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156千字
字数
2013-01-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新闻自由与社会主义的关系:观点、成就与问题。
内容简介
本书提出并论证了“新闻自由是实质自由与形式自由的统一”,“是普世理想与特定制度的统一”的观点,丰富和发展了关于新闻自由问题的基本观念;总结了苏联解体在新闻自由问题上的教训以及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发以来,中国执政党、政府和人民在发展社会主义新闻自由理论、制度和实践方面所取得的一系列重大成就。
本书分析了在过去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新闻自由曲折发展的政治根源、思想根源和体制根源,结合我国新闻自由在发展中仍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阐明了持续推进社会主义新闻自由建设的意义、原则和努力方向。
目录
- 版权信息
- 前言
- 第一章绪论
- 第一节 社会主义新闻自由研究的意义
- 第二节 社会主义新闻自由研究的相关概念
- 一、自由
- 二、新闻自由
- 三、社会主义
- 四、社会主义新闻自由
- 第三节 社会主义新闻自由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一、社会主义新闻自由研究的思路
- 二、社会主义新闻自由研究的方法
- 第四节 社会主义新闻自由研究的相关文献分析
- 一、关于新闻自由基本问题的研究
- 二、关于社会主义新闻自由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 三、关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新闻自由发展成就及存在问题的研究
- 第二章关于新闻自由问题的一般观念
- 第一节 新闻自由是实质自由和形式自由的统一
- 一、新闻自由的实质
- 二、新闻自由的形式
- 第二节 新闻自由是普世理想和特定制度的统一
- 一、新闻自由的普世性
- 二、新闻自由的特殊性
- 第三节 新闻自由是具体自由和相对自由的统一
- 一、新闻自由是具体的
- 二、新闻自由是相对的
- 第三章社会主义新闻自由的理论设计和实践探索
- 第一节 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关于社会主义新闻自由的理论设计
- 一、新闻自由是阶级斗争的产物和手段
- 二、工人阶级要争取自己的独立和解放,就必须获得自己的新闻自由
- 三、自由的报刊是摆脱了资本奴役和封建专制制度钳制的报刊
- 四、人民群众需要形式上的新闻自由,更需要实质上的新闻自由
- 五、新闻自由是建立政治组织的基础,不能给敌对势力开方便之门
- 六、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舆论要既一律又不一律
- 七、共产党在执政条件下应该保护和扩大社会主义新闻自由
- 第二节 苏俄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关于新闻自由体制的实践和探索
- 一、取缔反革命报刊,用革命手段剥夺资产阶级新闻自由
- 二、剥夺资产阶级报刊的物质基础,建立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体系
- 三、制定和颁布宪法,确立和保护社会主义新闻自由
- 四、确立党对新闻工作的领导地位,坚持党性原则
- 五、在报纸版面上设置“黑榜”,重视揭露和批评
- 六、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实践社会主义新闻自由的探索
- 第三节 社会主义新闻自由的基本特征
- 一、社会主义新闻自由建立在新闻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经济基础之上
- 二、社会主义新闻自由在实质上为全体劳动人民所享有
- 三、社会主义新闻自由以剥夺敌对阶级和反动势力的新闻自由为前提
- 四、社会主义新闻自由坚持权利与义务、自由与纪律的统一
- 第四章苏联解体在新闻自由问题上的教训
- 第一节 斯大林模式新闻管理体制背离新闻自由的人民民主本质
- 一、斯大林模式新闻管理体制的特征
- 二、斯大林模式新闻管理体制的沿用和强化
- 三、斯大林模式新闻管理体制的严重后果
- 第二节 戈尔巴乔夫新闻改革严重背离新闻自由的社会主义方向
- 一、戈尔巴乔夫新闻改革的指导思想
- 二、戈尔巴乔夫新闻改革的具体措施
- 三、戈尔巴乔夫新闻改革的严重危害
- 第三节 苏联解体过程中新闻自由问题的警示
- 一、坚持和改善党对新闻工作的领导,使新闻自由成为一种有领导的自由
- 二、实施正确的新闻改革,渐进推动新闻自由的发展
- 三、批判吸收西方文明中一切有益的东西,警惕西方“和平演变”战略
- 第五章中国社会主义新闻自由的曲折发展
-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新闻自由与意识形态领域有所呈现的“左”倾思想
- 一、制定宪法和法律承认和规范社会主义新闻自由
- 二、建成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体系,为社会主义新闻自由的实现提供物质保障
- 三、新闻批评得到中国共产党明确的政策支持
- 四、新闻实践和新闻改革适应广大群众了解情况、表达意见的需要
- 五、“左”倾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呈现,思想文化领域的批判开始泛政治化
- 第二节 全面建设时期的新闻自由与意识形态领域继续发展的“左”倾思想
- 一、实现新闻自由所需要的物质条件有新的发展和提高
- 二、整风运动中途夭折,反右派斗争严重侵害人民新闻自由
- 三、“大跃进”期间新闻界的虚假报道和片面宣传,使新闻自由受到严重损害
- 四、学术讨论无限上纲,新闻自由遭遇严重危机
- 第三节 “文化大革命”时期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对新闻媒体领导权的篡夺与意识形态领域占据主导地位的“左”倾思想
- 一、新闻舆论工具被反革命集团掌控,人民失去自己的言论阵地
- 二、新闻报道“假、大、空、套”,人民失去知情渠道
- 三、“文革小报”的出现不是新闻自由的体现
- 第四节 拨乱反正时期的新闻自由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 一、新闻界积极报道“四人帮”被粉碎的消息,充分反映人民的意志
- 二、揭批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发表的假典型报道,还人民以真相
- 三、冲破“两个凡是”阻力,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 第五节 新闻自由曲折发展的原因和启示
- 一、在人民内部不能搞“思想战线上的阶级斗争”
- 二、不能把新闻自由仅仅视为实现某一任务要采用的一种手段
- 三、不能离开党的领导和党性原则去发展新闻自由
- 第六章中国社会主义新闻自由的稳步推进
- 第一节 关于发展和推进新闻自由的理论建设
- 一、民主是手段也是目的
- 二、新闻事业是信息传播工具和社会舆论工具
- 三、新闻舆论监督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
- 四、新闻自由是基本人权
- 五、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问题
- 第二节 关于发展和推进新闻自由的制度建设
- 一、新闻自由与新闻法制建设
- 二、新闻自由与新闻政策建设
- 三、新闻自由与新闻职业道德建设
- 第三节 关于发展和推进新闻自由的事业建设
- 一、受众接触媒介的条件改善
- 二、传媒技术迅速发展,互联网为人们自由传播信息和发表意见提供重要平台
- 三、新闻报道质量有所提高
- 第四节 新闻自由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的体现和维护
- 一、及时和如实报道重大事故,批评报道有所突破
- 二、对外报道更加全面,对境外媒体进一步开放
- 三、新闻舆论监督的范围扩大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 四、新闻舆论监督类节目和栏目大量开办,一批成功报道案例在社会上产生良好反响
- 第五节 我国新闻自由建设在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一、新闻法律体系有待完备,新闻法治有待进一步建立
- 二、新闻媒体过分追求经济利益,侵害公众新闻自由权利
- 三、互联网新闻自由被滥用,危害社会秩序和意识形态安全
- 四、价值观念多元冲突,社会价值体系混乱
- 五、社会的公民意识水平还有待提高
- 第七章持续推进中国社会主义新闻自由建设
- 第一节 持续推进我国新闻自由建设的重要意义
- 一、新闻自由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一般意义
- 二、新闻自由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特殊意义
- 第二节 持续推进我国新闻自由建设的一般原则
- 一、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
- 二、以维护社会发展和稳定作为推进新闻自由建设的基本尺度
- 三、始终保持理论上的清醒和政治上的坚定
- 第三节 持续推进我国新闻自由建设的努力方向
- 一、完善新闻法治,尽快推出专门的新闻法
- 二、有效实施新闻管理,规范新闻活动,维护国家信息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
- 三、提高新闻机构及其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强化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意识
- 四、大力提高社会的公民意识水平
- 五、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批判吸收有利于我国推进新闻自由建设的一切文明成果
- 附录
- 预设政治立场的“全球新闻自由指数”
- 一、“2009年全球新闻自由指数”问卷介绍
- 二、“2009年全球新闻自由指数”问卷的内容分析
- 三、小结
- 2009年全球新闻自由指数调查问卷
- 一、人身攻击,囚禁,直接威胁
- 二、间接的威胁、压力、获取信息渠道受限
- 三、审查和自我审查
- 四、公众的媒体
- 五、经济、法律、行政压力
- 六、网络和新媒体
- 七、记者被谋杀、拘留、人身攻击、威胁的数量;政府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 八、国家媒体数据
- Questionnaire for Compiling the 2009
- I. PHYSICAL ATTACKS,IMPRISONMENT AND DIRECT THREATS
- Ⅱ. INDIRECT THREATS,PRESSURES AND ACCESS TO INFORMATION
- Ⅲ. CENSORSHIP AND SELF-CENSORSHIP
- Ⅳ. PUBLIC MEDIA
- Ⅴ. ECONOMIC,LEGAL AND ADMINISTRATIVE PRESSURE
- Ⅵ. INTERNET AND NEW MEDIA
- Ⅶ. NUMBER OF JOURNALISTES MURDERED,DETAINED,PHYSICALLY ATTACKED OR THREATENED,AND GOVERNMENT’S ROLE IN THIS
- Ⅷ. COUNTRY MEDIA DATA
-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的前身是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成立于1985年,是改革开放后最早成立的大学出版社之一。其上级主管单位是中国传媒大学,业务上受国家教育部社科司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指导。2004年9月改称现名。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现有播音主持、语言艺术、新闻传播、影视艺术、媒体管理、编校译中心等六个编辑部,以及市场中心、出版部、行政与总编办公室、财务部、数字出版部、经营中心等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