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197千字
字数
2021-12-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现代术语学理论探讨经济学隐喻型术语及翻译实践。
内容简介
本书根据现代术语学相关理论,以经济学研究领域的隐喻型术语作为研究对象,参照以往文献探讨,收集权威英语及英汉经济学词典中的隐喻型术语实例,展开针对隐喻型术语及其英汉互译的跨学科修辞研究。分别从术语表达形式、术语概念内涵以及术语交际功能三个层面展开,全面揭示其复合修辞本质、功能和特征,进而提出了隐喻型术语跨语应用的翻译实践策略。本书以隐喻型术语翻译为考察对象,具有鲜明的实践指向性,可以深化术语研究者对隐喻型术语这一特殊类型术语的认识,对隐喻型术语的翻译实践具有切实的指导意义,对于术语学本体研究也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目录
- 版权信息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对象
- 1.3 研究目标
- 1.4 本书结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关键词界定
- 2.1.1 隐喻型术语
- 2.1.2 修辞
- 2.1.3 术语翻译
- 2.2 隐喻型术语及其翻译研究述评
- 2.2.1 隐喻型术语研究
- 2.2.2 隐喻型术语翻译研究
- 2.3 术语翻译研究述评
- 2.3.1 国外术语翻译研究
- 2.3.2 国内术语翻译研究
- 2.4 翻译相关的修辞学研究述评
- 2.4.1 国外翻译相关的修辞(学)研究
- 2.4.2 国内翻译相关的修辞(学)研究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跨学科修辞理论框架构建
- 3.1 术语命名作为修辞行为的特殊性
- 3.2 隐喻型术语命名的科学修辞本质
- 3.2.1 科学修辞学相关理论概述
- 3.2.2 隐喻型术语的科学隐喻本质
- 3.2.3 隐喻型术语的科学隐喻功能
- 3.3 隐喻型术语应用的言语修辞功能
- 3.3.1 言语修辞学相关理论概述
- 3.3.2 隐喻型术语的表意功能
- 3.3.3 隐喻型术语的表情功能
- 3.3.4 隐喻型术语的表美功能
- 3.4 隐喻型术语翻译的广义修辞机制
- 3.4.1 广义修辞学相关理论概述
- 3.4.2 隐喻型术语修辞活动两主体
- 3.4.3 隐喻型术语修辞功能三层面
- 3.5 隐喻型术语及其翻译研究的跨学科修辞框架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隐喻型术语的双重修辞功能
- 4.1 隐喻型术语的类型及其修辞功能差异
- 4.2 概念表征类隐喻型术语的浅层认知主导功能
- 4.2.1 概念命名与阐释的辅助
- 4.2.2 概念理解与记忆的促进
- 4.3 理论建构类隐喻型术语的深层认知主导功能
- 4.3.1 理论建构与发展的影响——以“人力资本”为例
- 4.3.2 思维拓展与延伸的推动——以“博弈论”为例
- 4.4 交际劝说类隐喻型术语的言语交际主导功能
- 4.4.1 专家群体交际的理论劝说功能
- 4.4.2 非专家群体交际的应用劝说功能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隐喻型术语的复合修辞特征
- 5.1 隐喻型术语修辞特征的类型复杂性
- 5.2 概念表征类隐喻型术语的双重复合修辞特征
- 5.2.1 概念表征类隐喻型术语的认知修辞特征
- 5.2.2 概念表征类隐喻型术语的交际修辞特征
- 5.3 理论建构类隐喻型术语的认知主导修辞特征
- 5.3.1 理论建构类隐喻型术语的隐喻性特征
- 5.3.2 理论建构类隐喻型术语的系统能产性特征
- 5.4 交际劝说类隐喻型术语的交际主导修辞特征
- 5.4.1 交际劝说类隐喻型术语的表情色彩
- 5.4.2 交际劝说类隐喻型术语的文本建构特征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隐喻型术语翻译评价的跨学科修辞策略
- 6.1 隐喻型术语翻译评价的跨学科修辞取向
- 6.2 隐喻型术语翻译的跨学科修辞效果评价
- 6.2.1 科学修辞认知功能的跨语实现
- 6.2.2 言语修辞交际功能的跨语实现
- 6.3 隐喻型术语跨学科修辞功能的跨语实现层面
- 6.3.1 概念表征类隐喻型术语——“修辞技巧”层面的再现
- 6.3.2 理论建构类隐喻型术语——“修辞哲学”层面的重建
- 6.3.3 交际劝说类隐喻型术语——“修辞诗学”层面的构拟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7.1 本书的主要发现
- 7.2 本书的主要启示
- 7.3 本书的主要不足
- 7.4 对后续研究的建议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索引
展开全部
出版方
南京大学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是南京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大学出版机构,自1984年成立之日起,就秉承“学术立社、品牌兴社”的出版理念, “昌明国粹、融化新知”的出版宗旨,坚持以精品出版为“魂”、学术出版为“本”的经营思路,形成了自身在高品位学术专著、高校精品教材、传统思想文化出版、国外学术名著译介等方面的出版特色,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出版高地,中华民国史出版重镇,国外学术前沿重要译介平台。迄今出版的万余种图书中,多种图书获得了包括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等在内的各类图书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