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90千字
字数
2025-06-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唐宋“古文运动”在文学史、思想史、儒学史上都具有重大意义。
内容简介
本书在对“古文运动”既往研究的框架与范式作出谱系式梳理的基础上,标举“士大夫文学”,敏锐地抓住了唐宋“古文运动”与此前、此后文学“运动”的不同,强调科举制度产生的士大夫精英构成的唐宋社会与文学的特殊性,对古文运动重作定义,对其发展历程重作分期,着重阐明如“古文运动”与新儒学、贤良进卷、苏辙与“古文运动”的关系等命题,新意盎然,胜义迭出。
目录
- 版权信息
- 第一章 “古文运动”与“文以载道”
- 第一节 “古文运动”覆议
- 一、“古文运动”术语的提出
- 二、“中国文学史”上的“古文运动”
- 三、从“辟韩”思想到“两条路线”
- 四、回归“文学史”
- 五、士大夫阶层与士大夫文学
- 第二节 关于“文以载道”
- 一、“载道”与“言志”
- 二、“载道”的含义
- 三、“道”与学养
- 四、“道”与“新儒学”
- 五、小结
- 第二章 “古文运动”与“新儒学”的进展
- 第一节 中唐儒学所谓“尧舜之道”
- 一、从啖助到柳宗元的“尧舜之道”
- 二、唐人的皇帝王霸之道
- 三、韩愈对所谓“尧舜之道”的批判
- 四、评议韩、柳之“道”
- 第二节 北宋“性命之学”与“太学体”
- 一、排抑“太学体”事件
- 二、有关“太学体”之研讨
- 三、关于石介和“太学新体”
- 四、排抑“太学体”事件的受害者
- 五、关于朱长文
- 六、苏轼的态度
- 七、关于刘煇
- 八、结论
- 第三节 “险怪”文风:“古文运动”的另一翼
- 一、“太学体”与怪文的系谱
- 二、以“怪”自傲的宋初“隐士”型古文家
- 三、“学统四起”与“险怪”文风的漫延
- 四、“性命之学”与欧阳修“晚年文衰”问题
- 五、“古文运动”鸟瞰
- 第四节 “周程、欧苏之裂”与宋代士大夫文学
- 一、关于“周程、欧苏之裂”
- 二、分裂与对立
- 三、思想史视野
- 四、科举语境中的文学
- 五、作为士大夫的文学家
- 六、道统论的勘定
- 第三章 北宋士大夫文学的展开(上):思想心态
- 第一节 “神童”时代(上)
- 一、从“神童”到士大夫
- 二、杨亿与太平兴国五年进士
- 三、杨亿《偶兴》诗与太宗朝晚期的储位之争
- 四、杨亿与真宗朝党争
- 五、结论
- 第二节 “神童”时代(下)
- 一、抚州晏氏家族
- 二、晏殊与真宗朝党争
- 三、晏殊与宋仁宗
- 四、晏殊的士大夫文学
- 五、晏殊与庆历士大夫
- 第三节 “日常化”的意义及其局限
- 一、“日常化”的含义
- 二、从《二李唱和集》看“白体”诗歌的“日常化”倾向
- 三、“软熟”与“险怪”
- 四、至理人情
- 五、“自纳败阙”
- 第四节 士大夫文化的两种模式
- 一、《南安军学记》针对《虔州学记》而作
- 二、关于“舜之学政”
- 三、士大夫文化的两种模式
- 四、关于“学记”文类
- 第五节 面向公共“文坛”的写作
- 一、同题写作的集会模式与非集会模式
- 二、集会模式的延伸
- 三、有力的组织者
- 四、走向公共化
- 五、历史条件与自觉意识
- 第六节 从“先忧后乐”到“箪食瓢饮”
- 一、钓台和云台
- 二、颜子学
- 三、党争和“性命之学”
- 四、苏辙的意义
- 五、独立个体的内在超越
- 第七节 士大夫及其周边文人
- 一、从封建士大夫到帝国士大夫
- 二、从门阀士大夫到科举士大夫
- 三、科举士大夫阶层的身份自觉与发展困境
- 四、文学创作者的身份分化
- 第四章 北宋士大夫文学的展开(下):贤良进卷
- 第一节 北宋贤良进卷考论
- 一、北宋“制科”之制度
- 二、应试者及其策论
- 三、贤良进卷之结构与价值
- 四、贤良进卷与“新儒学”
- 五、贤良进卷与北宋党争
- 六、贤良进卷的文学史意义
- 七、余论
- 第二节 论二苏贤良进卷
- 一、苏轼、苏辙举“制科”经过
- 二、苏氏兄弟的《应诏集》及相关文章
- 三、嘉祐时期的学术与政治动向
- 四、贤良进卷的文风
- 五、附录:“苏门”弟子的“进卷”
- 第三节 论李清臣贤良进卷
- 一、李清臣贤良进卷的写作时间
- 二、进卷内容分析
- 三、进卷的写作艺术
- 附录 《全宋文》、《全宋诗》所收李清臣诗文补正
- 第四节 论秦观贤良进卷
- 一、秦观应制科史实
- 二、秦观进策之政见
- 三、秦观进策之文学
- 第五章 晚年苏辙与“古文运动”的终结
- 第一节 苏辙散文的基本风格与晚年变化
- 一、二苏对比
- 二、外柔内刚
- 三、“国是”环境下的晚年写作
- 第二节 苏辙晚年事迹考辨
- 一、苏辙的官阶问题
- 二、迁居汝南问题
- 三、独得优待问题
- 四、关于“全不敢见一客”
- 五、苏辙晚年交往的禅僧
- 第三节 苏辙晚年散文与“元祐体”
- 一、苏辙晚年散文概览
- 二、崇宁五年的创作高潮
- 三、“文章自一家”
- 四、“无心于为文”
- 五、关于“元祐体”
- 第四节 吕本中政和三年帖的批评史意义
- 一、吕本中政和三年帖
- 二、欧苏文和苏黄诗范式的确立
- 三、从诗文“复古”到江西宗派
- 四、关于苏、黄二体
- 五、后“古文运动”时代
- 代结语:北宋文学与政治
- 一、北宋前期
- 二、北宋中期
- 三、北宋后期
- 附录:作者与本书内容相关的论文目录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中华书局
中华书局,全名为中华书局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一家集编辑、印刷、出版、发行于一体的出版机构,于1912年1月1日由陆费逵筹资创办于上海。创立之初,以出版中小学教科书为主,并印行古籍、各类科学、文艺著作和工具书等。同时,中华书局还自办印刷厂,至1937年拥有印刷机械300余架,职工1000余人。1954年5月,中华书局总部迁址北京,1958年改为以整理古籍为主的专业出版社,在整理出版古籍和学术著作方面更有长足的进展,从而享誉海内外。曾出版《中华大字典》《四部备要》《图书集成》《中华百科丛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