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57千字
字数
2015-08-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互联网思维的传播学逻辑,深入剖析互联网时代传媒行业的断裂、重构、融合与创新。
内容简介
本书汇集了新兴媒体传播领域研究的最新成果,研究了技术的革新、传播的流变及“产消”(生产与消费)的互动,对其进行了现象溯源、理论梳理及学科整合与研究创新,以“断裂、重构、融合、创新”四个关键词为主题,体现了一种契合互联网思维的传播学逻辑架构。“断裂”:关注互联网发展给时代和社会生活带来的撕扯与裂变:“重构”完成对大数据视域下公众的信息再造和行为的重塑之认知;“融合”:通过审视传媒资源和文化资源的重新配置,观照媒介接触、文本转换与意义增值等,证明融合的过程也是一种文化实践活动;“创新”传媒文化范式的传承与创新。
目录
- 版权信息
- 说真(代序)
- 前言
- 第一部分网络传播研究·新思维
- 关于我国国有企业新媒体平台建设的实证研究
- 一、引言
- 二、新媒体平台建设现状分析
- 三、新媒体平台建设不足及原因分析
- 四、新媒体平台建设对策及建议
- 大数据时代: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从因果性到相关性研究的一些见解
- 互联网与素人政治:一场互联网的素人选举,可能是台湾新文化的开始
- 前言:这不只是一场素人选举,还是一次文化翻转
- 一、素人选举善用数字科技,落实选举本质
- 二、社会基层的向往与愿望
- 结论:21世纪新思维的“断裂与重构”和“融合与创新”
- 网络传播研究新思维 基于社会动力学的视角
- 一、转换研究方向的动因
- 二、社会动力学发展回顾
- 三、经典社会动力学研究法
- 四、经典社会动力学应用举例
- 五、社会动力学研究动态
- 六、结束语
- 第二部分网络传播研究·新视野
- 国内外出版集团数字化转型路径比较研究
- 引言
- 一、国内外出版集团数字化转型的相似之处
- 二、国内外出版集团数字化转型的区别
- 三、推进我国出版集团数字化转型的建议
- 传统媒体微信平台的传播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 一、相关研究现状
-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以及指标阐释
- 三、指标权重的确定
- 场域互动与平衡:网络使用对青少年的价值再造与行为重塑
- 一、青少年网络生活的三个场域
- 二、网络使用对青少年的价值再造
- 三、网络使用对青少年的行为重塑
- 四、价值期待与情感能量:青少年网民场域互动的影响模型
- 微博评论的本体、主体及传播方式特点分析
- 一、微博评论的本体特征
- 二、微博评论的主体特征
- 三、微博评论的传播方式
- 试论互联网传播创新:悖论、理性与准则
- 一、创新传播与版权保护之悖论
- 二、互联网创新传播与理性分享
- 三、互联网创新传播准则
- 第三部分网络传播研究·新向度
- 社交媒体使用与身份认同研究:以“皮村”乡城迁移者为例
- 一、本文研究涉及的几个关键概念
- 二、本文研究假设
- 三、调查数据分析
- 四、结语
- 社交媒体和你的隐私:社交媒体隐私关注与隐私保护行为研究
- 一、绪论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模型与假设
- 四、数据分析
- 五、研究结论
- 社会化媒体上的信息超载及其对信息产品消费者效用的影响
- 一、背景与问题
- 二、经济学理论模型
- 三、研究结论
- 社会化媒体竞争生态的实证研究——以受众的“使用与满足”为视角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方法
- 三、数据结果分析
- 四、研究结论与讨论
- 基于知识图谱的中国互联网传播研究热点与前沿分析
- 一、前言
- 二、研究现状、研究热点及前沿
- 第四部分网络传播研究·新框架
- 中国大数据研究学术进展分析
- 一、引言
-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三、大数据学术进展分析
- 四、总结与结论
- 长尾理论视域下国内网络视频的注意力经济
- 绪论
- 一、网络视频的注意力经济
- 二、网络视频的“长尾”现象与注意力经济
- 三、未来发展方向
- 结论
- 政府机构社会化媒体使用的国际研究:经验与启示
- 一、政府机构采纳社会化媒体的影响因素
- 二、政府机构社会化媒体使用战略与策略
- 三、政府机构社会化媒体使用:平台与具体使用
- 四、政府机构社会化媒体使用的效果及评估
- 五、政府机构社会化媒体使用的制度化
- 六、讨论与启示
- 破窗理论视域下微信谣言解读
- 一、破窗理论的提出及核心观点
- 二、微信谣言传播的“破窗”表征
- 三、“破窗”后的无序升级
- 四、谣言“破窗”后的修补
- 城市视觉表征与城市品牌构建——着眼于重庆的研究
- 一、视觉化表征中的城市阅读与书写
- 二、城市视觉话语中的重庆城市品牌建构
- 三、小结
- 媒介生态学视角下的跑步社交文化解读——以新媒体App:Nike+Running为例
- 一、跑步文化的背景
- 二、媒介生态环境中的跑步文化
- 三、新媒体如何改变跑步?以Nike+Running为例
- 四、跑步文化的媒介生态学解读
- 结语
- 绘制UGC议程设置思维图谱及危机公关策略分析——以马航MH 370失联事件新浪微博平台为例
- 一、理论文献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发现
- 四、结论与探讨
-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高校官方微博研究
- 一、研究方法说明与数据处理
- 二、高校官方微博意见领袖的社会网络的矩阵可视化处理及分析
- 三、高校官微意见领袖话语的“权力”的量化解读
- 四、高校官微意见领袖舆论影响力研究——以“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会”为例
- 五、结论与思考
- 第五部分网络传播研究·新实践
- 大数据时代新闻生产方式变革——“机器人”新闻初探
- 一、机器人新闻的定义与类型
- 二、机器人新闻的发展及应用
- 三、机器人新闻在新闻生产方式上的创新
- 结语
- 我国网络科技会展平台品牌化传播问题与策略探析
- 一、网络科技会展的特点
- 二、我国网络科技会展品牌传播存在的问题
- 三、网络科技会展平台品牌化传播的策略
- 四、结语
- 重新审视媒介效果:当代台湾民众的媒介使用与政治参与
- 一、研究背景与目的
- 二、文献探讨
- 三、研究方法
- 四、数据结果分析
- 五、讨论与建议
- 性别差异对叙事型视频广告情感共鸣效果的影响研究
- 一、研究缘起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假设
- 四、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
- 五、研究发现
- 六、结论与讨论
- 基于技术赋权构建主流媒体立体传播体系
- 互联网技术与传统媒体结合的三个层次
- 初级阶段:立足自身资源的渠道立体化建设
- 中级阶段:从内容到产品
- 高级阶段:从媒介融合到传播融合
- 国庆黄金周报道中的国民形象建构
- 一、媒体报道中相关议题的呈现
- 二、休闲话语中的国民形象
- 三、国民形象建构与国家形象传播
- 传统广告将死 社交广告崛起
- 一、传播环境变迁: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型
- 二、传统广告是工业时代的产物
- 三、社交广告与传统广告的差异
- 四、社交广告的传播策略
- 网络时代城市社区的重构
- 一、研究背景
- 二、理论分析
- 三、研究设计
- 四、研究发现
- 五、结语
- 第六部分网络传播研究·新观点
- 数据新闻的理论与实践:模式、发现与思考
- 社会化媒体政治影响的结构效应
- 移动互联时代受众媒介接触行为的新特征
- 从“政府影响公众”到“公众倒逼政府”——新媒体环境下议程设置的“流向”变革
- 互联网视域下微信用户使用现状及媒介素养提升对策
- “穷人变富”还是“富人更富”?
- 创新扩散理论视域下的网络模仿探究——基于五个典型案例的分析性比较
- “沉浸传播”视角下的受众“非理性”行为及其控制研究
- 微时代的文化移植
- 网络的社会动员:结构、机会与框架
- 社交网络可信度机制的设计与分析
- “连接”视域下的数字品牌传播新规则
- 自媒体时代媒介议程仍然影响公众议程
- “后喻时代”的高校教育传播探究
- 新兴媒体与藏文化传播现状试析
- 微时代:我国地方对农电视品牌的困境与出路——湖北电视台垄上传媒产业链转型的探索与启示
- 聚合新闻网站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 芙蓉姐姐的媒介镜像
- 我国网络传媒社会责任履行的调查与分析
- 融媒体时代电视节目主持人的符号价值与文化想象
- 微媒体传播对价值生态的颠覆与重建
- 电视综艺栏目制作与现代神话建构——以东方卫视《女神的新衣》为例
- 赋权与共谋:新媒体语境下的文本转换与意义增值
- 不同类型网络应用使用时间与心理健康的非线性关系
- 抗争话语和动态框架:网络舆论、媒体报道以及政府话语在社会事件中的互动
- 新媒体短片:话语的争夺与缠绕
- 高校微媒体的发展现状与策略研究——以“重庆大学”微媒体为例
- 浅析互联网非理性言论的表现、原因及治理
- “新媒体”概念的演变过程与定义视角
- 互联网时代的社会动员初探——以台湾3·18“太阳花”学生运动为视角
- 寻找人类传播行为的基因:作为计算社会科学的传播学
- “人民日报”新闻客户端的发展模式探析
- 大学生使用社交网站的动机及其对使用行为的影响
- 借鉴社会网络分析视角探讨社交媒体营销思维模式创新
- 新闻事件流行语与网民的集体狂欢
- 主流党媒与市场化媒体微博内容比较研究——以《人民日报》与《新闻晨报》2014两会微博报道为例
- 试论出版企业全媒体发展的误区及对策
- 网络群体“对抗式解读”政府辟谣的行为分析——以5.31 中粮火灾事件为例
- 微博舆情研究中的大数据风险与挑战
- 基于开放平台的社交网络云传播研究
- “后匮乏时代”公众的信息再造:从科幻到现实
- 大数据视域下的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用户接受行为分析
- 论新媒体时代公益视频作品的传播
- 芒果TV——湖南广电媒介融合的探头兵
- 语言符号学视阈下的“新新媒介”探析
- SNS“秀矛盾”背后的心理学解读
- 社交媒体与“自恋情结”
- 传统媒体如何借力微信
- 中国内地省级党报新媒体转型现状评析
- 后现代语境下的网络剧发展态势探究
- 十年来我国公民新闻研究的源流与趋势
- 凤凰视频平台的互动传播
- 新媒体时代,司法危机传播中政府舆情应对研究
- 新媒体时代我国报纸的数字版权保护现状及问题
- 试论微信在企业营销中的应用
- 华东政务微博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
- 浅析新媒体环境下的“烂尾新闻”现象
- 关于大学生在微博人际传播中交际线索的关注情况分析
- 浅析自媒体时代公民新闻的发展
- 异化理论视角下的网络伦理问题探析
- 新媒体在政治沟通中的信息失真问题及其对策
- 高校舆情事件频发时期的校园新媒体应对研究
- 第七部分网络传播研究·新动态
- 跋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的前身是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成立于1985年,是改革开放后最早成立的大学出版社之一。其上级主管单位是中国传媒大学,业务上受国家教育部社科司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指导。2004年9月改称现名。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现有播音主持、语言艺术、新闻传播、影视艺术、媒体管理、编校译中心等六个编辑部,以及市场中心、出版部、行政与总编办公室、财务部、数字出版部、经营中心等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