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探究现代医疗技术与生命伦理问题的内在关联。

内容简介

本研究以现代医疗技术与生命伦理问题的内在关联为研究对象,从现代医疗技术的医学人文形态和技术伦理形态的双重视域出发,着眼于现代医疗技术的三大伦理形态(常规伦理形态、转化伦理形态、增强伦理形态),对现代医疗技术中的生命伦理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立意是从现代医疗技术中生命伦理形态出发对生命伦理学的前沿问题进行探究。

目录

  • 版权信息
  • 内容简介
  • 作者简介
  • 编委会
  • 总序面向变化着的世界的当代哲学
  • 导论
  • 第一章现代医疗技术面临的伦理挑战
  • 第一节 技术时代的医学人文课题
  • 第二节 现代医疗技术的伦理形态
  • 第三节 现代技术的本质及其面临的人性挑战
  • 一 “力”的聚集和释放:现代技术的本质
  • 二 “虚无”的隐蔽与呈现:现代技术的展现方式
  • 三 “人的形象”的重构:透过现代医疗技术的“幕纱”
  • 四 “人是谁”:人性本质的挑战
  • 五 还医学以人道
  • 六 还医学以生命
  • 第四节 “谁之权利”与“何种责任”
  • 一 “伦理委员会”的功能:澄清“权利—责任”关系
  • 二 人的自主权利面临责任伦理挑战
  • 三 责任的重新界定:我们如何为“生命安全”负责
  • 第二章技术具身与身体伦理
  • 第一节 技术具身:身体伦理的认知旨趣
  • 第二节 医疗技术的常规形态与不寻常的责任伦理
  • 一 疾病空间化与归责困境:常规技术的伦理构型
  • 二 身体之后的“目视”:以“责任”为中心的伦理
  • 三 以“冷冻胚胎”为例进行的分析:它是伦理存在物吗?
  • 第三节 医疗技术的转化形态与人权伦理
  • 一 “从板凳到临床”的伦理目视
  • 二 身体视域的敞开与医疗技术的转化形态
  • 三 “人”之为“物”的要求:把“人”当“人”看
  • 四 人权伦理诉求:回归“人的概念”与保障人的生命权
  • 五 人体试验的人权伦理:人的概念还是“概念”中的人
  • 第四节 医疗技术的增强形态与身体伦理
  • 一 “人类增强”释义:哲学、现代性和技术之后
  • 二 技术之后:人类增强技术引发“支持—反对”的两难
  • 三 伦理之前:让人类增强面对生命伦理的原则质询
  • 四 “允许的伦理”:在生命伦理质询中面向未来
  • 第五节 伦理形态:责任、人权与身体
  • 第三章大数据时代的健康革命与伦理挑战
  • 第一节 常规医疗技术遭遇“大数据时代”
  • 一 重塑医疗技术的常规形态:个体医学与精准医学
  • 二 大数据时代:健康革命与伦理的突破
  • 三 医疗大数据:技术的文明指引与医学道德的发展
  • 第二节 医学道德形态的重构:以患者为中心
  • 一 通过“个体化医学”改善总体的人类健康
  • 二 推进社会优先构建“公共善”并疏解医患紧张
  • 三 在融合的医学中展现开放共享的伦理
  • 四 由专家团队提供个体化医疗服务:以梅奥诊所为例
  • 五 医患重构:连通道德知识与道德行为的桥梁
  • 第三节 大数据时代生命医学伦理面临四大挑战
  • 一 如何缩小“数字鸿沟”?
  • 二 如何防范数据失信或数据失真?
  • 三 如何保护个人隐私和安全
  • 四 如何从“多”和“杂”中挖掘“好”
  • 第四节 医疗技术的两种伦理
  • 第四章后人类时代的生命伦理问题
  • 第一节 后人类主义与现代医疗技术的增强形态
  • 一 从“后人类主义的挑战”说开去
  • 二 “人类增强技术”的概念、类型和发展趋势
  • 三 “NBIC”会聚技术与增强形态的医疗技术
  • 第二节 伦理前设与未决问题
  • 一 后人类的共识
  • 二 后人类主义的伦理前设
  • 三 后人类的希望与未决问题
  • 第三节 后人类伦理及其困惑
  • 一 人的自主性:自然恩赐与智能设计
  • 二 功能的逾越性:医学伦理与增强的道德难题
  • 三 伦理规制与伦理辩护
  • 第四节 生命伦理为后人类时代的道德辩护
  • 一 道德的希望与绝望
  • 二 精神“祛魅”与“第一因的消解”
  • 三 技术展现的伦理境域与世俗生命伦理的理性诉求
  • 四 道德论辩的枢机:在干预中守护人的自由生命
  • 第五章生命伦理学的方向
  • 第一节 现代医疗技术发展与生命伦理难题之呈现
  • 第二节 中国语境与问题症候
  • 第三节 生命伦理的中国形态及构建方向
  • 第四节 道德前景与研究路径
  • 附录
  • 附录一 中国生命伦理学:“意识形态”还是“科学”
  • 一 问题的提出:如何理解中国生命伦理学?
  • 二 回归语境:理解中国生命伦理学的第一个向度
  • 三 展开思想:理解中国生命伦理学的第二个向度
  • 四 面向实践:理解中国生命伦理学的第三个向度
  • 五 走向策略性的和解:理解中国生命伦理学的形态学视角
  • 六 结论
  • 附录二 生命伦理学前沿探究的十二个论纲
  • 一 大数据时代生命伦理展现价值维度
  • 二 道德形态学及其应用
  • 三 机器时代的来临与生命伦理学
  • 四 现代医疗技术的伦理形态
  • 五 福柯的“目视”与医疗生活史
  • 六 诚意伦理是医患重构的基础
  • 七 医疗公正:理论难题及其求解
  • 八 后人类主义的挑战
  • 九 冷冻胚胎是“伦理存在物”吗?
  • 十 生命伦理的四种商谈模式
  • 十一 生命伦理学的“第三条道路”(上)
  • 十二 生命伦理学的“第三条道路”(下)
  • 附录三 大数据时代生命医学伦理学的方向
  • 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6月,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创办并主管的以出版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为主的国家级出版社。1993年和1998年先后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1993年第一批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