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是2012年诺贝尔奖得主莫言的中篇小说集之一,收录三部作品。

内容简介

《透明的红萝卜》写了一个有着超强的触觉 、听觉等奇异功能的小黑孩与同在滞洪闸工地干活的菊子姑娘、小石匠、小铁匠等人的故事,他们的命运纠缠在一起,在透明的红萝卜的奇异光芒下,小说有着哀伤的悲剧氛围。

《球状闪电》是莫言早期的意识流风格作品,小说写了主人公“我”被球状闪电炸晕后的回忆,回忆中又有回忆,其中还穿插了女儿的梦境和妻子的回忆,讲述了一个纷纭的故事。

《金发婴儿》是一个有着暗黑气质的小说,小说讲述了瞎娘、儿子天球、儿媳紫荆以及年轻人黄毛之间微妙的情感,而金发婴儿背后的秘密背负着嫉妒、仇恨的人性种子。

这几个中篇艺术风格鲜明,各具特色,无论内容或篇幅都堪称是十分精彩的“小长篇”。作品已经展现了莫言在语言风格、叙事结构以及人物塑造等方面的独特气质,也比较早地出现了莫言小说中“异禀儿童”“饥饿”等主题。

目录

  • 版权信息
  • 透明的红萝卜
  • 球状闪电
  • 金发婴儿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3
2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为什么我们的同情心正在消亡?

    本该是勤劳质朴的农家人,为何会对一个弱不禁风的孩子万般嫌弃、毁辱?这是我读完莫言老师《透明的红萝卜》之后的第一感受。据说,《透明的红萝卜》故事来源于上世纪 60 年代。那是一个我没经历过的时期,但是我却从中体会到今天的一个怪现象:面对弱者,我们避之不及。为什么同情,这个曾经引以为傲的美德一再消亡?01. 我们的心肠在逐渐变硬《透明的红萝卜》的主人公是一个叫黑孩儿的十岁左右的男孩子。已经是秋天了,他却赤着脚、光着脊梁,穿一条又肥又长沾满污渍的大裤头子。他有个悲惨的身世,亲娘去世了,亲爹跑到外面三年不回来,家里一个后娘一喝就醉、一醉就打他。这么一个可怜的孩子,却在公社的生产劳动中成为了人人挤兑的对象:负责分配工作的刘副主任掐着他的脖子摇晃了几下,“这也算个人?”;在铁匠屋里,小铁匠看他不顺眼,非打即骂,甚至戏耍黑孩儿徒手把火热的钻头拿过来。最让人心酸的是,砸石场里干活的妇人们不仅自己用很脏的话八卦黑孩儿,还对同情黑孩儿的菊子姑娘说:敢情你是给自己找个小女婿啊。本来一说到农村,想到的是人们如土地般包容万物的品格,可是同情却在这个上世纪的普通农村里消失了。甚至但凡靠近同情,就变成妇人们嘴里肮脏的想法 “找小女婿”,一如今天我们动不动就说一个抱有同情心的人是 “圣母”。在一个社会空间里,面对弱者和强者,通常是羡慕强者、同情弱者。把这个顺序反过来就会显得很奇怪:谁会同情强者呢?他们是我们未曾达到的状态,我们怎么可能对他们的经历产生共情呢?既然产生不了共情,我们又怎么会说 “原来强者那么不容易”、“即便换你来做还不如他呢”...... 同时,我们对待弱者显得十分冷酷:比如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但凡勤快一点就不会这样了;没有丑女人只有懒女人;连身材都管不好的人还能干什么?...... 一如砸石场里的妇人们在总结黑孩儿的不幸就是一句话:不是自己腚里养出来的就是不行。似乎所有的不幸都是弱者自己造成的,是他们不努力、认知水平不高、懒惰、自控能力差、招了个后妈导致的。02. 丧失同情的我们将往何处?之所以会丧失同情,是因为在我们对强者太宠爱了。越来越多的成功学教会大家的不是如何成功,而是如何瞧不起弱者。越来越多的成功事迹告诉大家强者恒强,社会最终的不公都将有弱者承担。弱者变成了耻辱。我们通过抵抗和远离弱者而获得自我满足。可实际上我们也只是做了一场 “绝不可能是弱者” 的黄粱梦。第一,所谓强者更多是 “叙事胜利” 的荒谬就像《透明的红萝卜》中的小铁匠,一开始就觉得自己即便没办法像老铁匠一般淬出刚硬的钻头,但是迟早一天是能够当上最好的铁匠,绝不可能像黑孩儿一样连拉个风箱都能笨手笨脚把炉子弄灭了。可是他却忘记,他依然是个一淬火就把钻头弄卷的家伙。弱者的存在变成了人们证明自己存在价值的手段:但凡我比更弱的人强,我就是受人羡慕的强者。所谓的 “自己绝不可能成为弱者” 变成了 “叙事胜利” 的笑话:我实际强不强不重要,我觉得我比你强就可以了。于是我们的身边就出现了越来越多的 “所谓强者”,否定着普通人的身份,过着虚妄的生活。就像我看过的一句评价 “叙事胜利” 的话:犹如天冷的时候抱着日光灯取暖,看起来很温暖,实际无用。第二,所谓 “强者恒强” 更多是对幸存者的偏爱没有所谓的强者恒强,有的只是恒定的 “偏爱强者”。强者不仅获得了地位、崇拜、羡慕,还收割了人们的体谅和包容,就像动物世界中上位的新猴王,干什么都是对的;可是那只落寞的老猴王,只是因为年龄大了,体力弱了,就只能孤独地走向被抛弃的荒原尽头。那么,作为普通人,我们除了永远逼自己当一个强者活着之外,还有其他的生存方式吗?第三,杜绝对他人同情,也谢绝了他人给与的同情即便用冷漠的态度和弱者划清界限,也并不能证明自己永远不会成为弱者。故事的最后,小铁匠发现了自己暗恋的菊子姑娘和小石匠好上了,出于气愤和小石匠打了起来。小铁匠慌乱中摸起地上的碎石片儿,像冰雹一样横扫周围的人群。菊子姑娘中弹了。右眼里插着一块白色的石片。从此,没人在乎小铁匠的手艺是不是强过老铁匠。取而代之的是刘副主任把小铁匠骂得狗血淋头,石匠们玩命地干活,刚钻子磨秃了一大批,堆在那里等着小铁匠修理。他变成了弱者,哭喊着:亲娘呦,难受死了,黑孩儿,好徒弟,救救师傅吧。可是这样的哭喊谁又能真的听得到呢?一如当初小铁匠和小石匠打架的时候,旁人更多是看热闹,而非真担心。03. 同情他人,也是照顾未来可能不幸的自己在《透明的红萝卜》中有一段最美的描写:光滑的铁砧子,泛着青幽幽蓝幽幽的光,泛着青蓝幽幽光的铁砧子上,有一个金色的红萝卜。红萝卜的形状和大小都像一个大个阳梨,还拖着一条长尾巴,尾巴上的根根须须像金色的羊毛。红萝卜晶莹透明,玲珑剔透。透明的、金色的外壳里包孕着活泼的银色液体。红萝卜的线条流畅优美,从美丽的弧线上泛出一圈金色的光芒。光芒有长有短,长的如麦芒,短的如睫毛,全是金色。全书中唯一一次出现这个金色红萝卜是在仅有的三个对黑孩儿抱有同情的人齐聚身边的时刻。小石匠在刘副主任嫌弃黑孩儿的时候,积极为他争取利益:黑孩家三代贫农,社会主义不管他谁管他?你的阶级感情哪里去了?菊子姑娘在黑孩儿砸石头砸伤手的时候,温柔地用手帕帮他包扎好;老铁匠看到黑孩儿因为不会生火,被黑烟呛到的时候,提醒他:慢点撒煤,撒匀一点。这三个人的同情在当时的生产大队中显得格格不入,但又弥足珍贵。与其说黑孩儿看到了一个梦想中的红萝卜,不如说黑孩儿希望有透明萝卜的地地方就能有温暖的同情心。第一,同情心意味着对强者的束缚。当强者志得意满的时候,同情心会跑出来告诉他,别忘了还有很多弱者在命运的漩涡中挣扎,这样,所谓的强也就不会那么霸道了;第二,同情心意味着给弱者的希望。身处命运深渊里的弱者面对各种嫌弃、毁辱的时候也并不会丧失发现美的眼睛,因为他知道总有人会对自己伸出援手,帮自己度过难关;第三,同情心意味着大家是个共同体。同情并非自上而下的施舍,而是感受着你的感受。这样,每个身处命运洪流的人就不像是一个个气球,孤独地存在;而是一个个水珠,碰撞、融合、相交,真正的体现人的社会属性。这样看起来,同情别人也是给自己留了一条生路,即便在未来无数命运可能中碰到不幸的自己,也会在别人的关心中带着希望走下去。尾记:故事的最后,黑孩儿奔向一块萝卜地,每拔一个萝卜就对着太阳看一看是不是透明萝卜。那一刻,我真希望他能找到透明的红萝卜。因为人之初,性本善,首当其冲的不正是我们能够对别人的痛苦感同身受的恻隐之心吗?特别指出:本文是结合和菜头老师专栏课程《成年人修炼手册》中 69、83 节内容解读莫言老师的中篇小说。以往人们读《透明的红萝卜》主要抓手是儿童世界的多彩、成人世界的黑。此次从同情的角度解读,别有一番感受。有一种解锁暗线游戏的获得感。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人性禁岛

      透明的红萝卜,就是黑孩曾经看到过的一种成像,是期待,还是海市蜃楼讲不清楚。有些事不想说懒得说,看得开看不开,就是那么一回事,好与坏的事都是心知肚明,每个人的世界观是不尽相同,你有你的世界,我有我的世界。球状闪电,是判官?你可以不相信婚姻,但不能不相信爱情,现如今社会的爱情是婚姻赋予的产物,是婚姻的理由。但爱情不一定结婚。那旧时代的婚姻就真的是纯粹的为了搭伙过日子,女人想要在婚姻有自己的尊严,就不能靠另外一半,要靠自己,提升自己永远是最正确的选择。金发婴儿,世间万物都是有感情的,人类尤其最为通灵,但感情最大的敌人一直都在,那就是另一段感情,是那样的强大,能冲垮一切,让感情变得猜疑,让亲情变得寡淡,让人忘记悲伤,让人自私自利,让人如沐春风。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再难忘怀却再找不见

        中学时在图书馆借过一本二十世纪中国短篇小说选,首篇选的就是莫言的《透明的红萝卜》,其实当时看不太懂,那时莫言也还不是如今的莫言,尚无诺奖加持,《透明的红萝卜》是他第一次一举成名的作品。时隔多年小说故事讲了什么已经全然忘却,但妙的是我脑海中时常能想象一个好似化学课上长颈烧瓶一样的透明萝卜,它通体透明却闪着淡淡的金光,里面流动着银闪闪的水银,或是别的什么我也闹不清楚。最近和阿蒙俩人一起翻来重读,这次读完只觉得很吵,拟声词 “库哧咔嚓” 地多到让我想变形(金刚)。经过了两三个小时在生产队与铁匠铺的迷迷瞪瞪,最终只是将一个透明萝卜的意象用拟声词栽种在另一个人的脑海。它可能是小说里沉默黑孩儿微凉童年中仅有的一丝温暖与希冀,但就像人生诸事,只是那么匆匆一瞥,我们就再难忘怀,我们却再找不见。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5条书评

        出版方

        浙江文艺出版社

        浙江文艺出版社成立于1983年,是浙江省唯一以出版文学艺术书籍为主的专业出版社。建社17年来,出版各类图书1400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