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探究殿堂级文学大家,绘制当代文学心灵地图。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中华读书报》著名记者舒晋瑜追踪采访11届41位茅奖获得者的访谈录。从对首届茅奖获得者之一李国文的访谈,到对第11届茅奖获得者,包括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茅奖作家莫言的访谈均收录书中,还收录了历届茅奖评委的访谈。

全书以文学创作为访谈主体,将茅奖作为切入点,从评奖与得奖两个角度透析中国作家与文学界,为中国文学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有力佐证,呈现了当代文学的心灵地图。

目录

  • 版权信息
  • 长篇崛起的一份“档案”
  • 一线舒晋瑜
  • 第一届茅盾文学奖(1977—1981)
  • 获奖作家访谈
  • 李国文:钻进故纸堆,也许是一个不坏的选择
  • 评委访谈
  • 谢永旺:首届奖评出了几位新人
  • 第二届茅盾文学奖(1982—1984)
  • 获奖作家访谈
  • 刘心武:我有能力厚重,但不刻意
  • 评委访谈
  • 顾骧:先锋派作品基本无法通过
  • 第三届茅盾文学奖(1985—1988)
  • 获奖作家访谈
  • 凌力:写《少年天子》是我首次尝试把写人放在第一位
  • 余小惠《:都市风流》是中国人崛起的伟大时代的缩影
  • 霍达:从来没有奢望过经典
  • 评委访谈
  • 李星:有一件事曾让我很受伤
  • 第四届茅盾文学奖(1989—1994)
  • 获奖作家访谈
  • 王火:我不是大师级的
  • 陈忠实:我早就走出了《白鹿原》
  • 刘斯奋:不拘一格不守一隅
  • 刘玉民:没有激情就没有文学和艺术
  • 评委访谈
  • 雷达:茅奖评选有四条需要坚持
  • 第五届茅盾文学奖(1995—1998)
  • 获奖作家访谈
  • 张平:我要至死为老百姓写作
  • 阿来:写作是一种高智商的游戏
  • 王安忆:对这个世界的变化,我无法归纳成概念
  • 王旭烽:没有杭州就没有我这样的作家
  • 评委访谈
  • 朱向前:茅奖价值取向因势渐变
  • 第六届茅盾文学奖(1999—2002)
  • 获奖作家访谈
  • 熊召政:我不是一个热闹的作家
  • 徐贵祥:重返“徐怀中时代”
  • 柳建伟:我一直关注战争与和平
  • 宗璞:即使像蚂蚁在爬,也要继续写下去
  • 评委访谈
  • 胡平:一定要了解中国才能成为大作家
  • 第七届茅盾文学奖(2003—2006)
  • 获奖作家访谈
  • 贾平凹:写小说,也是写我自己的恐惧和无奈
  • 迟子建:当作品染上岁月的风霜
  • 周大新:我想写出让人感觉温暖和美的作品
  • 麦家:中国谍战走向世界
  • 评委访谈
  • 孟繁华:评奖是文学经典化的方式之一
  • 第八届茅盾文学奖(2007—2010)
  • 获奖作家访谈
  • 张炜:杰作不一定为文学史而写
  • 刘醒龙:书写是为小说的妙不可言
  • 莫言:作家的地位是由作品而非称号奠定的
  • 毕飞宇:别相信自己的才华有多少
  • 刘震云:不断把自己归零
  • 评委访谈
  • 李掖平:只评作品不论人
  • 第九届茅盾文学奖(2011—2014)
  • 获奖作家访谈
  • 格非:一生只在写一部作品
  • 王蒙:我从来都有几套笔墨
  • 李佩甫:作品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是我的亲人
  • 金宇澄:低姿态的写作非常重要
  • 苏童:我一直在挽留事物的敏感
  • 评委访谈
  • 王春林:实名制其实是一把双刃剑
  • 第十届茅盾文学奖(2015—2018)
  • 获奖作家访谈
  • 梁晓声:我从未怀疑过真善美
  • 徐怀中:我希望创造出一番激越浩荡的生命气象
  • 徐则臣:大运河对我来说是个私事
  • 陈彦:现实主义需要面对日常的残酷
  • 李洱:敬重文学现实品格,期许知言行统一
  • 评委访谈
  • 何向阳:获奖作品是由“高原”到“高峰”的有力见证
  • 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2019—2023)
  • 获奖作家访谈
  • 杨志军:用一生去膜拜雪山大地
  • 乔叶:永远保持诚实的写作态度
  • 刘亮程:书写有翅膀的文字
  • 孙甘露:把对上海的爱隐藏在小说里
  • 东西:向内写,发现丰富浩瀚的“回响”
  • 评委访谈
  • 阎晶明:中国文学未来可期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1年3月成立于北京,系国家级专业文学出版机构,现为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成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