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高分
类型
9.0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463千字
字数
2023-01-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当代文学名篇名作详解,揭示小说艺术思想历史语境。
内容简介
每一部小说都是一扇门,打开来看到的是读者自己内心的风景。
马原《虚构》、格非《褐色鸟群》、余华《在细雨中呼喊》、王小波《我的阴阳两界》、莫言《生死疲劳》、贾平凹《秦腔》、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等作家及作品,如山如水,如风如树。本书作者积十数年之功,对上述名篇名作一一详细解读,绘出了当代文学的天际线。
本书的写作,不仅是批评、探索,也是在揭示一个学者精神成长的层层积淀,有冷静犀利的分析,有诸多鲜活的个人经验流露其间。书中关于小说艺术、思想特质、历史语境共同揉造成的文学经验,成为作者打开读者阅读兴趣、想象力的关节点。
目录
- 版权信息
- 自序
- 第一辑 小说的内与外
- 导言 重建文本细读的批评方法
- 一
- 二
- 三
- 第一章 “重复虚构”的秘密
- 开头、题词以及“我就是那个叫作……”
- 老人、我的经验与困难的虚构
- “我干了……”疾病与爱欲
- 神祇、枪与时间
- 不可能的虚构
- 第二章 小说的真相与谋杀小说
- 《褐色鸟群》中的“真相”
- 真相与小说的叙述本质
- 死亡、记忆与可变异的重复
- 格非小说的现代踪迹
- 第三章 弃绝与不可能的经验
- 在细雨中呼喊:弃绝的经验
- 挑战伦理底线:父亲与家的弃绝
- 关于弃绝的文学谱系
- 克尔凯郭尔的弃绝与小说的不可能经验
- 第四章 欲望、暴力与颓废
- 农业文明的最后书写:生殖与历史颓败
- 现代性历史的强有力穿透:革命与暴力
- 父与子:阶级与血缘的错位
- 颓废美学与历史的风格化隐喻
- 第五章 “寻根”与知青记忆
- “吃”与“棋”的文本涵义
- 知青的创伤记忆与文化寻根
- 平淡化的叙事与戏剧性效果
- “寻根”的意义与歧义
- 第六章 身份政治与隐含的压抑视角
- 小说中的文化空间:大上海与小弄堂
- 文化认同与“欲望”书写
- 另一个文化情境中的认同危机
- 王安忆的叙事谱系,超越自我的可能性
- 第七章 “没落”美学的古典性与现代面向
- 《游园惊梦》表征的“没落”意识
- 蓝田玉与“没落”女性的群体形象
- 现代主义的陷落与没落的还魂
- 没落美学在现代的陷落
- 第八章 自我相异性与浪漫主义幽灵
- “远”的叙述学:“仁义”还是他者化的视点?
- “本己之己”与女性的共同体
- 女性的“她者”谱系:生命本原的神话
- 文学史的回望:现代浪漫主义的幽灵?
- 中国当代叙事文学的敞开面向
- 第九章 消极自由的退路:性、区隔与荒诞
- 病态的性文化与反压抑的叙事
- 逃脱与消极自由的可能
- 空间的区隔与向死的爱欲
- 自由、荒诞与虚无,这奇怪的三人转
- 第十章 “动刀”的暴力美学
- “动刀”在当代小说叙事中的决定作用
- “动刀”与激进现代性的暴力叙事
- 暧昧的正义:暴力的美学化
- 动刀的花招:暴力美学的解脱?
- 另一种刀法或针的妙用:西方的文学经验
- 第十一章 “文学已死”与越界之写
- “文学已死”的歧义
- 千岁之寒:王朔预示的写作绝境
- 绝境中的文学:向死而生与越界之写
- 绝境、越界的哲学阐释
- 第十二章 穿过本土,越过“废都”
- 穿过地域文化的“性情”
- 《废都》的文化想象与批判性情境
- 从《废都》到《秦腔》:阉割的必要
- 越过废都之后:历史与美学的终结
- 落地成形:《古炉》的炉火纯青
- 第十三章 “喊丧”、幸存与去历史化
- 引言:当代乡土叙事的“喊丧”声调
- 幸存的孤独:对友爱或家庭伦理的解构
- 去历史化:乡土中国的另类现代经验
- 他者的伦理:个体醒觉意识或另类现代性
- 无法叙述的叙述:汉语小说的另类可能性
- 结语:“喊丧”或者“去乡愁”
- 第十四章 “在地性”与越界
- 在地的寻根:对潮流的介入与超越
- 越界的世界观:暴力与正义博弈的视角
- 解放性修辞:汉语言的自由与越界
- 第十五章 “逃离”与文本敞开的浪漫主义
- 逃离:西方文学的一个内在经验
- 逃离:哲学的与文化根基的解释
- 逃离: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新故事
- 逃离:文本修辞暗示的路径
- 逃离:晚郁时期的超脱与自由
- 附:后记
- 第二辑 小说时评(节选)
- 序言 文学批评的位置与品格
- 第一章 无望的超越:从深度到文本策略
- 第二章 历史在别处:《风过耳》与“新时期”的终结
- 历史的残局:缺席者与被遗弃者
- 垮掉的一代:文化流氓与文化英雄
- 勉强的理想:“传统性”与“阶级论”
- 多元的时代:进取者与逃逸者
- 结语:缠绵的挽歌
- 第三章 直面苦难:重写乡土中国
- 第四章 个人记忆与历史布景
- 被理性折叠的个人记忆
- 暂时的过渡:现代意识的诱惑
- 寻根:疯狂的石榴树
- 第五章 现代派的本土化诉求
- 第六章 后历史的焦虑
- 遗忘
- 民间神话
- 侯后毅
- 冯蒙
- 嫦娥、罗宓和曲平
- 灵魂转世
- 符号化人物
- 开放性文本
- 虚构的危机或审美的焦虑
- 第七章 分裂的乡土中国
- 第八章 跨越红土地
- 第九章 卓尔不群:又见广西三剑客
展开全部
出版方
广东人民出版社
广东人民出版社,创建于1951年。是一家老牌的综合性出版机构,主要出版五个板块的图书,即:以党史和政治理论为主的政治读物,教材和教辅读物,原创的学术著作,文化普及读物和实用的财经、医学图书。建社57年来,出版图书1万余种,印数7亿多册,有500余种图书荣获国家和省部级以上奖励。为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做出贡献。 1997年至2002年,连获国家图书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和中国图书奖。一大批重点书和双效书在海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受到学术界和广大读者的喜爱和好评。多次被新闻出版总署评为中国“良好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