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170千字
字数
2025-07-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呈现东亚文化交流视野下的朝鲜通信使活动的多种面向。
内容简介
朝鲜通信使是17世纪19世纪朝鲜王朝向日本派遣的一系列使行团队的统称,这一系列的历史事件既是朝日文化交流的直接呈现,也体现出中国作为“不在场的在场者”,对两国以通信使为载体而进行的交聘礼仪、儒学交流、知识交换、文学竞逐等的深刻影响。
本书收录了中、日、韩三国学者从历史、文化、语言等不同角度就朝鲜通信使相关问题展开的最新研究。
目录
- 版权信息
- 中国学界的朝鲜通信使研究综述
- 一、中国的通信使研究及其角度
- 二、中国的通信使史料编纂与研究会的召开
- 三、“不在场的在场者”方法论的提出
- 四、对今后的通信使研究的一点思考
- 参考文献(按发表时间排序)
- 1590年朝鲜通信使与丰臣秀吉国书
- 引言:从“假道入明”与“征明向导”说起
- 一、国书交涉过程的再探析
- 二、朝鲜使臣带回国内之国书及其内容的新发现
- 三、关于国书被伪造的可能性推测
- 四、余论:历史编撰的目的性与真实历史的复杂性
- 壬辰战争后朝鲜对遣使日本的论争与决策:以新发现的《银台日记》为中心
- 一、《银台日记》的性质与内容
- 二、朝鲜君臣的遣使论争
- 三、朝鲜的遣使决策
- 四、结语
- 宽永十二年的译官使
- 引言
- 一 宽永十二年译官使的实现过程
- 二 马上才一行是译官使
- 结语
- 译官使的职权扩大与接待仪式
- 序言
- 一、译官使渡海的表与里
- 二、万松院宴席的形成过程
- 三、译官使的职权扩大与仪式改编
- 结语
- 朝鲜通信使相关的倭情咨文与明清中国
- 引言
- 一、明朝与回答兼刷还使
- 二、清朝与通信使
- 三、1643年通信使相关的倭情咨文
- 结语
- 朝鲜通信使和琉球使节
- 明清鼎革后日朝通信使笔谈中的“中华”观碰撞
- 一、“华夷变态”与“中华上国”
- 二、中华赓续:神国与东方君子国
- 三、“神州”与“中华”
- 结语
- 17、18世纪朝鲜通信使对日本私礼单的处理与理解
- 一、使臣与译官:通信使私礼处理中的关键角色
- 二、通信使使行录中的辞礼叙事
- 三、燕行使与赴朝鲜使
- 四、朝鲜士人与“礼银厌恶”
- 五、结论
- 1763年通信使交流之特征:围绕“中华”表象的竞争
- 绪论
- 一、癸未通信使笔谈唱和集研究的重要性
- 二、笔谈唱和集中癸未通信使交流的特点
- 结论
- 18世纪朝日文人的“文会”与“文战” ——以通信使笔谈唱和集资料为中心
- 引言
- 一、18世纪朝日文人交流的背景
- 二、朝日文人的“文会”
- 三、朝日文人的“文战”
- 四、结语
- 1811年日朝外交中的交流机制与文化主导权争夺
- 一、引言
- 二、“易地聘礼”与1811年日朝外交史料
- 三、日朝外交中的文化交流机制
- 四、文化主导权的争夺及其影响
- 五、结语
- 对马易地通信交涉与朝鲜语通词的谚文文书
- 引言
- 一、朝鲜语通词与作为“边界与接触空间”的倭馆
- 二、易地通信交涉与朝鲜语通词的谚文文书
- 结语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中华书局
中华书局,全名为中华书局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一家集编辑、印刷、出版、发行于一体的出版机构,于1912年1月1日由陆费逵筹资创办于上海。创立之初,以出版中小学教科书为主,并印行古籍、各类科学、文艺著作和工具书等。同时,中华书局还自办印刷厂,至1937年拥有印刷机械300余架,职工1000余人。1954年5月,中华书局总部迁址北京,1958年改为以整理古籍为主的专业出版社,在整理出版古籍和学术著作方面更有长足的进展,从而享誉海内外。曾出版《中华大字典》《四部备要》《图书集成》《中华百科丛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