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写尽东亚母女间不露痕迹的亲密与疏离。

内容简介

一个十月的雨天,一对母女分别离开自己生活的国家,到东京见面:她们漫步在河道旁,躲避台风,分享咖啡馆和餐厅的美食,参观画廊,欣赏城市中最激进的现代艺术。与此同时,她们聊天气、星座、服装和物品,乃至家庭、距离和记忆。

母亲在香港长大,在两个女儿出生之前移民。她们之间彬彬有礼,但并不亲密。一种混合着失望和希望的感觉笼罩着她们的互动,仿佛一个系着渴望和绝望的结。这次旅行或许并没有像女儿所希望的那样成功,虽然几乎一切都按计划发生,没有什么糟糕的意外。

本书以最纤细的画笔写出了隐忍、含蓄、疏离的东亚母女关系。它也质疑我们是否有共同言说的语言,哪些维度可以容纳爱,以及我们是否有资格真正了解别人的内心世界。

目录

  • 版权信息
  • 正文(本书无目录)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4
5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也爱也受伤

    和母亲出去旅行,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尤其本身和母亲并没有那么亲密的关系。正如作者一样,前不久我也邀请母亲和我出去玩了两天。我的本意绝对是让她开心,也让自己满足。可我觉得我计划的地方她并不真的喜欢,但询问她,又没什么不满意。大概我们之间的关系也像这种旅行,表面看着一切都正常,但其实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着种种不如意。就像封面上的两个词,亲近又疏离。之前看梁宁的书,里面说父母和子女一直都是强者对弱者的关系,我很认同,尤其是在中国。几乎所有父母都有一种施恩心态,好像只有他们在亲子关系中才是付出的一方,精力,感情和金钱。可是孩子又何尝不是在付出自己的精力和感情承受着来自父母的情绪和要求。在那些父母以为自己付出的时光里,孩子不也都时刻在场吗?更何况,孩子也从没要求父母生下自己。恩又是从哪里来的呢?我始终记得罗老师那段话:在亲子关系里没有任何恩惠可言,我们只有一份抱歉。孩子的未来他们自己决定,我们父母将来能做到的事情,就是尽可能不要成为孩子的负担,不要去祸害孩子。我们放过我们的孩子,我们坚决地斩断那根从远古一直到今天,用爱的名义去绑架他人的链条。我真切的希望,所有父母在所谓为你好的时候,都可以真的想想,在那样的好里,究竟有多少是真的为了孩子,又有多少是为了自己的欲望和渴望。我也希望以后的孩子们都可以拥有真正亲密的亲子关系,不要在爱与受伤中挣扎。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上海译文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是中国最大的综合性翻译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1月,系世纪出版集团的成员。上海译文出版社以译介和传播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为主要任务,拥有众多精通英、法、俄、德、日、西班牙、阿拉伯等主要语种并具备学科专业知识的资深编辑;其强大的译作者队伍中多为在外语和中文方面学有专长、造诣精湛的专家学者;该社同各国主要的出版社和版权代理机构有着广泛、持久的联系,在国际图书版权贸易领域信誉卓著。三十多年来,上海译文出版社一直致力于翻译、编纂和出版外国文学作品、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以及各种双语词典和外语教学参考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