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锡安主义:反犹迫害催生的犹太民族解放思潮,对现代以色列影响深远。

内容简介

锡安主义是世界近现代史上西方政治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世界近现代史上锡安主义诞生的直接起因是源自反犹主义带来的迫害。犹太人希冀的同化梦想彻底被打破,锡安主义作为犹太人世界的一种民族解放思潮便产生了。阿哈德·哈姆的文化锡安主义作为锡安主义的一个流派,其影响是巨大的,不仅对19世纪的世界锡安主义运动、希伯来文化和犹太教,就是对于现代以色列的语言教育和希伯来文化建设都具有很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目录

  • 目录
  • 绪论
  • 一 研究对象与研究意义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 研究构思、方法与主要内容
  • 第一章 历史背景:19世纪东欧的犹太人与犹太社会
  • 第一节 19世纪东欧社会犹太人的生存状态
  • 一 哈斯卡拉运动的兴起
  • 二 东欧掀起新一轮反犹狂潮
  • 三 犹太民族独立意识的觉醒
  • 第二节 哈西德主义与犹太人传统
  • 一 哈西德主义在东欧
  • 二 犹太人传统
  • 第三节 塔木德神童的知识教育
  • 一 青少年时期的学习与生活
  • 二 初访敖德萨与大学计划的失败
  • 小结
  • 第二章 先锋时代:阿哈德·哈姆与热爱锡安运动
  • 第一节 列奥·平斯克与热爱锡安运动
  • 一 列奥·平斯克和《自我解放》
  • 二 《平斯克与政治锡安主义》
  • 三 加入热爱锡安运动与卡托维茨会议
  • 第二节 《错误的道路》与“摩西之子”社团
  • 一 《错误的道路》
  • 二 “摩西之子”的组织与实践
  • 第三节 两次巴勒斯坦之行与《巴勒斯坦的真相》
  • 第四节 从《肯定与否定》到《过去与未来》
  • 小结
  • 第三章 赫茨尔时代:政治与文化锡安主义的交锋
  • 第一节 西奥多·赫茨尔与政治锡安主义
  • 一 西奥多·赫茨尔和《犹太国》
  • 二 赫茨尔与世界锡安主义代表大会
  • 三 寻求大国支持与乌干达计划
  • 第二节 阿哈德·哈姆与政治锡安主义路线的对立
  • 一 对世界锡安主义代表大会的批判
  • 二 对赫茨尔政治锡安主义理论的批判
  • 第三节 文化锡安主义新路线的确立
  • 一 对锡安主义与犹太国的新理解
  • 二 《犹太国与犹太人问题》
  • 三 希伯来语与犹太民族精神的复兴
  • 第四节 巴黎使命与编辑生涯
  • 一 埃德蒙·罗斯柴尔德与犹太殖民运动
  • 二 巴黎使命的履行
  • 三 编辑生涯与《哈西洛阿赫》
  • 小结
  • 第四章 后赫茨尔时代:阿哈德·哈姆与犹太民族家园建设
  • 第一节 敖德萨:文化锡安主义衰落的开始
  • 一 民族委员会与同化主义者
  • 二 1905年俄国革命与反犹迫害
  • 三 精神中心理论的丰富与发展
  • 第二节 伦敦流亡与推动犹太民族家园建设
  • 一 伦敦流亡与英国犹太人
  • 二 世界锡安主义大会与第三次巴勒斯坦之行
  • 三 促成《贝尔福宣言》的发表
  • 第三节 希伯来大学建设与定居特拉维夫
  • 一 希伯来大学建设
  • 二 定居特拉维夫
  • 小结
  • 第五章 梦想与现实:文化锡安主义的理论反思
  • 第一节 文化锡安主义的人文根源
  • 一 《圣经》的传统观与犹太教信仰
  • 二 犹太哲学与希伯来文学的影响
  • 第二节 文化锡安主义的理论构成
  • 一 犹太民族的独立与文化复兴
  • 二 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精神中心
  • 三 恢复希伯来语
  • 第三节 文化锡安主义的历史影响
  • 一 对世界锡安主义运动的积极推动
  • 二 对阿犹冲突的预警作用
  • 三 对犹太教改革运动的意义
  • 第四节 文化锡安主义的思想局限性
  • 一 具有空想主义的色彩
  • 二 梦想与现实的悖论
  • 第六章 结语:文化锡安主义的发展历程与综合评价
  • 附录一 阿哈德·哈姆年表(1856—1927)
  • 附录二 犹太国与犹太人问题(1897)
  • 附录三 一个新的救世主(1901)
  • 附录四 精神的复兴(1902)
  • 附录五 平斯克与政治锡安主义(1902)
  • 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6月,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创办并主管的以出版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为主的国家级出版社。1993年和1998年先后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1993年第一批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