
  • 一 政治集团与文学
  • 二 宗教信仰与文学
  • 第六章 觉醒期
  • 第一节 文士的兴起与文风的扭转
  • 一 文士群兴起的思潮风尚
  • 二 文士个体自觉与文学觉醒意识
  • 三 蔡邕文学观在当世的典型意义
  • 第二节 社会批判思潮下的文学倾斜意识
  • 一 文学的批判功用
  • 二 理性与现实的矛盾
  • 三 名实、本末、才性与文学自觉
  • 第三节 诗学的会通与拓展
  • 一 诗学的会通与政教理论系统
  • 二 诗学的拓展表现了当世文学观
  • 第四节 汉末诗潮的情感表现
  • 一 人生情感的曝光
  • 二 表情理论的构成
  • 第五节 建安文学——汉代文学思想的终结
  • 参考书目
  • 原版后记
  • 重版后记
  • 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增补本)
  • 版权信息
  • 文前插图
  • 文前插图
  • 引言
  • 黄序 (审查报告)
  • 第一编 绪论
  • 第一章 乐之起源与先秦乐教
  • 第二章 乐府之产生及其沿革
  • 第三章 乐府之界说与分类
  • 第四章 论五言出于西汉民间乐府不始班固
  • 第五章 乐府变迁之大势
  • 第二编 两汉乐府
  • 第一章 论汉乐府之声调
  • 第二章 汉初贵族乐府
  • 一 安世房中歌
  • 二 《郊祀歌》
  • 三 《鼓吹铙歌》
  • 第三章 两汉民间乐府
  • 一 西汉民间乐府
  • 二 东汉民间乐府
  • 附录 黄节先生《相和三调辨》
  • 第四章 东汉文人乐府
  • 第三编 魏乐府——附吴
  • 第一章 概论
  • 第二章 曹操四言乐府
  • 第三章 曹丕七言乐府
  • 第四章 曹植五言乐府
  • 第五章 王粲、左延年诸人之叙事乐府
  • 第六章 吴乐府——乐府填词之初祖韦昭
  • 第四编 晋乐府
  • 第一章 晋之舞曲歌辞
  • (一)鞞舞歌
  • (二)杯槃舞歌
  • (三)拂舞歌
  • 第二章 晋之故事乐府
  • 第三章 晋之拟古与讽刺乐府
  • 第五编 南朝乐府
  • 第一章 论南朝新声乐府发达之原因
  • 第二章 南朝前期之民间乐府——晋宋齐
  • (一)吴声歌
  • (二)神弦歌
  • (三)西曲歌
  • 第三章 南朝后期之文人乐府——梁陈
  • 第四章 汉乐府大作家鲍照
  • 第六编 北朝乐府——附隋
  • 第一章 概论
  • 第二章 北朝民间乐府——附论木兰诗
  • 第三章 北朝文人乐府
  • 第四章 南北朝乐府之比较观
  • 第五章 隋乐府
  • (一)文帝时之拟古乐府
  • (二)炀帝时之拟南朝乐府
  • 后记
  • 附录
  • 《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补辑
  • 补辑说明
  • 附记
  • 本书录诗索引
  • 明代文学思潮史
  • 版权信息
  • 导言 关于文学思潮史的写法
  • 第一章 明代文学思潮发展的宏观背景:古典审美理想和古典诗歌审美特征的发展变迁
  • 一 古典审美理想和古典诗歌审美特征的形成及其要素
  • 1. 情与理的统一
  • 2. 美与善的统一
  • 3. 意与象的统一
  • 4. 诗乐结合
  • 二 从“比兴说”到“情景说”:先秦至六朝古典审美理想和古典诗歌审美特征的发展
  • 三 “意境说”:古典审美理想的实现与盛唐诗歌的审美特征
  • 四 理性化与俗化:古典审美理想的解体与中唐至南宋时期古典诗歌的分化和衰落
  • 五 严羽等人的呐喊
  • 六 南宋末至明前期古典诗歌的继续分化和衰落
  • 第二章 地域文人集团的兴替与元末明初文学思潮的变迁
  • 一 元代的知识分子政策和文化政策与元末文学中心的南移
  • 二 元末吴中派
  • 1. 吴中派与张士诚集团
  • 2. 吴中派的文学主张和创作风格
  • 3. 朱元璋集团——明王朝对吴中派的打击
  • 三 浙东派
  • 1. 浙东派与朱元璋集团——明王朝
  • 2. 浙东派的理学渊源
  • 3. 浙东派的文学主张和创作风格
  • 4. 浙东派对吴中派的攻击与元末明初文学思潮的变迁
  • 第三章 江西派与台阁体
  • 一 台阁与台阁体
  • 二 江西派与台阁体
  • 三 明前期的文化政策和知识分子政策与台阁体
  • 第四章 景泰至弘治中期的文学思潮
  • 一 台阁体的衰落
  • 二 “景泰十子”等与新的诗文风尚的出现
  • 1. “景泰十子”等
  • 2. 道学家诗派
  • 3. 吴中派的复兴
  • 三 复古理论的滥觞
  • 第五章 茶陵派
  • 一 茶陵派的形成
  • 二 茶陵派的诗歌理论
  • 1. 诗文有别
  • 2. 批评诗的理化与俗化
  • 3. 主张学古
  • 三 茶陵派与复古派
  • 第六章 复古运动第一次高潮兴起的历史条件及发展过程
  • 一 复古运动第一次高潮兴起的历史条件
  • 1. 弘治、正德间的社会政治与士大夫的心态
  • 2. 民风、士风、学风的变化及复古运动与阳明心学的关系
  • 二 第一阶段:在茶陵派卵翼下
  • 三 第二阶段:反刘瑾斗争及与茶陵派脱钩
  • 四 第三阶段:作家群落
  • 1. 以李梦阳为首的开封作家群
  • 2. 以何景明为首的信阳作家群
  • 3. 以康海、王九思为首的关中作家群
  • 4. 以顾璘为首的南京作家群
  • 五 余波:六朝初唐派与中唐派
  • 六 归宿:弃文入道
  • 第七章 前七子的文学理论
  • 一 强调诗歌的情感特征
  • 1. 情为诗本
  • 2. 诗歌的情感特征与风格多样化
  • 3. 情感与文采
  • 4. 情感特征与“赋、比、兴”和“风、雅、颂”
  • 5. 关于杜甫诗歌
  • 6. 对理学倡理贬情论的批判及对“性、情”、“理、气”相互关系的哲理思辨
  • 7. 提倡向民歌学习与李梦阳“晚年悔悟”问题
  • 二 重格调
  • 三 提倡学古
  • 1. 关于学古的目标
  • 2. 学古的原则和方法:李、何之争与学古主张内部的分歧
  • 第八章 唐宋派
  • 一 唐宋派与阳明心学
  • 二 唐宋派与八股文
  • 三 唐宋派与严嵩及嘉靖中后期的党争
  • 第九章 复古运动第二次高潮兴起的历史条件及发展过程
  • 一 复古运动第二次高潮兴起的历史条件
  • 1. 反严嵩斗争与复古运动第二次高潮
  • 2. 唐宋派与嘉靖中叶文坛风尚
  • 二 第一个十五年
  • 三 第二个十五年
  • 四 第三个十五年
  • 第十章 后七子的文学理论
  • 一 古典诗歌审美特征论
  • 1. 美与善的统一
  • 2. 情与理的统一
  • 3. 意与象的统一
  • 4. 诗与乐的统一
  • 二 古典诗歌体裁论
  • 三 古典诗歌发展史论
  • 1. 以古典诗歌的审美特征为考察标准
  • 2. 变中有不变,不变中有变,盛衰相倚
  • 3. 作家论
  • 4. 拘于格调与后七子复古派诗歌史论的局限性
  • 四 古典诗歌创作论:意与法
  • 1. 意与法
  • 2. 学古与创新
  • 五 关于王世贞的“晚年定论”问题
  • 第十一章 浪漫文学思潮兴起的历史条件及其发展过程
  • 一 浪漫文学思潮兴起的历史条件
  • 1. 万历中期的政治斗争与社会现实
  • 2. 理学的二重性、理学对文学影响的复杂性及左派王学和异端思想与浪漫文学思潮的关系
  • 二 浪漫文学思潮的先驱
  • 三 浪漫文学思潮的盛行与公安派等
  • 四 浪漫文学思潮的蜕变与竟陵派等
  • 第十二章 浪漫文学思潮的美学理想与艺术风尚
  • 一 否定现实
  • 二 张大自我——第一个层次:重情
  • 三 张大自我——第二个层次:追求主体精神的绝对独立
  • 四 以意役象
  • 五 以意役法
  • 第十三章 复古运动第三次高潮:复社和几社
  • 一 复古运动第三次高潮兴起的历史条件
  • 1. 明末社会现实
  • 3. 东林学派、蕺山学派与明末士大夫学风和心态的变化
  • 二 复社
  • 三 几社
  • 第十四章 复社和几社的文学理论
  • 一 继承前后七子,重倡复古主义
  • 二 重雅正
  • 三 重情采和体裁法度
  • 余论 明代文学与清代文学的关系
  • 一 关于清人对明代文学的批评
  • 二 明代诗学理论与清代诗学理论的关系
  • 三 明代诗学对清代诗歌创作的影响
  • 四 清代诗学理论与诗歌创作的转向
  • 五 明代文学与清代文学成就之比较
  • 六 对关于明清两代文学和文化之评价的反思
  • 主要引用参考书目
  • 后记
  • 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全三册)
  • 版权信息
  • 文前彩插
  • 自序
  • 绪论 觉醒·蜕变·开放——中国近代文学的宏观审视
  • 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上)
  • 第一编 资产阶级启蒙时期的文学(1840—1873)
  • 概说
  • 第一章 近代文学的开山祖:龚自珍
  • 第二章 政治家的文学活动:魏源和林则徐的诗文
  • 第三章 粤闽桂三诗人:张维屏、张际亮和朱琦
  • 第四章 名震东南的姚燮
  • 第五章 江苏三诗人:陆嵩、鲁一同和贝青乔
  • 第六章 近代宋诗运动及其代表性诗人
  • 第七章 太平天国的文学活动
  • 第八章 太平天国革命阵营外的两位诗人:金和与江湜
  • 第九章 壮、蒙、回族四诗人
  • 第十章 蒋春霖和近代初期的词
  • 第十一章 近代桐城派散文
  • 第十二章 近代初期的小说
  • 第十三章 蒙古族杰出的小说家尹湛纳希
  • 第十四章 近代初期的戏剧
  • 第十五章 刘熙载和他的《艺概》
  • 第十六章 新旧交替的文学理论
  • 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中)
  • 第二编 资产阶级维新时期的文学(1873—1905)
  • 概说
  • 第十七章 走向世界的诗人黄遵宪
  • 第十八章 康有为、谭嗣同及其他新派诗人
  • 第十九章 台湾诗坛及丘逢甲
  • 第二十章 近代文学革新运动的主将梁启超
  • 第二十一章 满族诗人爱新觉罗·宝廷及其他
  • 第二十二章 从散文新变到近代白话文热潮
  • 第二十三章 近代小说的繁荣与“小说界革命”
  • 第二十四章 李宝嘉的小说及其文学活动
  • 第二十五章 吴沃尧的小说创作
  • 第二十六章 刘鹗和他的《老残游记》
  • 第二十七章 近代中期的其他小说
  • 第二十八章 “同光体”及其他诗派
  • 第二十九章 近代四大词人及常州派词论的发展
  • 第三十章 林纾及近代翻译文学
  • 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下)
  • 第三编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的文学(1905—1919)
  • 概说
  • 第三十一章 革命文豪章太炎
  • 第三十二章 秋瑾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先驱者的文学活动
  • 第三十三章 南社与柳亚子
  • 第三十四章 南社四大家:陈去病、高旭、马君武、苏曼殊
  • 第三十五章 南社其他重要诗人
  • 第三十六章 琳琅满目的少数民族诗歌
  • 第三十七章 近代政论作家及其他
  • 第三十八章 曾朴和他的《孽海花》
  • 第三十九章 资产阶级革命小说家黄世仲及其他
  • 第四十章 鸳鸯蝴蝶派及其他
  • 第四十一章 20世纪初期(1900—1919)的女性文学
  • 第四十二章 近代戏剧界革命与话剧的诞生
  • 第四十三章 辛亥革命时期至“五四”前的翻译文学
  • 第四十四章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的文学理论
  • 第四十五章 王国维的文学批评
  • 结束语 近代文学与“五四”新文学的历史联系
  • 人名索引
  • 主要研读书目
  • 修订本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经典好书没人看系列

    随便挑出一章直接碾压现在网络上那些所谓的 “爆文”,写作严谨,用词考究,条理清晰。但又不至晦涩难懂,读来非常轻松。比如去看近代 “诗僧” 苏曼殊那章,很快就能建立起对苏曼殊这个人物全面立体的认识。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1年3月成立于北京,系国家级专业文学出版机构,现为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成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