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互联网思维的传播学逻辑,深入剖析互联网时代传媒行业的断裂、重构、融合与创新。

内容简介

本书汇集了新兴媒体传播领域研究的最新成果,研究了技术的革新、传播的流变及“产消”(生产与消费)的互动,对其进行了现象溯源、理论梳理及学科整合与研究创新,以“断裂、重构、融合、创新”四个关键词为主题,体现了一种契合互联网思维的传播学逻辑架构。“断裂”:关注互联网发展给时代和社会生活带来的撕扯与裂变:“重构”完成对大数据视域下公众的信息再造和行为的重塑之认知;“融合”:通过审视传媒资源和文化资源的重新配置,观照媒介接触、文本转换与意义增值等,证明融合的过程也是一种文化实践活动;“创新”传媒文化范式的传承与创新。

目录

  • 版权信息
  • 说真(代序)
  • 前言
  • 第一部分网络传播研究·新思维
  • 关于我国国有企业新媒体平台建设的实证研究
  • 一、引言
  • 二、新媒体平台建设现状分析
  • 三、新媒体平台建设不足及原因分析
  • 四、新媒体平台建设对策及建议
  • 大数据时代: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从因果性到相关性研究的一些见解
  • 互联网与素人政治:一场互联网的素人选举,可能是台湾新文化的开始
  • 前言:这不只是一场素人选举,还是一次文化翻转
  • 一、素人选举善用数字科技,落实选举本质
  • 二、社会基层的向往与愿望
  • 结论:21世纪新思维的“断裂与重构”和“融合与创新”
  • 网络传播研究新思维 基于社会动力学的视角
  • 一、转换研究方向的动因
  • 二、社会动力学发展回顾
  • 三、经典社会动力学研究法
  • 四、经典社会动力学应用举例
  • 五、社会动力学研究动态
  • 六、结束语
  • 第二部分网络传播研究·新视野
  • 国内外出版集团数字化转型路径比较研究
  • 引言
  • 一、国内外出版集团数字化转型的相似之处
  • 二、国内外出版集团数字化转型的区别
  • 三、推进我国出版集团数字化转型的建议
  • 传统媒体微信平台的传播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 一、相关研究现状
  •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以及指标阐释
  • 三、指标权重的确定
  • 场域互动与平衡:网络使用对青少年的价值再造与行为重塑
  • 一、青少年网络生活的三个场域
  • 二、网络使用对青少年的价值再造
  • 三、网络使用对青少年的行为重塑
  • 四、价值期待与情感能量:青少年网民场域互动的影响模型
  • 微博评论的本体、主体及传播方式特点分析
  • 一、微博评论的本体特征
  • 二、微博评论的主体特征
  • 三、微博评论的传播方式
  • 试论互联网传播创新:悖论、理性与准则
  • 一、创新传播与版权保护之悖论
  • 二、互联网创新传播与理性分享
  • 三、互联网创新传播准则
  • 第三部分网络传播研究·新向度
  • 社交媒体使用与身份认同研究:以“皮村”乡城迁移者为例
  • 一、本文研究涉及的几个关键概念
  • 二、本文研究假设
  • 三、调查数据分析
  • 四、结语
  • 社交媒体和你的隐私:社交媒体隐私关注与隐私保护行为研究
  • 一、绪论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模型与假设
  • 四、数据分析
  • 五、研究结论
  • 社会化媒体上的信息超载及其对信息产品消费者效用的影响
  • 一、背景与问题
  • 二、经济学理论模型
  • 三、研究结论
  • 社会化媒体竞争生态的实证研究——以受众的“使用与满足”为视角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方法
  • 三、数据结果分析
  • 四、研究结论与讨论
  • 基于知识图谱的中国互联网传播研究热点与前沿分析
  • 一、前言
  • 二、研究现状、研究热点及前沿
  • 第四部分网络传播研究·新框架
  • 中国大数据研究学术进展分析
  • 一、引言
  •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三、大数据学术进展分析
  • 四、总结与结论
  • 长尾理论视域下国内网络视频的注意力经济
  • 绪论
  • 一、网络视频的注意力经济
  • 二、网络视频的“长尾”现象与注意力经济
  • 三、未来发展方向
  • 结论
  • 政府机构社会化媒体使用的国际研究:经验与启示
  • 一、政府机构采纳社会化媒体的影响因素
  • 二、政府机构社会化媒体使用战略与策略
  • 三、政府机构社会化媒体使用:平台与具体使用
  • 四、政府机构社会化媒体使用的效果及评估
  • 五、政府机构社会化媒体使用的制度化
  • 六、讨论与启示
  • 破窗理论视域下微信谣言解读
  • 一、破窗理论的提出及核心观点
  • 二、微信谣言传播的“破窗”表征
  • 三、“破窗”后的无序升级
  • 四、谣言“破窗”后的修补
  • 城市视觉表征与城市品牌构建——着眼于重庆的研究
  • 一、视觉化表征中的城市阅读与书写
  • 二、城市视觉话语中的重庆城市品牌建构
  • 三、小结
  • 媒介生态学视角下的跑步社交文化解读——以新媒体App:Nike+Running为例
  • 一、跑步文化的背景
  • 二、媒介生态环境中的跑步文化
  • 三、新媒体如何改变跑步?以Nike+Running为例
  • 四、跑步文化的媒介生态学解读
  • 结语
  • 绘制UGC议程设置思维图谱及危机公关策略分析——以马航MH 370失联事件新浪微博平台为例
  • 一、理论文献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发现
  • 四、结论与探讨
  •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高校官方微博研究
  • 一、研究方法说明与数据处理
  • 二、高校官方微博意见领袖的社会网络的矩阵可视化处理及分析
  • 三、高校官微意见领袖话语的“权力”的量化解读
  • 四、高校官微意见领袖舆论影响力研究——以“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会”为例
  • 五、结论与思考
  • 第五部分网络传播研究·新实践
  • 大数据时代新闻生产方式变革——“机器人”新闻初探
  • 一、机器人新闻的定义与类型
  • 二、机器人新闻的发展及应用
  • 三、机器人新闻在新闻生产方式上的创新
  • 结语
  • 我国网络科技会展平台品牌化传播问题与策略探析
  • 一、网络科技会展的特点
  • 二、我国网络科技会展品牌传播存在的问题
  • 三、网络科技会展平台品牌化传播的策略
  • 四、结语
  • 重新审视媒介效果:当代台湾民众的媒介使用与政治参与
  • 一、研究背景与目的
  • 二、文献探讨
  • 三、研究方法
  • 四、数据结果分析
  • 五、讨论与建议
  • 性别差异对叙事型视频广告情感共鸣效果的影响研究
  • 一、研究缘起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假设
  • 四、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
  • 五、研究发现
  • 六、结论与讨论
  • 基于技术赋权构建主流媒体立体传播体系
  • 互联网技术与传统媒体结合的三个层次
  • 初级阶段:立足自身资源的渠道立体化建设
  • 中级阶段:从内容到产品
  • 高级阶段:从媒介融合到传播融合
  • 国庆黄金周报道中的国民形象建构
  • 一、媒体报道中相关议题的呈现
  • 二、休闲话语中的国民形象
  • 三、国民形象建构与国家形象传播
  • 传统广告将死 社交广告崛起
  • 一、传播环境变迁: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型
  • 二、传统广告是工业时代的产物
  • 三、社交广告与传统广告的差异
  • 四、社交广告的传播策略
  • 网络时代城市社区的重构
  • 一、研究背景
  • 二、理论分析
  • 三、研究设计
  • 四、研究发现
  • 五、结语
  • 第六部分网络传播研究·新观点
  • 数据新闻的理论与实践:模式、发现与思考
  • 社会化媒体政治影响的结构效应
  • 移动互联时代受众媒介接触行为的新特征
  • 从“政府影响公众”到“公众倒逼政府”——新媒体环境下议程设置的“流向”变革
  • 互联网视域下微信用户使用现状及媒介素养提升对策
  • “穷人变富”还是“富人更富”?
  • 创新扩散理论视域下的网络模仿探究——基于五个典型案例的分析性比较
  • “沉浸传播”视角下的受众“非理性”行为及其控制研究
  • 微时代的文化移植
  • 网络的社会动员:结构、机会与框架
  • 社交网络可信度机制的设计与分析
  • “连接”视域下的数字品牌传播新规则
  • 自媒体时代媒介议程仍然影响公众议程
  • “后喻时代”的高校教育传播探究
  • 新兴媒体与藏文化传播现状试析
  • 微时代:我国地方对农电视品牌的困境与出路——湖北电视台垄上传媒产业链转型的探索与启示
  • 聚合新闻网站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 芙蓉姐姐的媒介镜像
  • 我国网络传媒社会责任履行的调查与分析
  • 融媒体时代电视节目主持人的符号价值与文化想象
  • 微媒体传播对价值生态的颠覆与重建
  • 电视综艺栏目制作与现代神话建构——以东方卫视《女神的新衣》为例
  • 赋权与共谋:新媒体语境下的文本转换与意义增值
  • 不同类型网络应用使用时间与心理健康的非线性关系
  • 抗争话语和动态框架:网络舆论、媒体报道以及政府话语在社会事件中的互动
  • 新媒体短片:话语的争夺与缠绕
  • 高校微媒体的发展现状与策略研究——以“重庆大学”微媒体为例
  • 浅析互联网非理性言论的表现、原因及治理
  • “新媒体”概念的演变过程与定义视角
  • 互联网时代的社会动员初探——以台湾3·18“太阳花”学生运动为视角
  • 寻找人类传播行为的基因:作为计算社会科学的传播学
  • “人民日报”新闻客户端的发展模式探析
  • 大学生使用社交网站的动机及其对使用行为的影响
  • 借鉴社会网络分析视角探讨社交媒体营销思维模式创新
  • 新闻事件流行语与网民的集体狂欢
  • 主流党媒与市场化媒体微博内容比较研究——以《人民日报》与《新闻晨报》2014两会微博报道为例
  • 试论出版企业全媒体发展的误区及对策
  • 网络群体“对抗式解读”政府辟谣的行为分析——以5.31 中粮火灾事件为例
  • 微博舆情研究中的大数据风险与挑战
  • 基于开放平台的社交网络云传播研究
  • “后匮乏时代”公众的信息再造:从科幻到现实
  • 大数据视域下的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用户接受行为分析
  • 论新媒体时代公益视频作品的传播
  • 芒果TV——湖南广电媒介融合的探头兵
  • 语言符号学视阈下的“新新媒介”探析
  • SNS“秀矛盾”背后的心理学解读
  • 社交媒体与“自恋情结”
  • 传统媒体如何借力微信
  • 中国内地省级党报新媒体转型现状评析
  • 后现代语境下的网络剧发展态势探究
  • 十年来我国公民新闻研究的源流与趋势
  • 凤凰视频平台的互动传播
  • 新媒体时代,司法危机传播中政府舆情应对研究
  • 新媒体时代我国报纸的数字版权保护现状及问题
  • 试论微信在企业营销中的应用
  • 华东政务微博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
  • 浅析新媒体环境下的“烂尾新闻”现象
  • 关于大学生在微博人际传播中交际线索的关注情况分析
  • 浅析自媒体时代公民新闻的发展
  • 异化理论视角下的网络伦理问题探析
  • 新媒体在政治沟通中的信息失真问题及其对策
  • 高校舆情事件频发时期的校园新媒体应对研究
  • 第七部分网络传播研究·新动态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的前身是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成立于1985年,是改革开放后最早成立的大学出版社之一。其上级主管单位是中国传媒大学,业务上受国家教育部社科司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指导。2004年9月改称现名。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现有播音主持、语言艺术、新闻传播、影视艺术、媒体管理、编校译中心等六个编辑部,以及市场中心、出版部、行政与总编办公室、财务部、数字出版部、经营中心等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