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透视日本人性格和心魂的最佳读物。

内容简介

“我”无意中与一位气质高贵,学养深厚的“先生”结识,在交往中先生的孤高性格与他背后的神秘往事深深吸引着“我”。后来,“我”接得“先生”一封长信。信中,先生自叙了那段往事:大学时代“先生”和最好的朋友K同时爱上房东的女儿。为了得到她,“先生”迫使K自杀,虽最终如愿以偿抱得美人归,多年来却始终遭受着良心的谴责……

小说以徐缓沉静而撼人心魄的笔致,刻画了世间幽微的人心,体现了利己之心与道义之心的冲突,展现了日本近代知识分子矛盾、怅惘、无助的精神世界。

夏目漱石最经典长篇《心》《小少爷》全收录。

目录

  • 版权信息
  • 总序
  • 上 先生和我
  • 中 父母亲和我
  • 下 先生和遗书
  • 小少爷
  • 十一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场心之旅

    《心》是夏目漱石的代表作之一。夏目漱石,原名夏目金之助,“漱石” 之名,即出自《晋书・孙楚传》中 “漱石枕流”,颇有意境。这本书分上中下三卷,讲述的是「我」与先生的故事。上卷。先生与我:一次意外旅行,在沙滩相遇并结识了先生,在「我」看来,先生成了「我」的忘年之交,甚至觉得先生像心目中父亲一般的角色。同样也引出了疑惑,如此的先生,却让人有看不透的忧郁。中卷。双亲与我:东京毕业后,回家遇到父亲病重,一些平日里没有的问题,此刻因为病重都纷纷冒了头。有些明白先生说的:“钱!一看见钱,任何正人君子都马上变成坏人!” 的意思。下卷。先生与遗书:在父亲病重的时候,收到先生想见「我」的电报,可惜无法前去。不久后,收到了先生的遗书。先生讲述了他的前半生,早年丧父丧母,被叔父骗去了好些遗产。在孤身求学之际,遇到了爱情,又在爱情和友谊之间纠结。最后,以手段赢得了爱情,又在赢得胜利之后,余生在自责懊恼中度过。先生的朋友 K 自杀了,先生归结于自己的行为,殊不知,先生投上的只是那最后一根稻草。自责与愧疚,折磨着先生的余生,厌恶的不仅仅是自己的行为,更厌恶自己成为了叔父那般虚伪的人,成了自己最厌恶的人。夏目漱石把先生的遗书部分写得颇为动人,那是先生的生平与性格底色的来源,从无知的少年,到亲人背叛,到春心萌动,到友人之死。像起伏的波涛,拍打着读者的心弦。突然有些期待夏目漱石的《我是猫》,不知会是一个怎样的故事。* 友谊之心「大凡这类事先生经常使我失望。先生既像有所觉察,又似乎浑然不觉。作为我,尽管屡屡品尝轻度失望,但又不想因此离开先生。或者不如说与此相反,每给不安摇撼一次,我就想往前跨进一步。」最初「我」想与先生建立更深入的关系之时,总是收到这样的回应。在建立关系之初,总像和新的舞伴跳华尔兹,我进你未退,你退我未进。总期盼有些拉扯,而又时常失望而归:我好像没有那么特别。一段令人有所牵绊的情感总是如此,总有一方更主动想要抓住这段关系,才不至于关系半途就不了了之。坚持的那个人,或多或少又有些 “轻度的失望”,但 “又不想因此离开”,毕竟,寻到一个敞开心扉的朋友并不容易。* 「这回病好了,再去东京玩上一次,人不知什么时候死。要做的事一定得趁活着的时候抓紧才行。」中卷讲述「我」毕业回家,正准备返回东京找工作的时候,父亲突然晕倒了,此前已有几次晕倒的情况,这次晕倒后,病情逐渐变得严重。遇到病重的人,总是说好些安慰话,包括病人自己。我却想着,与其在最后的时候去懊恼没有做过什么,不如今天问问,「今天如果是最后一天,想要做些什么」。* 「你还没有认真考虑过死这件事吧?」你考虑过「死」这件事吗?严肃地、认真地思考过吗?在中国的文化传统里,讨论死是不吉利的,这不是一件可以摆上台面的事。可大家心里又清晰地知道,如果说世上有一件事是公平的,那必然是死亡,谁都会奔向那个终点。刘润在《底层逻辑 2》 有这样一句话:「人们通常都认为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活着就是活着,死了就是死了,很难想象 50% 没有、70% 死了这样的状态。」我第一次听到「人每天都会死一点」这个说法的时候,有些震惊,它冲垮了我原来的想法:人是嘎嘣一下,脆脆地死掉的。但人的死亡是个缓慢的过程,大部分死亡都是衰老的结果。衰老会先让人失去力量,再失去平衡,然后开始失去记忆…… 就像一个「血槽」一样,血是一点一点被「砍」掉的。我们每天都在死一点,直到「血槽」为 0 才完全死透。这样想来,生病无非是让血槽流失更快,谁又比谁更可怜呢?谁不是在冲向死亡的路上呢?与其纠结怎么死,不如纠结如何活在当下!

      转发
      1

    出版方

    雅众文化

    上海雅众文化是一家民营图书出版发行公司。我们倡导新知、趣味、格调的文化理念,旨在聚集志趣相合的读书人,一起阅读优雅、品味生活。 主要出版文学和人文社科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