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82千字
字数
2009-07-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广播文艺理论全面整合,值得研究学习。
内容简介
本书是广播文艺理论相对较全面的整合。全书在中国广播文艺理论上,从新技术,到广播文学、广播音乐、广播戏曲,乃至广播剧和广播理论各个方面,做了相当的研究,并把许多相关的理论整合起来,是一部值得诸多相关领域的研究学习工作者参考的著作。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
- 第一章 中国广播文艺的特殊性
- 第一节 中国广播文艺特有的地位
- 一、作为斗争利器
- 二、作为建设催化剂
- 三、作为精神愉悦品
- 第二节 中国广播文艺作用的特殊性
- 一、富于民族特色的多元艺术形态的整合者
- 二、寓教于乐的优势载体
- 三、媒介市场经济下的广播先行者
- 四、多媒体技术发展下的领路先锋
- 第二章 时代需求是节目设置的准则
- 第一节 时代性节目的设置
- 一、信息时代的数字化技术是时代性节目设置的前提
- 二、政治、经济体制对媒介的影响是时代性节目设置的背景
- 三、特定历史时代的审美是时代性节目设置的依据
- 四、文化全球化趋势是时代性节目设置的语境
- 五、民族性、地域性是时代性节目设置的参照
- 六、听众的需求是时代性节目设置的要求
- 第二节 时代性节目的类别
- 一、按节目样式分类
- 二、按受众群体分类
- 三、按节目制作方式分类
- 四、按节目表现形式分类
- 第三章 新技术支持下的中国广播
- 第一节 广播文艺与技术
- 一、调幅广播(AM)、调频广播(FM)
- 二、数字音频广播(DAB)
- 三、数字音频多媒体广播(DMB)
- 第二节 中国网络技术的发展与网络广播的现状
- 一、传统广播与网络的结合
- 二、网络广播及其传播优势
- 三、我国网络广播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 四、我国网络广播的发展策略
- 第四章 广播与文学
- 第一节 小说广播的审美表达
- 一、短篇小说广播
- 二、中、长篇小说广播
- 三、广播小说和广播剧的异同
- 第二节 广播中散文和诗歌的审美表达
- 一、广播中的散文
- 二、广播中的诗歌
- 第五章 剪辑类节目的艺术特征
- 第一节 从银幕到广播叙述法
- 一、电影录音剪辑的性质
- 二、电影录音剪辑的结构
- 三、解说的性质和作用
- 四、解说的语言技巧
- 五、电影录音剪辑的开头和结尾
- 第二节 从舞台剧到广播叙述法
- 一、话剧
- 二、戏曲
- 三、歌剧、舞剧录音剪辑
- 第六章 广播与音乐
- 第一节 音乐广播的地位和功能
- 一、音乐广播的地位
- 二、音乐广播的社会功能
- 第二节 音乐广播的节目形式与编辑技巧
- 一、节目形式
- 二、音乐广播对编辑的要求
- 第七章 广播中的戏曲
- 第一节 戏曲艺术特征概要
- 一、戏曲的起源与形成
- 二、“四功五法”与戏曲的歌舞化、戏剧化、节奏化
- 三、戏曲的艺术特征
- 第二节 剧目选择观念的变化与拓展
- 一、发展初期(1949年至1957年)
- 二、停滞阶段(1958年至1976年)
- 三、重新探索阶段(1976年至1987年)
- 四、大发展阶段(1988年至今)
- 第三节 编创与思辨
- 第四节 曲艺广播节目的构成与表现
- 一、曲艺广播节目的构成
- 二、曲艺广播的表现
- 第八章 综艺节目的编创
- 第一节 综艺节目的形成和发展
- 一、综艺节目的形成
- 二、综艺节目的发展
- 三、综艺节目产生的原因
- 第二节 综艺节目的特征与构成
- 一、综艺节目的特征
- 二、综艺节目的结构方式
- 三、栏目间的衔接方式
- 第九章 广播剧
- 第一节 广播剧的诞生和发展
- 一、广播剧的诞生
- 二、广播剧在世界各国的迅速发展
- 三、中国广播剧的发展历程
- 第二节 广播剧的本体特征
- 一、广播剧构成的特殊性
- 二、广播剧——特殊方式传播的戏剧
- 第三节 结构与改编
- 一、结构
- 二、改编
- 第四节 广播剧的构成元素
- 一、广播剧的语言
- 二、广播剧中的音响
- 三、广播剧中的音乐
- 第五节 导演与演播的独特性
- 一、导演的独特性
- 二、演播的独特性
- 第十章 中国广播文艺理论研究纵横谈
- 第一节 中国广播文艺理论研究
- 一、广播中的文学节目研究
- 二、广播中的音乐节目研究
- 三、广播中的戏曲节目研究
- 四、广播中的综艺板块节目研究
- 五、广播文艺晚会节目研究
- 六、广播文艺节目主持人研究
- 第二节 中国广播剧理论研究
- 一、广播剧理论研究的发展初期(1933~1952)
- 二、广播剧理论研究走向成熟阶段(1952~1966)
- 三、广播剧理论研究的兴旺发展期(1976年至今)
- 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的前身是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成立于1985年,是改革开放后最早成立的大学出版社之一。其上级主管单位是中国传媒大学,业务上受国家教育部社科司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指导。2004年9月改称现名。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现有播音主持、语言艺术、新闻传播、影视艺术、媒体管理、编校译中心等六个编辑部,以及市场中心、出版部、行政与总编办公室、财务部、数字出版部、经营中心等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