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系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会刊,主管单位为哲学研究所。

内容简介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2019年第2辑 总第31辑)》由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文献研究中心组编,分“恩格斯哲学思想研究专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现实问题研究”“文本学问题与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四个栏目,收录了国内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新生代学者的最新成果。

本辑既有对基础理论及其研究方法的检视和思考,也有对恩格斯哲学思想的专题研究,对经典文本与文献细节及其内容的考证和解读,还涉及国际学术前沿问题与最新动态的关注和分析,以及对当代社会发展重大现实的深入讨论,展示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新面貌、新态势。

目录

  • 版权信息
  •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编辑委员会
  • 恩格斯哲学思想研究
  • 晚年恩格斯哲学文本的逻辑结构
  • 一 晚年恩格斯哲学文本群概览
  • 二 晚年恩格斯哲学文本的主体、两翼和补充
  • 三 晚年恩格斯哲学文本的主导线索
  • 恩格斯哲学是“人学的空场”吗?
  • 一 “人学空场”论
  • 二 以人为中心的历史观
  • 三 简短的结论
  • 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的伟大贡献
  • 一 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伟大贡献
  • 二 恩格斯对唯物史观的伟大贡献
  • 三 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贡献
  • 科学的知识社会学维度
  • 一 马克思思想中的Wissenschaft理想
  • 二 恩格斯的科学目标
  • 三 知识社会学所理解的科学
  • 结语
  •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
  • 再谈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哲学的实践本体论
  • 一 否定传统本体论,建立实践本体论
  • 二 实践是人的存在规定
  • 三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 寻找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中的本质要素
  • 一 意识形态生成的基础
  • 二 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中的三个本质要素
  • 三 三要素间的相互关系与其衍生之意识形态常见课题
  • 四 结语:重绘马克思意识形态架构图
  • 价值增殖、运动过程和生产关系
  • 一 思想史上对资本概念的三重理解
  • 二 马克思资本概念的演化过程
  • 三 对马克思资本概念内涵的不同理解
  • 四 总结
  • 论马克思宗教批判的三个阶段
  • 一 揭露非神圣形象的自我异化
  • 二 宗教意识形态批判
  • 三 拜物教批判
  • 马克思关于需要主体的修辞学实践
  • 一 问题
  • 二 工具
  • 三 分析
  • 四 余论
  • 存在决定意识的历史唯物主义逻辑
  • 一 “现实的个人”的出场
  • 二 物质生活的生产
  • 三 意识的发生及批判
  • 四 小结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现实问题研究
  •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国化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
  • 试析“法治”内涵及实现方式
  • 一 法治的古希腊渊源
  • 二 法律的权威
  • 三 法治的人民性
  • 四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 新中国70年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历史回顾
  • 一 以教科书体系为框架的基本理论问题讨论
  • 二 以真理标准问题为动力的教科书体系改革
  • 三 以学术规范问题为导向的体系建构分化
  • 四 以思想阐释问题为内容的研究路径转换
  • 辩证思维与习近平治国理政的哲学基础
  • 一 习近平治国理政与辩证思维的“联系”“整体”观点
  • 二 习近平治国理政与辩证思维的“矛盾”观点
  • 三 习近平治国理政与辩证思维的“暂时”“相对”观点
  • 论习近平绿色发展思维方法的科学构成
  • 一 习近平绿色发展的普遍思维方法
  • 二 习近平绿色发展的科学思维方法
  • 三 习近平绿色发展的具体思维方法
  • 文本学问题与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 《共产党宣言》中的方法论辨析及其当代意义
  • 一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论
  • 二 “阶级”分析的方法论与历史理论
  • 三 世界历史理论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旨趣
  • 一组亟待深掘的文献
  • 一 马克思50年代初期工作的宝贵遗产
  • 二 国际学界较为薄弱的《伦敦笔记》研究
  • 三 《伦敦笔记》再研究的“路线图”
  • “分工”与“社会化”的双重变奏
  • 一 资本主导下的人的社会化的现实状况
  • 二 社会化的发展趋势
  • 三 分工与人的社会化的双向互动
  • 四 分工与社会化问题的现实观照
  • 五 结语
  • 背离革命,还是继承方法?
  • 一 引言
  • 二 非同一性的辩证法:反黑格尔
  • 三 隐藏的血统:马克思—卢卡奇—阿多诺
  • 四 阿多诺:方法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者
  • 五 结论
  • “救赎”的历史观与激进政治行动
  • 一 神的暴力:一种“救赎”的历史观
  • 二 对“救赎”历史观的吸纳与续写
  • 三 激进政治行动理论的发展路径:一种反向的回应
  • 四 结语
  • 意识形态的想象功能与实践力量
  • 一 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的逻辑路径:想象性与实践性的符号学碰撞
  • 二 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的话语场域与理论超越:保卫马克思的实践色彩
  • 三 作为实践力量的意识形态:理论建构的新方向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出版方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是专业的人文社科学术出版机构,以“创社科经典,出传世文献”为己任,出版经管、社会学、历史、文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