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
类型
9.4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158千字
字数
2024-04-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旨在就“信息隐私”这一议题展开有发散性的讨论。
内容简介
现实世界中,特别是在专业研究领域之外的公众生活经验中,数字通讯、互联网、新媒体乃至各类应用的出现、普及和不断迭代,以及相关争议和困扰的层出不穷,是“信息”作为法治议题受到特别关注的基础。
本书从微观—宏观层面结合隐私保护、数据产权、声誉修复和科技伦理等前沿疑难法律问题,以个案和具体法律问题切入,充分结合经济学、社会学、哲学,娴熟运用最合用的分析工具和社会科学理论框架,为我们展示出一幅在21世纪中国如何理解信息隐私的丰富画卷,并实现了真正有解释力、有启发性的理论化。
目录
- 版权信息
- 导论 超越定义,不求分类
- 第一编 隐私多元规制与社会规范
- 第一章 公众人物隐私:基于多元规制的分析框架
- 杨女士、杨女士和杨女士
- “类型化”加“平衡论”?
- 隐私保护的实质分析:分配视角下的福利影响
- 多元规制
- 多元规制视角下的隐私保护
- 与普通人何干?
- 小结
- 第二章 隐私规范:“看破不说破”
- “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 “非礼勿视”“非礼勿言”与“看破不说破”
- 隐私规范的价值基础
- 局限与边界
- 从社会规范到法律
- 小结
- 第二编 数据经济结构与法律关系
- 第三章 数据隐私的法律经济学:议题维度的展开与转进
- 个体权益维度的经济分析
- 企业竞争维度的经济分析
- 生产关系维度的经济分析
- 论题转向:机制设计
- 小结
- 第四章 数据“确权”?
- 数据法形式主义
- 数据不是石油
- 到底什么是“界权”
- 一个例子:基于“安全港”规则的数据界权
- 小结
- 第五章 关系界权
- 权利作为关系
- 个体权益维度的关系界权
- 企业竞争维度的关系界权
- 公共数据体制的界权
- 小结
- 第三编 声誉私人处遇与社会信用
- 第六章 声誉机制:损害与修复
- “好名声乃命中至宝”
- 声誉利益与声誉损害
- “声誉修复”
- 声誉信息的修复机制
- 声誉修复的当代场景:“信用修复”
- 小结
- 第七章 社会信用与声誉国家
- 如何理解“社会信用体系”
- 自由主义叙事:“法治分散”
- 国家主义叙事:“德治集中”
- 发展和现代化叙事:“规制强化”
- 张力与演进:从“黑名单”到“智慧城市”
- 作为“数据宪制”的社会信用立法
- 小结
- 后记
- 致谢
展开全部
出版方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是在1979年,经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同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恢复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依靠北大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同时积极争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合作支持,出版了大量高水平、高质量、适应多层次需要的优秀高等教育教材。 北大出版社注意对教材进行全面追踪,捕捉信息,及时修订,以跟上各学科的最新发展,反映该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保持北大版教材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