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342千字
字数
2018-11-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后现代美学与大众文化:电影、电视、网络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是对最重要的几种大众文化形式,如电影、电视、网络的后现代美学语境研究。导论部分概述电影、电视、网络的发展历程和电视娱乐节目的兴起,分析悲剧终结、喜剧登场的社会、历史、文化、哲学根源,研究“文艺的娱乐化”与感性解放的潮流的关系,考察巴赫金诗学对20世纪“狂欢文化”的影响;第一章分析研究尼采哲学对西方传统哲学的颠覆性革命,以及与后现代思潮和大众文化之间的关系;第二章研究巴赫金的“狂欢诗学对西方传统等级制文化的改变,对人的肉身感性的重新认识和重视,狂欢文化对20世纪大众文化的产生的作用;第三章论述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理论的缺陷;第四章分析研究法兰克福学派主要代表的电影理论的局限性;第五章揭示早期西方文化理论的精英、贵族化倾向;第六章研究分析西方后现代美学的特征以及与大众文化的关系;第七章研究后现代美学对新时期以后中国电影的影响;第八章分析上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电影在后现代语境中的几种“叙事模式”;第九章研究网络时代的文化“民主化”和“大众化”问题;第十章分析研究“微时代”的后现代美学征候以及它与现代性美学之间的巨大鸿沟;第十一章研究“微信传播”与当代青年的文化景观。
目录
- 封面
- 书名页
- 版权页
- 作者简介
- 目录
- 导论 大众文化与人的感性解放
- 一 电影电视和电视娱乐节目与20世纪的狂欢文化
- 二 消解崇高:悲剧时代的终结
- 三 理性哲学与悲剧艺术的联系
- 四 尼采的反抗哲学与后现代的喜剧精神
- 五 中西方理性哲学对人的感性压制
- 六 感性解放潮流与文艺的娱乐化
- 七 喜剧时代的“大众文化狂欢”
- 八 “狂欢叙事”与喜剧的表意策略
- 九 巴赫金与20世纪的“狂欢文化”
- 第一章 分裂与阵痛:20世纪文化的后现代转型
- 第一节 西方大众文化的兴起
- 第二节 中国大众文化的流行
- 第三节 大众文化的主要特征
- 第四节 中国内地大众文化的历史文化语境
- 第五节 遭遇抵制的西方大众文化
- 第六节 大众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 第二章 尼采哲学与后现代思潮和大众文化崛起
- 第一节 尼采“反本质主义”的哲学精神
- 第二节 尼采:“哲学应该从身体出发”
- 第三节 20世纪“身体美学”的建构
- 第四节 尼采与后现代主义和大众文化
- 第三章 巴赫金的“狂欢诗学”与西方当代文化理论
- 第一节 狂欢诗学与“文化政治”的改写
- 第二节 狂欢文化与20世纪美学的“身体政治”
- 第三节 狂欢诗学与西方当代文化理论
- 第四节 巴赫金狂欢诗学的后现代意义
- 第四章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理论的片面性
- 第一节 西方马克思主义与法兰克福学派
- 第二节 卢卡奇“总体性哲学”的影响
- 第三节 法兰克福学派与西方理性哲学
- 第四节 法兰克福学派“对极权主义”的反抗
- 第五节 法兰克福学派的“精英主义情结”
- 第六节 法兰克福学派“意识形态操纵”理论
- 第七节 法兰克福学派“论大众文化的娱乐功能”
- 第八节 法兰克福学派批判大众文化的商品属性
- 第九节 法兰克福学派的“虚假需要”理论
- 第十节 法兰克福学派“美学偏见”溯源
- 第五章 法兰克福学派主要代表的电影理论
- 第一节 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的电影观念
- 第二节 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电影理论
- 第六章 早期西方文化理论的缺陷
- 第一节 阿诺德和利维斯主义文化理论的保守性
- 第二节 麦克唐纳大众文化理论的偏见
- 第三节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理论的专断
- 第七章 后现代美学与大众文化的感性回归
- 第一节 德国古典美学的诞生和影响
- 第二节 康德美学的理性主义特征
- 第三节 后现代:告别康德的“非功利非欲望美学”
- 第四节 20世纪电影与美学的感性回归
- 第八章 后现代美学与中国影视文化
- 第一节 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影视文化
- 第二节 后现代影视文化与“娱乐至死”
- 第三节 当代视觉文化的“解放政治”
- 第四节 当代视觉文化与后现代美学
- 第五节 资本操纵下的当代视觉文化
- 第九章 后现代语境中的中国电影叙事
- 第一节 20世纪80年代的“启蒙叙事”
- 第二节 跨代际的“底层叙事”
- 第三节 跨世纪的“狂欢叙事”
- 第四节 后现代电影的“奇观叙事”
- 第十章 网络时代的文化“大众化”和“民主化”
- 第一节 网络文化与后现代的关系
- 第二节 网络与人类的“身心狂欢”
- 第三节 网络与后现代的“文化民主”
- 第四节 后现代制造的“网络民主幻象”
- 第十一章 “微时代”的后现代美学征候
- 第一节 现代性的“碎片化美学”
- 第二节 后现代美学对“总体性”的拒绝
- 第三节 新媒体时代的“碎片化美学”
- 第十二章 后现代“微信传播”与当代青年文化景观
- 第一节 视觉文化为主的“碎片化”传播
- 第二节 “日常生活叙事”取代“宏大叙事”
- 第三节 幽默的“话语修辞”及“话语模式”
- 第四节 后现代“身体关怀”下的“审美强迫症”
- 第五节 “微信”与“文化共享”及“认同政治”
- 第六节 微信交往与后现代“健全人格”建构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6月,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创办并主管的以出版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为主的国家级出版社。1993年和1998年先后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1993年第一批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