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软件定义访问技术全貌及实现方法解析

内容简介

本书让读者了解到软件定义访问的技术全貌,包括技术理念、技术细节、设计方法和实现方法以及相关注意事项。本书介绍了如何设计和实现并给出了实际案例和具体实施方法。在关键技术的概念讲述过程中,由浅入深并穿插了大量的生动举例来帮助读者理解枯燥的概念是如何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本书的目标是给中文读者呈现出第一本SDN理念如何驱动园区网络与时俱进发展方面的参考书。

目录

  • 版权信息
  • 内容提要
  • 致谢
  • 序言 大道至简,知行合一
  • 前言
  • 第1章 思科全数字化网络架构和软件定义访问简介
  • 1.1 数字化网络转型大势所趋
  • 1.2 传统网络面临的挑战
  • 1.2.1 网络设计部署面临的挑战
  • 1.2.2 提供网络服务面临的挑战
  • 1.2.3 网络运维面临的挑战
  • 1.2.4 当所有问题混合在一起,你该怎么办
  • 1.3 意图网络和思科全数字化网络架构
  • 1.3.1 基于意图的网络
  • 1.3.2 思科全数字化网络架构(DNA)
  • 1.3.3 基于意图的思科DNA
  • 1.3.4 思科DNA中心架构
  • 1.3.5 思科DNA中心平台
  • 1.3.6 思科DNA网络基础设施
  • 第2章 软件定义访问体系结构
  • 2.1 概述
  • 2.2 网络交换矩阵
  • 2.3 网络交换矩阵组件
  • 2.3.1 控制平面节点
  • 2.3.2 边缘节点
  • 2.3.3 中间节点
  • 2.3.4 边界节点
  • 2.3.5 扩展节点
  • 2.3.6 网络交换矩阵模式的无线控制器
  • 2.3.7 网络交换矩阵模式的无线接入点
  • 2.3.8 用户终端
  • 2.3.9 身份服务引擎
  • 2.3.10 DNA中心
  • 2.4 网络交换矩阵提供的服务
  • 2.4.1 底层网络
  • 2.4.2 叠加网络
  • 2.4.3 网络策略
  • 2.4.4 网络分段
  • 2.4.5 与无线局域网络深度融合
  • 2.5 思科DNA软件定义访问提供的服务
  • 2.5.1 软件定义访问策略服务
  • 2.5.2 软件定义访问自动化服务
  • 2.5.3 软件定义访问网络保障服务
  • 2.5.4 与合作伙伴生态系统的整合
  • 2.6 软件定义访问优势
  • 2.6.1 可扩展的自动化部署
  • 2.6.2 融合的有线和无线网络基础架构
  • 2.6.3 为用户和终端设备提供安全的访问
  • 2.6.4 相互关联的洞察力和分析能力
  • 第3章 软件定义访问运作方法
  • 3.1 网络控制平面
  • 3.2 数据转发平面
  • 3.3 底层网络
  • 3.4 叠加网络
  • 3.4.1 二层叠加网络
  • 3.4.2 三层叠加网络
  • 3.5 集成无线局域网
  • 3.5.1 软件定义无线接入
  • 3.5.2 软件定义无线接入中的访客访问
  • 3.5.3 传统无线网络运行在网络交换矩阵上
  • 3.5.4 本地转发模式(Flex)无线网络部署
  • 3.6 解决方案管理
  • 第4章 交换矩阵数据报文转发
  • 4.1 ARP操作
  • 4.2 单播流量——有线网络到无线网络
  • 4.3 单播流量到外部网络的转发
  • 4.4 多播流量在叠加网络上的转发
  • 4.5 多播流量在底层网络上的转发
  • 4.6 广播流量
  • 4.7 集成无线局域网
  • 4.8 扩展节点
  • 第5章 网络交换矩阵部署模型
  • 5.1 单站点网络交换矩阵
  • 5.1.1 大规模网络交换矩阵站点
  • 5.1.2 单台设备支持的整个网络交换矩阵站点
  • 5.2 多站点网络交换矩阵
  • 5.2.1 中转过渡网络区域的作用
  • 5.2.2 网络交换矩阵控制平面
  • 5.2.3 如何创建多站点网络交换矩阵
  • 5.2.4 多站点网络交换矩阵部署无线网络
  • 5.3 IoT部署模型
  • 第6章 网络交换矩阵与外部网络的互联互通
  • 6.1 广域网互联
  • 6.1.1 通过软件定义访问LISP/VXLAN连接
  • 6.1.2 通过软件定义广域网(SD-WAN)连接
  • 6.1.3 通过MPLS VPN 连接
  • 6.1.4 通过DMVPN上的VRF-Lite连接
  • 6.2 与数据中心互联
  • 6.3 与网络服务的互联
  • 6.4 外联网
  • 第7章 如何设计软件定义访问
  • 7.1 平台角色和建议
  • 7.2 物理拓扑结构
  • 7.3 底层网络设计和底层网络自动化
  • 7.3.1 底层网络设计
  • 7.3.2 底层网络自动化
  • 7.4 叠加网络设计
  • 7.5 网络交换矩阵控制平面设计
  • 7.6 网络交换矩阵边界设计
  • 7.7 网络基础设施服务
  • 7.8 无线网络与网络交换矩阵融合
  • 7.9 网络安全和安全策略设计
  • 7.10 网络规模设计考虑事项
  • 7.11 网络端到端设计注意事项
  • 7.12 如何迁移到软件定义访问
  • 第8章 软件定义访问安全分段设计
  • 8.1 网络分段简史
  • 8.1.1 VLAN和私有VLAN
  • 8.1.2 虚拟路由和转发实例
  • 8.1.3 思科TrustSec——软件定义网络分段
  • 8.2 基于意图的网络和分段
  • 8.2.1 软件定义访问中的虚拟网络和可扩展组标签
  • 8.2.2 对流向网络交换矩阵外部流量的强制策略
  • 8.2.3 虚拟网络内和虚拟网络之间的策略执行
  • 8.2.4 定义网络分段
  • 8.2.5 定义虚拟网络或可扩展组标签
  • 第9章 思科DNA网络保障
  • 9.1 思科DNA网络保障概述
  • 9.2 思科DNA网络保障的核心概念
  • 9.2.1 健康状态评分
  • 9.2.2 问题
  • 9.2.3 思科DNA网络保障工具
  • 9.2.4 机器学习驱动的深刻洞察力
  • 9.3 使用思科DNA网络保障的用户
  • 9.3.1 角色和任务
  • 9.3.2 网络运维——日常的一天
  • 9.4 思科DNA网络保障关键用例
  • 9.4.1 客户端使用体验
  • 9.4.2 网络保障
  • 9.4.3 应用体验保障
  • 9.4.4 主动监控和故障排除
  • 9.5 遥测与网络保障
  • 9.5.1 为什么需要遥测
  • 9.5.2 遥测如何收集数据
  • 9.5.3 为思科DNA中心启用遥测功能
  • 9.6 思科DNA网络保障最佳实践
  • 9.6.1 先决条件
  • 9.6.2 思科DNA中心部署位置
  • 9.6.3 部署网络保障时的注意事项
  • 第10章 总结与展望
  • 10.1 总结
  • 10.2 展望
  • 附录 词汇表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人民邮电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是工业和信息化部主管的大型专业出版社,成立于1953年10月1日。人民邮电出版社坚持“立足信息产业、面向现代社会、传播科学知识、服务科教兴国”,致力于通信、计算机、电子技术、教材、少儿、经管、摄影、集邮、旅游、心理学等领域的专业图书出版。