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宗教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51千字
字数
2024-07-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全面展现普陀山佛教一千多年的历史画卷。
内容简介
观音信仰源远流长,影响深远。在佛教中国化过程中,中国东南沿海的浙江普陀山逐渐被认为是观音菩萨的根本应化道场,并形成“一山特起万山朝”之观音道场信仰格局。
本书运用历史学、文献学、哲学、宗教学、社会学以及田野调研的方法,将普陀山佛教放在中国佛教历史演变的大背景中进行考察,从普陀山开山开始,以观音信仰第一圣地的形成为思考焦点,以渊源和流变为核心线索,围绕佛教制度、地理交通、宗派高僧、宗风阐扬、山志编撰、神圣空间、朝山信仰等展开系统研究。
同时,梳理出宋、元、明、清、民国等不同朝代普陀山佛教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阶层的相互关系及其基本脉络和基本特点,深入分析了普陀山神圣空间的生成逻辑和内在理路,全景式再现了普陀山佛教波澜壮阔的发展历史。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一
- 序二
- 绪论
- 第一节 普陀山概况
- 第二节 研究述评
- 第三节 研究思路、方法与内容
- 第四节 创新与意义
- 第一章 佛教的传入与普陀山开山
- 第一节 佛教初传浙江
- 一、佛教初传中国
- 二、浙江地理与佛教初传
- 第二节 佛教传入普陀山的传说与观点
- 一、普陀山的道教传说
- 二、佛教传入普陀山
- 第三节 普陀山开山:慧锷与新罗礁
- 一、慧锷开山
- 二、“新罗贾人”与新罗礁
- 第四节 佛经记载与东亚海洋航线
- 一、佛经对普陀山的记载
- 二、东亚海洋航线之中心
- 第二章 宋代普陀山佛教
- 第一节 宋代佛教政策与佛教转型
- 一、宋代的佛教政策
- 二、宋代佛教之转型
- 第二节 宋代普陀山政治、交通与佛教
- 一、朝廷的支持
- 二、交通枢纽
- 第三节 宋代普陀山宗派、宗风与高僧
- 一、“易律为禅”与禅风阐扬
- 二、宋代普陀山曹洞高僧与宗风
- 三、宋代普陀山临济高僧与宗风
- 第四节 宋代普陀山神圣空间的初步建构与朝山信仰
- 一、“神圣空间”理论
- 二、宋代普陀山神圣空间的初步建构
- 三、宋代普陀山朝山信仰的初兴
- 第三章 元代普陀山佛教
- 第一节 元代政权与普陀山佛教
- 一、元代的佛教制度与政策
- 二、朝廷对普陀山的支持
- 第二节 元代普陀山宗派、高僧与对外文化交流
- 一、元代宗派与宗风
- 二、元代普陀山高僧
- 三、一山一宁的对外佛教文化交流
- 第三节 盛熙明与普陀山第一部山志
- 一、盛熙明
- 二、《补陀洛迦山传》
- 第四节 多宝塔与汉藏佛教文化融合
- 一、元代浙江汉藏佛教艺术
- 二、多宝塔修建缘起与内容
- 三、汉藏佛教文化融合
- 第五节 元代文人士大夫的普陀山信仰
- 一、元代文人士大夫与僧人的交游
- 二、普陀山的文人士大夫
- 三、构建普陀山神圣空间
- 第四章 明代普陀山佛教
- 第一节 明代佛教政策与信仰转向
- 一、明代初期、中期和晚期的不同政策
- 二、佛教信仰的世俗化转向
- 第二节 明代政权与普陀山佛教兴衰
- 一、洪武时期的普陀山海禁及影响
- 二、嘉靖时期的倭寇及影响
- 三、万历年间的佛教复兴
- 第三节 明代普陀山佛教宗派和高僧
- 一、明代普陀山宗派与宗风
- 二、明代普陀山高僧
- 三、明代重要高僧的贡献
- 第四节 明代普陀山山志
- 一、明代的佛教方志
- 二、屠隆和《补陀洛伽山志》
- 三、周应宾和《重修普陀山志》
- 第五节 明代普陀山神圣空间的继续建构
- 一、圣迹:自然景观的神圣化
- 二、神圣性的人文景观
- 三、圣山:普陀山之神圣空间
- 第六节 明代普陀山朝山信仰
- 一、从“三大名山信仰”到“四大名山信仰”
- 二、各阶层的朝山信仰
- 三、香道建设与普陀香汛
- 四、朝山感应与瑞相
- 第五章 清代普陀山佛教
- 第一节 清代佛教制度和世俗化进程
- 一、清代政权与佛教制度
- 二、世俗化进程
- 第二节 清代普陀山佛教兴衰
- 一、清初海寇与佛教再次衰落
- 二、康熙朝的普陀山佛教
- 三、雍正朝的普陀山佛教
- 四、乾隆朝的普陀山佛教
- 第三节 清代普陀山佛教宗派、宗风与高僧
- 一、佛教宗派与再次“易律为禅”
- 二、清代临济禅僧与宗风
- 第四节 清代普陀山山志
- 一、康熙朝的两部山志
- 二、乾隆朝许琰《重修南海普陀山志》
- 三、道光朝的秦耀曾《重修南海普陀山志》
- 第五节 清代普陀山神圣空间的全面建构
- 一、自然景观之神圣
- 二、神圣人文景观之构建
- 三、形神合一之普陀圣山
- 第六节 清代普陀山朝山信仰
- 一、四大名山信仰的定型
- 二、朝山与感应
- 三、香道与香汛
- 第六章 民国普陀山佛教
- 第一节 民国佛教政策和普陀山佛教
- 一、民国佛教政策的演变
- 二、民国政要与普陀山
- 三、普陀山佛教组织机构
- 第二节 民国普陀山高僧与宗风
- 一、民国普陀山僧人及其贡献
- 二、印光法师著书立说、弘扬宗风
- 三、太虚法师在普陀山酝酿人间佛教思想
- 四、印顺法师潜心著述、阐扬宗风
- 第三节 民国普陀山志书
- 一、民国普陀山佛教文献
- 二、王亨彦和《普陀洛迦新志》
- 三、尘空法师和《普陀山小志》
- 第四节 民国普陀山的神圣空间与朝山信仰
- 一、日渐完备的神圣空间
- 二、蓬勃发展的朝山信仰
- 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中华书局
中华书局,全名为中华书局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一家集编辑、印刷、出版、发行于一体的出版机构,于1912年1月1日由陆费逵筹资创办于上海。创立之初,以出版中小学教科书为主,并印行古籍、各类科学、文艺著作和工具书等。同时,中华书局还自办印刷厂,至1937年拥有印刷机械300余架,职工1000余人。1954年5月,中华书局总部迁址北京,1958年改为以整理古籍为主的专业出版社,在整理出版古籍和学术著作方面更有长足的进展,从而享誉海内外。曾出版《中华大字典》《四部备要》《图书集成》《中华百科丛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