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31千字
字数
2016-03-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探讨中国区域发展政策及新常态下的区域协调发展逻辑与实现机制。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尝试建立了一个公平与效率的理论分析框架,研究大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通过对中国区域发展政策的观察与反思,探讨在新常态下区域协调发展的逻辑机制,以及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实现机制。本研究中关于大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研究成果引起学界的关注,获得了广泛好评和肯定。
目录
- 版权信息
-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出版说明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1 关于地方政府的作用
- 1.2.2 关于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研究
- 1.2.3 关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内涵的研究
- 1.2.4 关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基础理论的研究
- 1.2.5 关于中国区域经济差距问题的研究
- 1.2.6 关于促进区域协调机制与制度框架的研究
- 1.3 评价与研究方向
- 1.4 本书的研究框架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2章 区域协调发展中政府干预的理论
- 2.1 政府的功能定位
- 2.2 政府干预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
- 2.2.1 关于政府职能作用的理论分析
- 2.2.2 社会主义关于政府作用职能的理论分析
- 2.3 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 2.3.1 中央政府作用
- 2.3.2 地方政府的作用
- 2.4 政府在区域协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2.4.1 制度安排的影响
- 2.4.2 财政政策倾斜难以转变传统思想
- 2.4.3 地方利益驱动致使封闭发展与产业结构趋同
- 2.4.4 地方政府竞争行为异化
- 2.4.5 地方政府角色错位
- 2.4.6 地方政府对资本市场的干预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3章 区域协调发展的市场机制
- 3.1 区域协调发展中市场的功能定位
- 3.2 区域协调发展市场作用机制
- 3.2.1 完善的市场机制是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基础
- 3.2.2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需要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的结合
- 3.3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市场作用方式分析
- 3.4 区域协调发展中的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 3.4.1 政府主导的市场经济在转型初期效应分析
- 3.4.2 政府干预对市场经济的扭曲
- 3.4.3 区域协调发展需要市场与服务型政府共同作用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4章 区域协调发展中公平与效率的制度分析
- 4.1 制度的公平与效率的理论基础
- 4.1.1 制度引入
- 4.1.2 制度的效率
- 4.1.3 制度的公平
- 4.1.4 区域协调发展的制度内涵
- 4.2 我国区域发展失调的表现
- 4.2.1 区域经济发展的失调
- 4.2.2 区域基本公共服务的失调
- 4.2.3 区域分工合作的失调
- 4.2.4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失调
- 4.3 我国区域协调发展中制度的效率审视
- 4.3.1 市场制度与区域经济的效率
- 4.3.2 我国市场制度的效率问题
- 4.4 区域协调发展中制度的公平性审视
- 4.4.1 财税制度的公平性
- 4.4.2 对外开放制度的公平性
- 4.4.3 金融制度的公平性
- 4.4.4 户籍管理制度的公平性
- 4.5 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区域协调发展
- 4.5.1 与效率相融的公平
- 4.5.2 与效率冲突的公平:“度”的把握
- 4.5.3 区域协调发展制度的矫正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5章 区域协调发展与要素流动的关系
- 5.1 要素流动对区域协调的作用
- 5.2 要素流动与区域人均GDP差距的变化
- 5.2.1 简单模型
- 5.2.2 模型意义
- 5.3 地区间要素流动不畅的表现
- 5.3.1 对产品的保护与封锁
- 5.3.2 对企业的保护与封锁
- 5.3.3 资本市场方面的保护
- 5.3.4 对生产资源保护与封锁
- 5.4 劳动力流动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 5.4.1 劳动力流动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系
- 5.4.2 中国的区际劳动力流动
- 5.4.3 资本流动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 5.4.4 技术扩散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6章 区域协调发展中资源配置的最优选择
- 6.1 市场与政府配置效率对比
- 6.1.1 市场配置资源
- 6.1.2 政府配置资源
- 6.1.3 市场配置资源与政府配置资源的对比
- 6.1.4 政府与市场资源配置效率对比
- 6.2 区域资源配置的机制分析
- 6.3 区域协调发展中资源配置的最优选择
- 6.3.1 理论模型
- 6.3.2 效率与公平约束下的最优政府资源再配置方式分析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7章 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区域协调增长
- 7.1 区域经济增长差距测度
- 7.1.1 变量说明与数据来源
- 7.2 结果分析
- 7.2.1 基准回归结果
- 7.2.2 分区域回归
- 7.3 结论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8章 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效果评价
- 8.1 区域协调发展评价体系设计
- 8.1.1 数据来源
- 8.1.2 区域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8.1.3 区域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 8.1.4 四大区域划分标准
- 8.2 区域协调发展的数学模型
- 8.2.1 测度区域发展水平差异的数学模型
- 8.2.2 评价区域协调发展水平的模型
- 8.3 区域协调发展效果评价的实证分析
- 8.3.1 区域发展差异实证分析
- 8.3.2 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水平分析
- 8.4 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类型分析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9章 区域协调发展中政府的事权财权研究
- 9.1 政府事权财权与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基础
- 9.1.1 制度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 9.1.2 政府事权财权与区域协调发展
- 9.2 中央与地方事权财权关系的发展历程及其特征
- 9.2.1 1949—1979年:“统收统支”体制与区域协调
- 9.2.2 1980—1993年:“财政包干”体制与区域协调
- 9.2.3 1994年分税制改革对区域协调发展的积极意义
- 9.3 分税制后我国政府事权财权与区域协调发展
- 9.3.1 分税制后我国政府间事权财权匹配情况的考察
- 9.3.2 政府事权财权不匹配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
- 9.3.3 政府事权财权不匹配的制度根源
- 9.3.4 促进财权事权相匹配的政策建议
- 9.4 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与区域协调发展
- 9.4.1 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结构
- 9.4.2 财政转移支付在区域协调发展中的功能
- 9.4.3 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在区域协调发展中的问题
- 9.4.4 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改革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0章 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产业分工基础与有序转移
- 10.1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产业分工的现状分析
- 10.1.1 三大地带产业结构变化
- 10.1.2 各省产业结构变化
- 10.1.3 各省份就业结构变化
- 10.1.4 三大区域产业同构性变化
- 10.2 区域协调发展产业分工的自然和社会基础
- 10.2.1 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基础
- 10.2.2 区域协调发展产业的社会经济条件
- 10.3 区域协调发展与产业地区间转移
- 10.3.1 我国产业转移对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发展的互动影响分析
- 10.3.2 我国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趋势判断
- 10.3.3 影响我国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因素分析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1章 区域协调发展中地方政府间博弈:长三角为例
- 11.1 地方政府对区域协调的影响
- 11.1.1 地方政府对区域协调发展的正面影响
- 11.1.2 地方政府对区域协调发展的负面影响
- 11.2 区域协调发展的动力机制
- 11.2.1 区域文化动力
- 11.2.2 区域内生发展的必然与国家战略的需求
- 11.2.3 应对经济全球化竞争的动力
- 11.3 长三角“诸侯经济”主要表现
- 11.3.1 发展战略的相似性
- 11.3.2 招商引资恶性竞争
- 11.3.3 产业结构趋同
- 11.3.4 基础设施重复建设
- 11.3.5 区域环境污染
- 11.4 地方政府行为的博弈模型解释
- 11.4.1 博弈模型
- 11.4.2 地方政府支付矩阵及纳什均衡
- 11.4.3 政府在区域协调发展中的模型解释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2章 中央地方关系对区域协调性影响的历史考察
- 12.1 中央地方关系对区域协调性的影响
- 12.1.1 中央与地方间关系对区域协调性的影响
- 12.1.2 地方与地方间关系对区域协调性的影响
- 12.2 我国各历史阶段的中央地方关系与区域协调性考察
- 12.2.1 自然经济主导时期的区域协调性
- 12.2.2 商品经济主导时期的区域协调性
- 12.3 中央地方关系的区域协调性特征
- 12.3.1 弱中央—弱协调模式
- 12.3.2 弱中央—强协调模式
- 12.3.3 强中央—弱协调模式
- 12.3.4 强中央—强协调模式
- 12.4 理想机制应具有的中央地方关系特征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3章 外国政府协调区域发展的措施借鉴
- 13.1 一般考察
- 13.2 美国政府的州际协调
- 13.2.1 宪法的有力保障
- 13.2.2 “州权”上缴联邦
- 13.2.3 加快国内贸易循环
- 13.2.4 打通市场通道
- 13.3 欧盟的区际协调
- 13.3.1 欧盟层次与区际贸易相关联的贸易政策
- 13.3.2 欧盟统一大市场发展进程中的协调政策
- 13.3.3 欧盟的竞争政策
- 13.3.4 欧盟区际协调的机构管理
- 13.4 日本的区际协调
- 13.4.1 以财政制度为主体的区域协调机制
- 13.4.2 利用综合规划指导区域开发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4章 本书的学术努力、主要观点和政策建议
- 14.1 学术努力和主要观点
- 14.1.1 尝试建立了一个公平与效率的理论分析框架研究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
- 14.1.2 资源禀赋的差异是区域经济多样性、互补性和区域分工的基础
- 14.1.3 努力追求区域协调发展的效率和公平
- 14.1.4 正确看待区域协调发展中的市场与政府
- 14.1.5 深入剖析区域协调发展中政府与市场的最优选择问题
- 14.1.6 积极夯实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产业分工基础
- 14.1.7 正确认识我国不同区域协调发展的实际水平
- 14.1.8 高度重视区域协调发展中地方政府间博弈的两重性
- 14.1.9 需要关注区域协调发展中政府的事权财权
- 14.1.10 不可忽略中央地方关系对区域协调性影响的历史轨迹
- 14.1.11 应当借鉴外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成功经验
- 14.2 政策建议
- 14.2.1 出台合理的区域政策体系
- 14.2.2 建立有效的区域协调规划体系
- 14.2.3 创建可行的区域协调机构
- 14.2.4 实施创新的区域协调政策
- 14.2.5 出台保障区际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法规
- 主要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出版方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是在1979年,经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同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恢复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依靠北大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同时积极争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合作支持,出版了大量高水平、高质量、适应多层次需要的优秀高等教育教材。 北大出版社注意对教材进行全面追踪,捕捉信息,及时修订,以跟上各学科的最新发展,反映该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保持北大版教材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