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对于推动历史教学的发展、教师的培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内容简介

本书包括论文多篇,分为第一篇 历史教材研究、第二篇 历史教学实践、第三篇 历史考题分析、第四篇 附录,对历史教材的语言规范性、史实科学性等,历史教学的重难点知识、史料教学的案例与分析等,高考试题的科学性、导向性问题等,教师成长、培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其中多篇论文在CSSCI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历史教学》以及《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中学历史教学》等期刊上发表,出版前对相关论文进行了进一步的整合与修改。

目录

  • 版权信息
  • 自序
  • 编辑的话
  • 做一名好教师
  • 课改: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新推手
  • 关于“好老师”的三点认识
  • “问题”从哪里来?
  • 民进名师激励我成长
  • 历史教材研究
  • 高中历史教科书必须注意语言规范
  • 试验修订本高中《中国古代史》教材硬伤举隅
  • 人教版《中国近代现代史》献疑二则
  • 教材概念具有多义性、发展性——就教材定义与聂幼犁先生商榷
  • 中国古代复种制不始于唐,也不始于汉
  • 新课程教材的知识性硬伤问题及其他——以人教版历史必修教材为例
  • 关于洪秀全的“学历”问题
  • 新航路开辟前茶叶输入西欧说献疑
  • 历史课标及历史教材的“去历史化”问题
  • 新课标人教版历史必修教材若干史实商兑
  • 参议会非参政会考略及其他
  • 为高中历史教材“疗伤”的喜与忧
  • 让我们的教材与教学语言更有吸引力
  • 关于“浙海关商照”插图的误读、误选与教学活用
  • 历史教学实践
  • 评价要公允 表述要准确——历史教学如何摆脱“左”的思潮束缚
  • 罗斯福新政教学识小
  • 一条鞭法祛疑
  • “平均地权”释疑
  • 宋初死刑复核制度释疑
  • 原因分析还应注意教材隐藏的“内证”——以分析“唐代茶业迅速发展原因”为例
  • “张骞通西域”的属性问题及其他
  • 历史教学不可运用“人造史料”
  • 我们应该进行怎样的爱国主义教育
  • 隋唐文化中的“南朝化”和“胡化”问题
  • 谁是中华民国的国父?
  • 有效训练:请远离垃圾题
  • 对家庭手工纺织业解体过程中两个“分离”的理解
  • “就地取材”进行史料教学——以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2为例
  •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就地取材”史料教学例举
  • “就地取材”史料教学:以人教版高中必修3为例
  • 以讹传讹的名言名句考辨辑录四则
  • 好课应由标准和评委说了算
  • 关于《十二表法》教学中几个问题的梳析
  • 证据素养的培养:不能捡到篮里都是菜——以《巧用旅游纪念品设计问题链》一文为例
  • 白鹿洞书院八字学规被刻在联合国总部墙上?
  • “就地取材”史料教学中如何“就材设问”——以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1为例
  • 历史考题分析
  • 清末新政有没有引起立宪派的分化——高考历史第32题商榷
  • 2007年全国高考陈寅恪题值得商榷的三个问题
  • 就高考陈寅恪题答王俊伟老师
  • 高考历史命题何以与学生为敌?
  • 2010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Ⅰ欧阳修题商补
  • “问题试题”不可作为考试说明的示范例题
  • 高考与硕考历史学科考查目标的错位——以2011年两考考试大纲的考查目标为例
  • 2012年高考新课标文综卷历史“正德去农”题指误
  • 市场经济改革“九二共识说”献疑
  • 2016年高考文综全国卷“汉画像砖题”“秦汉文书题”商榷
  • 附录
  • 周明学著述系年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是专业的人文社科学术出版机构,以“创社科经典,出传世文献”为己任,出版经管、社会学、历史、文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