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论述了苏联和俄罗斯各个时期经济体制改革进程、问题与失败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苏联剧变的体制因素。

内容简介

在论述俄罗斯执政者通过经济改革实现体制转型问题时,本书分析了俄罗斯经济体制转型的特点,即激进式改革和体制转型与制度变迁为同一个过程。不论苏联时期的经济改革还是俄罗斯的经济体制转型,对于曾经长期搬用苏联模式与当今正面临重启改革议程的中国来说,都是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我们从中可以得到不少启示。

目录

  • 版权信息
  • 前言
  • 第一讲 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
  • 一、理论渊源
  • 二、一系列重大经济政策的直接影响
  • 三、政治与历史因素的重大影响
  • 第二讲 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特点和弊端
  • 一、构成苏联模式的主要内容
  • 二、斯大林模式的总体评价与主要特点
  • 三、斯大林经济体制模式的主要特点
  • 四、主要弊端
  • 第三讲 “二战”后斯大林不思改革
  • 一、“二战”后不思改革的原因
  • 二、苏联经济体制模式阵营化
  • 三、简短结语
  • 第四讲 赫鲁晓夫上台面临的难题与经济改革
  • 一、面临的难题
  • 二、首先着手农业改革
  • 三、工业管理体制改革
  • 第五讲 如何评价赫鲁晓夫时期的经济改革
  • 一、赫鲁晓夫时期推行经济改革的历史作用
  • 二、赫鲁晓夫时期改革未取得成功的原因
  • 三、赫鲁晓夫下台的原因
  • 第六讲 勃列日涅夫时期的经济改革
  • 一、第一阶段:调整与探索改革
  • 二、第二阶段:全面推行新经济体制
  • 第七讲 勃列日涅夫时期经济改革停滞的原因
  • 一、经济体制改革停滞的突出表现
  • 二、经济体制改革停滞不前的原因
  • 三、体制改革停滞产生的严重经济后果
  • 第八讲 勃列日涅夫时期政治体制倒退及其严重后果
  • 一、政治体制倒退的突出表现
  • 二、政治体制倒退产生的严重后果
  • 第九讲 戈尔巴乔夫体制改革的背景
  • 一、戈尔巴乔夫其人
  • 二、戈尔巴乔夫上台面临的严峻形势
  • 第十讲 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进程与指导思想
  • 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
  • 二、改革的指导思想
  • 第十一讲 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与苏东剧变
  • 一、改革失败的原因
  • 二、改革失败与苏东剧变的关系
  • 三、对戈尔巴乔夫时期改革的研究应注意的问题
  • 第十二讲 叶利钦推行“休克疗法”的缘由
  • 一、作为苏联继承国的俄罗斯
  • 二、转轨方式的争论与方案
  • 三、推行激进式“休克疗法”改革的历史背景
  • 四、有关激进、渐进转轨方式的几点看法
  • 第十三讲 叶利钦时期的经济转型及其危机
  • 一、基本评价
  • 二、出现严重危机的原因分析
  • 第十四讲 俄罗斯国企改革的主要途径及其评价
  • 一、有关所有制的一个理论误区
  • 二、俄罗斯国企改革的迫切性
  • 三、私有化的理论、含义与目标
  • 四、私有化进程与方式方法
  • 五、对私有化的评价
  • 第十五讲 俄罗斯的宏观经济体制改革
  • 一、财政体制改革
  • 二、税收体制改革
  • 三、金融体制改革
  • 四、社会保障体制改革
  • 第十六讲 俄罗斯农业改革与发展状况
  • 一、农业长期落后的根由是斯大林建立的集体农庄制度
  • 二、集体农庄与国营农场经营组织形式的改组
  • 三、实行土地私有化改革
  • 四、农业发展状况
  • 五、对农业的扶持政策
  • 第十七讲 俄罗斯对外经济体制与政策的变革
  • 一、戈尔巴乔夫时期开始积极推动对外经济体制改革
  • 二、苏联时期对外经贸合作的特点
  • 三、俄罗斯对外经贸合作政策
  • 四、改革对外经济体制
  • 五、强化战略东移亚太
  • 第十八讲 俄罗斯转型过程中的腐败问题
  • 一、腐败之历史渊源
  • 二、日趋严重的腐败与反腐措施
  • 三、腐败难以遏制的原因
  • 第十九讲 俄罗斯体制转型与经济现代化
  • 一、简要的历史回顾
  • 二、俄罗斯提出经济现代化的背景
  • 三、经济现代化过程中将会遇到的问题
  • 第二十讲 苏俄经济改革的启示
  • 一、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不断地改革才能发展,不改革只能是死路一条
  • 二、在改革经济体制的同时必须进行政治体制的改革
  • 三、关于改革要坚持正确方向的问题
  • 四、正确认识改革、发展与稳定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 五、经济发展方式能否顺利转变,说到底取决于经济体制的改革
  • 六、应高度重视农业问题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7
3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存在了 70 多年,作为冷战的两极之一竟然在一夕之间崩溃,这其中既有经济体制方面的原因,也有政治体制上的原因。作为苏联国力由顶峰向衰退转折的勃列日涅夫统治时期,则是导致苏联崩溃的关键的 18 年。苏联自诞生之日起,就处于东西方帝国主义势力的包围和绞杀之中。在这种非常时期,作为前无古人的社会主义革命的创举,从列宁到斯大林,在当时的客观情况下,依据马克思主义原理,苏联领导人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艰难探索。这其中,有经过实践证明,完全符合苏联国情的科学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宝贵的经验,也有违背客观现实情况和政治、经济规律的错误的理论与实践。在二战结束,斯大林去世以后,苏联已经面对着完全不同的国际和国内形势,在这种现实下,纠正斯大林时期出现的各种错误,进行一系列的政治和经济改革已不可避免。作为当时苏联最高领导人的赫鲁晓夫对此有觉察,但他缺乏作为一个有远见卓智的政治家的思想和胆略。他没有认识到,导致当时苏联各种问题出现的根源是政治和经济体制上需要进行根本的改革,而仅仅把各种错误的出现归咎于斯大林本人的领导方法和品质问题。所以,虽然赫鲁晓夫尝试着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他的思路是混乱的,也没有形成科学的理论体系,最终导致他的改革以失败收场,他本人也被一场宫廷政变赶下台。勃列日涅夫于 1964 年开始执政,在 70 年代初,他树立了绝对的个人权威与统治。然而,他统治苏联的 18 年,实际上是停滞的 18 年。这 18 年,错失了彻底纠正以往苏联在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错误的机会,不但没有解决任何的以往的问题,而且不断的产生新的问题,各种矛盾内外交织,日积月累,最终埋下导致苏联崩溃的苦果。在勃列日涅夫当政时期,苏联高度集中计划的经济体制已经严重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畸形,重积累轻消费的经济发展方针也已经不符合当时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情况。为了与美国争霸而推行的军备竞赛政策,更是成为苏联经济发展的巨大包袱。在政治体制上,勃列日涅夫推行的是缺乏民主监督的个人独裁式的统治。在各级权力不断集中,个人专断不但加强的情况下,以党代政成为现实情况,各级领导干部的任职期限实际上是无限的,对各级领导干部的监督成为空谈。最终导致苏联在勃列日涅夫统治时期,出现了一个规模庞大的特权阶层。苏联实际上是被以勃列日涅夫为代表的这个特权阶层统治的。这个特权阶层已经与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建设毫无关系。在无产阶级看来,这伙人是不折不扣的异化了的阶级异己分子;在劳动人民看来,这伙人是完全脱离了广大的人民群众的腐化堕落的专制统治者。这伙特权阶级进行统治的根本目的,是不断为其自身攫取政治上和经济上的世袭的暴利。而后来直接导致苏联解体的戈尔巴乔夫、叶利钦之流更是这个特权阶级的最直接的代表。勃列日涅夫当政时期的外交政策是追求称霸世界的霸权主义。当时的苏联领导人不仅要控制东欧盟国,更想在全球范围内与美国争霸。推行霸权主义的最重要的途径,是展开与美国的军备竞赛。这场没有终点的军备竞赛,使苏联经济的发展背负了沉重的包袱,是导致苏联崩溃的原因之一。而追求称霸世界的霸权主义思想,实际上是统治苏联的那个特权阶层对内政策在外交领域的折射。这种与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制度毫无关系的霸权主义外交在实际上损害了苏联的利益,严重扭曲了社会主义制度在全世界人民心中的形象。通过对勃列日涅夫当政时期的分析,我们看到了苏联从一个世界强国跌落到崩溃境地的原因,这对于我们科学的认识历史,总结经验教训,有着重要的意义。

      1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俄罗斯新执政者上台后,在经济体制转型方面,采取的政策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加速转型进程,尽快消除苏联时期留下的经济体制基础,使得向市场经济过渡变得不可逆转,为此采取了被称为 “休克疗法” 的激进转型方式;二是经济体制转型与政治体制转型紧密相结合,转型与制度变迁同时进行,或者说经济体制转型是整个制度变迁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说,俄罗斯的体制转型,是要在政治上建立民主体制,在经济上建立市场体制。不论是苏联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还是俄罗斯时期的经济体制转型,都有不少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简称三联书店) 是一家有悠久历史的著名出版社。 它的前身是邹韬奋、徐伯昕等三十年代在上海创立的生活书店、新知书店和读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