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带你找到把握实验艺术的途径与方法。

内容简介

想要理解实验艺术多元、丰富的表现形式,解读各种令人眼花缭乱的艺术作品,就必须了解它的前世今生,了解观者与创作者的关系,了解其独到的创作理念与方法。

本书围绕八个不同的主题,以艺术史发展的脉络为线索,结合大量艺术家和艺术作品,对当今世界艺术创作的状况和特点进行了梳理和论述。

目录

  • 版权信息
  • 丛书序
  • 引言
  • 第一章 从个人走向群体
  • 超现实主义的梦境与表现主义的直觉
  • 波普的日常
  • 人人都是艺术家与社会雕塑
  • 包裹一切
  • 面向公众的博物馆
  • 公共艺术的兴起
  • 第二章 作者与观众的对峙
  • 怎么“想”决定怎么“做”
  • “这不是一只烟斗”的挑战
  • 观众的“观赏之道”
  • 罗兰·巴特的“作者已死”
  • 评论者们的成就
  • 艺术家的“在场”
  • 艺术家的“不在场”
  • 为观众服务
  • 委拉斯贵支的镜子与马奈的《奥林匹亚》
  • 一种传统
  • 后制品
  • “再加工”式的创作
  • 第三章 多重的媒介
  • 媒介的独立性
  • 永恒的瞬间
  • 操控的自由与本源的消失
  • 突破媒介
  • DJ文化的胜利
  • 跨媒介艺术
  • 新技术带来的“混合”
  • 第四章 关于材料
  • 艺术创作中的材料
  • 运动的雕塑与混合的绘画
  • 女性的选择
  • 充气狗
  • 垃圾与山水
  • 看见什么就是什么
  • 贫穷的材料
  • 第五章 再现的回归
  • “真实”的再现
  • “巴黎的空气”也是一种再现
  • “伪造者”与知觉的“关系”
  • 另一种“真实”的再现
  • 社会和历史的“显现”
  • 波德莱尔的《恶之花》与艺术的“偶然”
  • 艺术成为“事件”
  • 景观社会与情境主义
  • “介入”的艺术
  • 第六章 短暂的渴望
  • 瞬间与永恒
  • 凝固的瞬间与时钟
  • 时间的消逝与留存
  • 诗意的时间
  • 静态的时间
  • 时间的运动与“一年”
  • 河源温的时间
  • 塑造时间
  • 场所中的装置
  • 与环境密不可分的艺术
  • 艺术家构建的“场所”与公共空间
  • 第七章 谁的声音被听到
  • “游击队女孩”与《为什么没有伟大的女艺术家》
  • 女性的身体
  • 颠覆经典
  • 被建构出来的身份
  • 艺术家自我身份的建构
  • 流动性与多重身份
  • 唐·伊德的身体理论
  • 身体的竞技场
  • 史帝拉的“身体”
  • 后现代主义在反对什么
  • 边界消失后的融合
  • 第八章 科技与互联网
  • 科学精神
  • 激浪派与科学实验室
  • 一次合作
  • 跨学科
  • 生物艺术
  • 科学的图像与模糊的界限
  • 幻境的产生与思维的可见
  • 网络带来了什么?
  • 超文本与后制品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是在1979年,经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同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恢复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依靠北大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同时积极争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合作支持,出版了大量高水平、高质量、适应多层次需要的优秀高等教育教材。 北大出版社注意对教材进行全面追踪,捕捉信息,及时修订,以跟上各学科的最新发展,反映该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保持北大版教材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